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中国领导人提出“和平崛起”理论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能否打破以往世界各国崛起的常规方式,普遍表示关切。对中国来说,从自身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和平崛起是必然选择。清醒认识和平崛起道路上的挑战有利于顺利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薛红焰 《攀登》2005,24(1):43-45
中国“和平崛起”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是近年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但是,这条道路的实践探索却早已开始,它源于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革命,始于新中国的伟大建设,形成于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对此,邓小平同志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通过正确解决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诸多问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进程,成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现实基础,其中体现的科学思想方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薛红焰 《攀登》2005,24(5):37-41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奠定了中国重新崛起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养料,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崛起问题的一个有益视角.从国家和平崛起视角重新透视这段历史,可以更好地发掘和彰显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和世界移民史的框架内,从中国的人口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外资的引进和城市化与就业政策等角度,对中外社会经济性质及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中国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保持了极低的对外移民率;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未来中国国际移民与人口比例将比当时欧洲崛起时低得多、“移民峰”的时段也将比欧洲当年的时段短得多。  相似文献   

5.
殷辂 《神州》2010,(4):31-31
和平崛起和中华复兴是一致的,只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才会有真正的和平崛起。要实现中华复兴与和平崛起,最根本的任务是“立本”,没有这一点而仅仅依靠技术设计是没有用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7.
马晓红 《攀登》2005,24(2):36-38
“和平崛起”是中国人民的愿望.也是中国政府向世人的庄重承诺。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近年来发展态势的敏感反映及鼓噪“中国威胁论”等所致负面影响,在“崛起”问题上,我们应持较为谨慎的态度,理性对待“崛起”问题,努力为国内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营造相对安全、稳定和友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8.
陈锦华 《百年潮》2011,(12):4-7
上海是中国和平崛起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上海的发展可以看做是中国某些高层次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王松德 《攀登》2008,27(2):7-9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及自身利益所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主权,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0.
宫力 《攀登》2014,(6):1-7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顺应时代潮流,根据中国根本利益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与中国"和为贵"的历史传统一脉相承。这条道路的基本特征是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依靠自己力量,自主发展;对外坚持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与各国一起共同发展。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国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展开对外合作。中国和平发展会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世界进入一个发展、变革和转折的重要历史关头,国际社会中国际政治与国际法日渐结合,与此同时,中国也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面对并存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概括自己的任务,确定自己的目标。中国试图探索一条不同的发展途径,寻求一条不同于历史上西方大国的崛起之路,和平崛起便是中国求索后的选择。这一战略顺应国际政治与国际法联姻的历史潮流,势必会继续推动二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参与保卫世界和平运动,表明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坚定意志,为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1951年和1955年,中国人民响应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常委会及世界和平理事会关于保卫世界和平签名的号召,先后开展了三次声势浩大的和平签名运动,展现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伟大力量。1952年,中国举办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彰显了中国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能力。中国通过世界和平理事会表达中国主张、阐明中国立场、传递中国声音,从而维护了国家利益,促进了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陆俊元 《人文地理》2006,21(1):120-122
美国对华地缘战略具有遏制加利用的两面性。在传统层面,美国主要把中国看作战略对手,进行地缘政治围堵,对中国发展构成显著的制约性。但是,从现实利益出发,美国又利用中国,在反恐、防扩散等方面谋求与中国的地缘战略合作,为中国和平发展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神州》2004,(6)
中国需要崛起,中国正在崛起。在《特别关注》栏目里,相信《和平崛起的中国》一文,会引起大家的兴趣。作为一个明确而特定的论题,"和平崛起"为中共中央党校前副校长郑必坚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首度提出。随后,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使用了"和平崛起"这一战略术语。不到半年,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政界与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1978年,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注重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由此形成改革开放的战略思路,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988年4月,海南经济特区建立。1992年,开发浦东的战略开始实施。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新区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加快了中国同世界潮流融合的速度,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共同利益基础越来越坚实。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之路,在改革开放中与国际社会互相合作、共同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具有巨大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的和平团体试图通过一战后建立的国际和平机制来维护远东的和平。他们要求美国政府与国联合作援引国际公约,利用世界舆论的谴责以及联合制裁的方式遏制日本侵略者。但最终的事实证明,和平机制根本无力阻止日本的侵略和维护远东的和平,国联和国际和平条约的公信力也因而丧失殆尽。在满洲危机的沉重打击下,美国和平运动的主流理念逐渐从维护世界和平退缩到固守本土安全,从支持国际合作转向坚守严格中立。满洲危机导致美国和平运动的目标发生了重大转折,即从建立积极的和平转向追求消极的和平。  相似文献   

17.
丁山 《收藏家》2005,(11):3-4
为了赋予“神州六号”更多的文化意义,我想到了“和平”这一主题,所以在搭载物上,我用赋的形式,写了这个《和平颂》。——高占祥和平、发展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愿望,所以,我画了这个《和平颂》,并用古人象征和合的荷花来歌颂祖国的和平复兴,和平崛起。——崔如琢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呼啸而去,载着两位英姿勃勃的宇航员,载着华夏儿女的荣誉、希望,载着中华民族奋发的决心、勇气、智慧和力量,还载着一轴书画长卷《和平颂》。高占祥先生深情地写了个赋,通篇90行、375字,大字行书,一气呵成。他纵情春秋以降,畅论寰宇之间,祈愿千秋之伟业、万世之太…  相似文献   

18.
《神州》2004,(6)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处在被地缘战略包围中的崛起,它至少应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威胁别人;二是有能力保卫自己国家不受侵犯。中国人民对国防重要性的认知,是从先人的血泪泣诉中得到的。今后10-20年是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军事变革、力求缩小差距的时期,也是仍然面临侵略威胁风险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2004年3月13日,中国国际问题专家时殷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五大经久和基本的" 平台",它们有些是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性质的,有些则远不止是如此。第一大"平台":尽可能在长的时间内建设、维持和发展中美两国间较为稳定的战略、外交和经济协调关系。时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人们不难发现“和”在中国历史以及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意义。崇尚“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并铸就了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可贵品格。郑和七下西洋足迹所至,秋毫无犯,广架友谊桥梁,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这便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典型范例。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和”这一古老智慧的博大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