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敬之 《神州》2010,(1):54-54
杨小洲是一个性情中人,无论是读书,还是藏书和论书,都能给人好玩但也真诚的印象。他的《夜雨书窗》,所收文章皆为读书漫笔,有长有短,也写得有板有眼。  相似文献   

2.
朱少连,1887年3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竹花乡(今曲兰乡湘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04年进入衡阳城里一所中学读书,随后考上了湖北铁路学校。1912年,他在铁路学校结业,被分配到株萍铁路实习,之后当上了火车司机,成为我国早期有文化的铁路工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被断裂的大学传统马国川:从简历看,您出生于安徽芜湖,解放前曾在金陵大学读书。章开沅:1946年我进入金陵大学读书。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很不错的一所大学。那时有一句话——"北有燕京,南有金陵",金陵大学是和北京的燕京大  相似文献   

4.
古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一个人即使从生到死手不释卷,所读书也很有限。何况别人的书你读得再多,如果不在理解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就永远不可能有自己的文章。因此,有人提出的“博览群书不如读破一卷”的口号堪为读书的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5.
正一江竹筠,1920年生于四川自贡一个农民家庭,8岁随母亲逃荒到重庆,10岁到织袜厂当童工补贴家用,11岁进入重庆一所教会学校读书。苦难的生活经历使江竹筠立志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学校,江竹筠遇到了一位对她产生重要影响的老师丁尧夫。丁尧夫是一名地下党员,经常启发江竹筠认识社会问题:一个人可以通过发奋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天下那么多的穷孩子,又应怎样去改变他们命运?如果不改变社会制度,不推翻剥削阶级,永远都无法彻底改变现状。  相似文献   

6.
<正>我一直怀有一种信念,就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坚持到底。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执念,是因为我相信读书可以使人睿智,理性,进而能够独立思考,富有反思性、判断力。很显然,要达至如此的水准与境界,我所强调的读书,就肯定不是在泛泛阅读的意义上的读书行为,而是一个需要对经典不断的进行精读、细读的阅读与思考的过程。至于何为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一  相似文献   

7.
好读书     
周国平 《神州》2011,(9):44-45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  相似文献   

8.
我读初小     
1943年秋,我年满七周岁,开始入学读书。到1947年秋家乡解放,先后历经五所学校和一处私塾,读来读去,仅读到初小五册。个中缘由,就是经常辍学。入学前的启蒙老师,是母亲和祖父。母亲虽不曾读书识字,却能口诵《三字经》教我,还讲得其中的许多故事,很能引人...  相似文献   

9.
父亲张海澄于1888年出生于一个衰落的书香世家。祖父因科举未中,郁郁早亡,伯父只得去当店员,菲薄的收入难以维持7口之家的温饱生活。祖母不得已,有时只好叫年幼的父亲拿着米袋去向亲友赊借。父亲9岁才免费进入祖父一位朋友的私塾读书,条件是为老师泡水、扫地。第二年,父亲的一位舅公在上海南洋公学(即交通大学前身)教书,出于关怀,带父亲到上海读小学,借住在一个庙里,晚上没有灯,只能用鸡蛋壳放点豆油用灯草点燃照明。父亲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每日清早洗脸时,两个鼻孔都是黑的。贫苦的童年激发和培育了父亲立志读书、上进的决心。他刻苦勤学,…  相似文献   

10.
正1935年,在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游击队总队,有一个能文能武的红军女战士——她,就是甘棠。春芽出土据《宜宾地区党史人物传》(第四卷)一书记载,甘棠原名阚思颖,又名阚世英、阚士英。1910年9月22日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城一士绅家庭。甘棠7岁进入县城小学读书时,其兄阚思焌(后化名刘鼎)在外读书,每逢节假回家,都要过问妹妹的学业,关心她的思想进步,并给她讲救  相似文献   

11.
<正>都说希望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也是一个极难绘状的形象。但在我眼中,“希望”一词明媚且具体。希望是用新技术新思想赋能农业;希望是荒地变良田,土坯房变民宿,农民变“管家”;希望是让农人有尊严,让消费者安心。初出茅庐,展露小荷尖尖从初中开始,我就被母亲送到武汉的一所寄宿学校读书,相比同龄人,我多了一些独立和勇敢。2012年,我大学毕业后,  相似文献   

12.
正一孙佩文原名梁炳枢,又名孙玉生,祖籍广东省台山县西廓圩。1923年出生于泰国(当时称暹罗)首都曼谷。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拥有"林安之"等多个化名。孙佩文的家庭在当地华侨中属于贫困阶层。1930年,7岁的孙佩文进入曼谷广肇公学读书,1937年小学毕业。后来,在法国人所办的易三仓学校读书,1943年高中毕业,继续在易三仓学校修读商科一年,之后便辍学了。易三仓学校是一所法国天主教学校,校长是两个法国神父,教员中泰国人占绝  相似文献   

13.
一般人总以为一进入学校就是在读书,他的生活就是读书生活。其实不然。很多学生是在读应试题目而不是在读书,是在试题堆里痛苦地挣扎而根本没有读书生活。选择自己喜爱而又有价值的书,“投入地读一次,忘了自己”,喜悦也好,悲哀也好,无限满足也好,充满困惑也好,在与书中伟大灵魂的对话中,情感升腾起来,精神飞翔起来,思想明亮起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也更有分量,这才是读书,这样的生存  相似文献   

14.
<正>2022年11月,国际麻将联盟和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成立了麻将运动技术等级评定中心,并出台有关管理办法。主办方认为,麻将跟围棋、象棋、桥牌一样,也是国际智力运动联盟(IMSA)所认证的一项智力运动项目。麻将本身也是国粹,是人民智慧的结晶。麻将,中国博弈文化之集大成者。梁启超曾这样说过:“惟有打麻将才能忘记读书,惟有读书才能忘记打麻将。”鲁迅在《读书杂谈》一文中也说:“嗜好读书,犹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打,有时被捕房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目的并不在赢,而在有趣。”所谓有趣,是指者麻将牌中充满了智慧。  相似文献   

15.
<正>当我们沉浸在无限循环的消遣中,内心早已随着时间变得荒芜。当读书成为一种奢侈,你是否想过一个阳光晴好的午后、一小段闲散安适的时光、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份安之若素的宁静……读书吧,去追求一种向上的力量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手机正在主导着我们进入一种忘我的消遣娱乐模式中,一打开  相似文献   

16.
苏飞 《炎黄春秋》2007,(8):18-21,23
我进入了东方大学 天空上阴云密布、风雪激荡,这预示着一场暴风雪的来临。1935年冬,我尚在东北一个大学读书,时值学校放寒假,我是因事来校的。就在这一瞬间,一辆日本宪兵队的小汽车戛然停在门前,从上面跳下来两个穷凶恶极的宪兵,他们立即将我逮捕。  相似文献   

17.
罗君强,湖南湘乡县人,1902年5月24日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917年,罗君强进入省城长沙青年会学校读书,次年7月毕业后赴上海入大同学院。1919年1月因病辍学,同年8月赴法勤工俭学,后因病回国,在湘乡陶龛小学任教。1920年8月,他又到长沙岳云中学读书,于1923年7月毕业。  相似文献   

18.
王晨燕 《神州》2012,(9):149-149
每当学生阅读完一部名著后,都要及时开一个讨论会,让学生谈谈读书体会或者对原著的认识。在讨论会上,学生会提出许多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导读是以文献资料为纽带、以优秀期刊为基础,对读者进行读书指引和辅导,图书馆工作人员配合学校教育计划的实施,面对浩瀚的文献资源,有目的、有步骤地向读者传播资料,推荐读物,指导读书,帮助他们迅速找到所需的书刊,缩短检索时间,增强情报意识和查找利用馆藏文献的能力。导读是高校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一种指导读者阅读的积极主动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20.
黄韬 《贵阳文史》2014,(3):72-74
正"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当大众适应快速浏览信息的同时,仍然有一些人坚持着阅读,坚持给读书留一些时光。每一个图书馆都有它内在的灵魂,每一个书店都有它开设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嗅到的不光是书本的墨香,还有来自灵魂深处的气息。一张书桌,一盏灯光,进入全民阅读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