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1936年6月到迪化的,8月到反帝会工作。这是我到新疆后所从事的第一项工作。当年我是24岁。我刚到新疆,许多遭遇都感到新鲜。由于过去一直在学校读书,第一次参加工作,工作中各种情况也使我感到新鲜。因此,1936一1937年我参加反帝会工作时的种种情景一直给我留下较深印象,虽然这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了。到反帝会不久,我的工作任务逐渐多了起来。除了担任反帝会青年部秘书之外,还担任反帝总会的美术工作、宣传干事的工作、第一中学美术教员的工作,以后又担任了女校美术教员的工作,还为编译委员会编的一些书籍画过插图。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1989年8月27日,中共江苏省委决定调我到连云港任市委书记。9月12日,我离开了工作、生活18年的盐城到连云港任职,开始为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连云港而努力工作。提出振兴连云港的战略思想我一到那里,便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热烈欢迎,并被安排在市第一招待所住了下来。连云港原市委书记季允石向我移交了工作,他还特地陪我到连云港的各县区调研,介绍情况。  相似文献   

3.
十一年过去,我仍记得当年去贵阳一中报到时的情景:操场上已经熙熙攘攘站了许多人,我好不容易找到自己所在班级的队伍并排到了最后,定下神来才发现站在我前面的那位同学相当的高——她觉察到身后动静转过脸来俯视我时,心里肯定在想,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好矮啊…… 我和这位高出我一个头的同学后来并未成为至交,到如今也顺理成章地失去联系。  相似文献   

4.
童年     
星期天,我和妈妈到月牙湖公园打羽毛球。路经儿童乐园,看见许多小朋友欢快地玩着各种项目。我发觉,这些我曾经贪婪的玩过很多次的游乐项目对于我来说,已经失去了兴趣,我甚至觉得这些游乐真的太幼稚了。我忽然意识到,童年已在我不知不觉的成长中悄悄地远离了我。  相似文献   

5.
吴念圣 《世纪》2023,(4):94-96
<正>1978年7月,我离开生活了9年4个月的黑龙江农村返回上海。那时,我已满30。到了上海,父母立即考虑帮我办出国留学。我的小孃孃,也就是父亲的小妹妹在日本,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即便是“文革”期间也未中断。1976年,我表妹从日本到上海短期留学进修中医,就住在我家。这回,父母想通过小孃孃他们帮我在日本申请上大学。  相似文献   

6.
大仙   《世界》2008,(2):170-171
八、九月间,我坐着“欧兰德”从北京到莫斯科再到巴黎,完成了对亚欧大陆的穿越。我不会开车,干坐了133373公里(坐了这一万三公里之后,我连北戴河或者天津都想打飞机过去)。坐在副驾驶的宝座上学会了报路况,而且报得还挺溜,如今路况报得似比交通台的播音员都专业。我虽然不会驾驶,但的确是一个出色的副驾驶。  相似文献   

7.
漫步日内瓦     
孙大姐和她的丈夫老李是光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听说我来了瑞士,便几次打来电话请我到日内瓦玩。我们相约周末九点钟在日内瓦火车站碰头。从我的住地洛桑到日内瓦只需半个钟头的火车;但因为我是第一次去日内瓦,人生地不熟,便早早来到了车站。车站上冷清清的,大概刚走了一趟车。我徘徊了一会儿,找了一张长椅坐下,取出刚买的报纸,翻阅起来。“小姐,这里没人坐吧?”我抬头一看,前面站着一位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我赶紧挪动一下身子:“没人,你坐吧!”“谢谢!”小伙子是个乐于言谈的人,坐下不一会儿,便耐不住沉默了:“你是日本…  相似文献   

8.
四赋赤水     
我似乎有割舍不断的贵州情绪,每每踏上这方水土,总能被它感动。这一次吸引我的是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那片因在长征中留下了神来之笔而闻名的地方──赤水。豪情篇 卧铺车开始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我知道我们已从重庆进入到了“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地界.而标志当然就是这种一上下翻飞“的感觉.记得几个月前我从黔东南去广西时。也是躺在这样一个卧铺车上当我的头不再撞击车顶时驾驶员就说了一句“终于到广西地界了”.其实。这次我们本来不必享受这样的“礼遇”,因为现在从重庆到赤水的车大都先走高速到沪州。再有两个小时到赤水,…  相似文献   

9.
我在铁路文工团工作了大半生,五六十年代到祖国铁路沿线演出慰问铁路职工。可以说,新中国的铁轨铺设到哪儿,我们的足迹就到达过哪儿。因此,我可以算个“老旅游”了。尤其是近几年,我虽已年近六十了,跑的地方倒更多了。“旅游”这个时髦的词也常挂在嘴边。 一些年轻的演员跟我开玩笑说:“范老、您是抱着金萨克斯游遍中国啊!”游遍中国可不敢说,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倒是实情。在深圳,我喜欢在霓虹灯闪烁的街道上散步,耳边流淌的是现代流行音乐;在西北高原,我喜欢迎着大风前行,旋律就换成粗犷的“西北风”了。所以,我总结出一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回乡后,被选拔到大队部任电话员,负责上传下达,对内对外接待,转播有线广播等工作,可谓身兼数职。那年秋季,我接待了一位来招兵的军官,唤起了我的参军梦。  相似文献   

11.
1960年4月18日上午,正在查病房的我突然接到郑州市卫生局的电话,通知我立即到局里参加紧急会议。于是,我向住院医师交代了有关问题,就急忙骑上自行车前往市卫生局。  相似文献   

12.
我是从1988年开始抢救收集徽州文书的。2000年以前的收集,主要是靠我深入到徽州的各个区县、乡村以及农户家,凭机缘寻访与购买,购买时用现金支付,缺钱了,就向同学、朋友借,卖文书的人是不会让你赊账欠账的。2000年6月我调到安徽大学后,由于不经常在徽州,收集文书就主要靠他人代我收购了,这些人经过多年的培养,彼此有些感情和交情了,许多人对我的人格和人品都有实际的感受,尤其是对我的重情、重义、讲诚信有具体的了解。这样,在我收集文书的过程中,一旦出现经济困难,钱不够了,甚至是没有钱了,他们就同意让我欠账打欠条,有时甚至是打口头上的欠条,这让我非常感动。据统计,从2001年至今,被我打过欠条的人有近10人,所欠的钱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其中欠个人最多时近3万元,合起来最多时达七八万元。这种欠钱是流水式的,旧账未清又添新账。从2001年至今,至少有五六个人,我一直欠着他们的账,其中有一位王姓朋友,我最早打给他欠条的时间是2001年7月27日,之后就一直没有断过,赎回了旧欠条又立了新欠条。考虑到有时为了立欠条找纸、找笔不方便,2003年以后,我干脆给了他一个较厚的本子,专作打欠条用。此本一直到了2012年的上半年因写满了才赎回。  相似文献   

13.
1953年2月,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天,山城重庆满天的大雾,天气冷得出奇。我的三个孩子缠着要我带他们去“丘三馆”吃麻辣豆腐。那时我刚从贵州军区回来,很想整理一下我在四十九师授闯训练情况的材料,准备给贺老总(贺龙)汇报,本不想上街,但因我离家数年,如今刚回到重庆,又逢春节将到,孩子们长久未见到爸爸,盼望带他们去玩玩,我怎能排他们的意呢。于是我放下手中的材料,蹲下身去抱起小儿子西进,亲了亲他:“孩子们,走,今天不工作了,领你们到街上玩玩去。”我这话既是说给孩子听,也是说给孩子的妈妈李忠听,因为她这些年来由…  相似文献   

14.
匪窟一百天     
民国16年(1927年)腊月,我被土匪捉去,直关到第二年农历三月才被放回来,在匪窟呆了一百多天,遭受了许多磨难。至今回想起来,仍然不寒而栗。绑票向家村那一年腊月初三,川东土匪贺国祥、明祖德等部几千人进犯恩施。中午,匪徒到了龙凤坝,我们向家村街上的人大都躲避了。我却认为土匪来的目的是找殷实富户.而我一个学道士的,衣食都难混到手.匪来与我何干?便呆在家里未走。下午5点钟左右,我到街上向十字路方向探望,想看个究竟,不料匪徒已出现在我眼前,想回避也来不及了。一匪徒持枪对准我喝问:‘“干啥子的?不准动!”并逼我…  相似文献   

15.
这一年的年中,我来到《人物周刊》,从在一本专业的科学杂志里努力关注些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在一本专业的人物杂志里努力注入些科学,恍惚间,我有时甚至会怀疑,我是不是站到了自己对立面去了。  相似文献   

16.
十年前我曾去过一次意大利,那时我年幼无知,加之又是第一次出国,参加了一个名为”欧洲四国十日游”的旅行团。10日内我们在几个国家间穿梭,分配到意大利的日程竞不过短短1日半,所谓游览也仅仅睁眼闭眼就到了另一个城市,全程就像是跑马灯似的匆匆而过。回国之后回忆一下,好像去过,又好像没去过。关于这事我始终如鲠在喉。2014年春,...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李明顾先生百年诞辰。现特将他晚年几件感人之事回忆如下:1978年9月中旬,我随省政协副主席李明顾赴红安、新洲、稀水县了解农业情况,他没有向机关要小车,也没有叫我事先通知红安、新洲、稀水县政府,我们上午坐上长途汽车,中午就到了红安县城,住在县招待所。吃了中午饭,他跟我说:“我们休息一会,一点半钟步行到城关的几个生产大队去看看,不要惊动县政府的领导同志,更不要陪同。”但不知怎么走漏了消息,一点半钟还未到,县委书记、县长等一帮人就来到我们的房间,一个劲地说:“对不起,我们事先的确不知道李主席要来我…  相似文献   

18.
我原名刘小松,小名松伢。后因名丑李天中收为关门弟子,传其衣钵,故改名刘小中。我1922年生于湖北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一贫苦家庭。姐弟五人,三个姐姐做了童养媳,我和弟弟在家,靠父母帮人挑担洗衣度日。1931年,武汉遭到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家中被冲洗一空。这年我刚9岁,为了生存,我学着卖糖卖花生。谁知生意难做,只有流落街头靠乞讨糊口。到了年关,很想回家,但又不愿空手而归,只好在汉口民众乐园接两张善人发的米票回家,免遭父亲打骂。但守到半夜,寒风刺骨,我的破袄单裤烂鞋子难挡风寒,只有挤在人群中缩成一团,结果睡…  相似文献   

19.
1976年,我12岁,小学五年级。那年秋天发生的事深深影响了我们全家的命运。老家原先住在有着许多盐碱地的苏北。我两岁的时候,跟父亲迁移到现在这个乡村。在异地他乡,我的母亲为人和善,勤俭持家,父亲却性情直快,嫉恶如仇,因而得罪了队里一些人,他们合谋将我...  相似文献   

20.
1986年,我在武汉市政协文史办公室任副主任兼《武汉文史资料》副主编。当年5月,我和主编萧志华一同到北京采访。5月29日,我们来到全国政协拜访了著名起义将领,因写了《我这三十年》而名噪一时的沈醉先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