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978年元月上旬,新乡市博物馆从新乡市废旧公司购得一件铜佛造像。佛像高9.5、造像通高31厘米。  相似文献   

2.
1961年6月27日,河北省平泉县商业局供销燃料库收购到一件北魏太和十三年刻铭铜造像,现藏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本文介绍了此造像的形制,并对其铭文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2001年8月,包头博物馆征集到一件北魏延兴三年铜佛像。该件佛像为半浮雕背屏式,背屏呈舟形,佛为立式,下部残断,缺失底座。通体残高14,最宽8.1,厚0.3,足长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清水县藏有北魏“太和八年”纪年铭文的释迦牟尼铜造像一尊,不仅雕塑工艺精美,人物造型生动,而且具有非常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风格。铜造像以高浮雕、浮雕兼阴刻等技法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制成。正面的释迦牟尼佛身着通肩袈裟,袈裟上有阴刻“U”形细绳样衣纹,结跏跌坐于方形台座上,禅定印。佛顶上发髻为波浪起伏的卷发,面容清秀文雅,鼻梁高直修挺,眉毛弯曲如新月,神态安详,仿佛在沉思之中。佛身周围浮雕兼阴线刻七佛,均结跏跌坐于覆莲座上,禅定印。而倒“凹”字形底座空档两侧则是两身男、女供养人。造像背面龛楣内上方刻三佛,均着通肩袈裟,结跏跌坐于覆莲座上。三佛下方刻二菩萨相向而立,均高发髻,面庞浑圆丰满,袒上身,戴项圈及交叉缨络,下着裙,佩巾自双肩绕臂下垂。外周为火焰纹。从以上佛和菩萨的主要造型特征可以看出其十分明显的犍陀罗风格,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的发髻、眉毛、鼻梁及衣着纹饰,还有二菩萨的高髻、印度人面形及衣着打扮都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是,任何外来艺术形式如果不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或不被本土艺术家所接受,必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就开始按照本土文化意识改造外来艺术,最终取而代之。清水铜造像主佛...  相似文献   

5.
新乡市博物馆从一九七七年八月到七七年十二月,先后收集到一批铜镜,有的是汲县娘娘庙大队社员送来的,有的是从新乡市废旧公司拣选的。其中汉、唐、宋、金、  相似文献   

6.
新乡市博物馆的大部分文物藏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平原省文管会从豫北几十个市、县征集而来的,所以文物的内容和数量甚为丰富,尤以青铜器、书画、拓片等较为突出,而石造像、木雕佛像、铜铁铸像也很可观,引人注目。今选其中部分佛教造像予以介绍,以飨读者。北魏铜弥勒造像:高31.4厘米,重1115克(图一)。高螺髻,面相清瘦,眉如弯月,秀目小口,双耳下垂。身着交领裂装,手施无畏与愿印,结跏趺于长方束腰须弥座上,宽大的衣裙褶叠垂在座前。后有莲花瓣形背光,中部浮雕圆形莲花项光,其上为三尊饰有火焰纹背  相似文献   

7.
1986年9月河北省宽城县大石柱子乡村民石宝清在打石条场内挖到3件北魏铜造像,现分别介绍如下。1.太和十二年(488年)张玄姬造像(图一)菩萨像。通高11.3、像高5.3厘米。头戴宝冠,身穿圆领通肩袈裟,右手手心向内置于胸前,左手下垂握一莲蕾,跣足立于莲台上。身后为舟形火焰纹背光。莲台下为四足床,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岐山县博物馆藏有铜造像多件,现将其有确切纪年及可推断其时代的七件简介如下: 一、延昌三年佛像此像一九五七年由益店镇收购站拣选入馆。为单身坐佛,桃叶形身光,束腰须弥底坐,下设四足床架。通高11.3、像高3.5、床架高2.5厘米,重60克。床架右前足残佚。佛像馒头状高肉髻,面部方圆,双眉弯如新月,两眼微合,向下俯视,下颌近方。两肩窄瘦,双手作禅定印。身穿园领敷搭双肩的袈裟,内著僧只支。衣纹为阴刻直线纹。结跏趺坐于底座上。衣裙于座前自然下垂。身后阴刻圆形项光和身  相似文献   

9.
李慧  柴华 《文博》2010,(6):55-58
北魏时期造像是一种风气,是地主阶级为了祈福,广植功德或劳动大众为摆脱苦难而所造之像。本文通过对几件北魏造像的细致描述,浅析北魏造像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白文 《敦煌学辑刊》2016,(2):122-132
通过对富县博物馆藏北魏隋代造像碑研读,初步分析了图像,发愿文与图像的关系,并探讨、比较了其中雷氏家族造像碑图像的时代风格、特征,认为:尽管姓氏相同,只有将表现形式赋予的主体联系起来,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信仰关系才能合理的重构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11.
1、玉援戈(图一)呈青白色和黄褐色。通长26.3、援宽7.2、厚0.6、内宽5.2厘米,重387.5克。玉援为长条三角形,前锋稍钝,薄刃,直内为青铜制作。玉援插入铜内中,援未与咬合处有一小圆穿,内有上下阑,中部有一较大圆穿,内端饰有精致的鸟兽纹。2、夔纹钺(图三)通长17.7,刃宽11.3,内宽5.3厘米,重510克。弧刃、平肩、长方形内,内中部有一圆穿,双肩不对称,各有一不等长方形穿。肩下雕镂有精致的透空夔纹,内正反两面饰兽面纹。这件钺与《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内的二五,“透雕夔  相似文献   

12.
1987年4月15日,河北省围场县裕太丰乡贺家营村农民孙玉在自家院内挖土时,发现一件青铜兽首弯刀,县文物管理所得知后,将此件文物征集并收藏。 青铜兽首弯刀:柄端铸有扁体五角兽首,眼眶凹入,眼球凸出,颈下有环形鼻钮一个,以便悬挂。柄横剖为椭圆形,中部两测有14条凸弦文,刀柄与刀身衔接处有突出的“一”字形栏,背宽厚似弓形,刀身略长,近尖处有血槽。通长25.7,身长13.8,柄长11.9厘米。  相似文献   

13.
~~虢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铜盨@李清丽$虢国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河南南阳博物馆60年代初征集到一批青铜器,其中有一件春秋时期宋国铜敦,现介绍如下。铜敦有盖,子母口,深腹,圜底,腹两侧有对称环耳,三蹄形足。通体素面。盖顶三纽已残缺,盖和器身合在一起呈圆球形。口径15.5、通高15厘米(图一)。器盖和器身内各有铭文30字,内容相同。器身内铭文为: 朕宋右帀(师) (廴止),隹 (惟) 赢赢。昷昷 (盟,明) 易 (扬) 天恻,(允日) (骏) 共 (恭) 天尚 (常),乍 (作) (?) (粢) (非米) (餥) 器,天亓 (其) 乍 (作) 市 (祓),于朕身永永有庆。(图二) 器铭第三行"恻"字盖铭作"则"。又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0月,济南市博物馆从市文物商店征集鉴选了一批文物,其中一件饕餮百乳纹方鼎,形制、纹饰均具特色,且有铭文,为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博兴出土百余件北魏至隋代铜造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3年9月,山东省博兴县崇德村农民贾效国在村北200米处取土时,在距地表40厘米深处,发现一批铜佛像和一件老子铜像。造像原盛在一红陶瓮中,出土时陶瓮已破碎,造像和泥土混在一起。有关部门得知后,即到现场调查、清理。共清理出造像一百零一件,其中能辨识形体的九十六件,较完好的七十七件,有铭文的四十四件,有确切纪年的三十九件。造像中最大的高28、最小的高7厘米。现将部分有确切纪年和具有代表性的造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长武县征集到两件有纪年的铜造像,现存长武县昭仁寺文管所。 1、北魏景明三年造像此为释迦多宝并坐像。通高14.5、宽6.4厘米。佛高浮雕。均束髻,面方圆,带微笑。着圆领通肩袈裟,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后有头光和桃形火焰纹身光。二佛之上有一小供养人。下为三足床。床外侧刻题记:"景明三年二月十五日□□□□像一区"(图一、二)。景明为北魏宣武帝年  相似文献   

18.
郭建设 《华夏考古》2006,(3):98-102
文章对焦作市博物馆收藏的北齐造像从碑体形制、造像内容以及雕造年代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对石刻和与之相关的寺院及文献记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陕西宝鸡县博物馆拣选一件汉代铜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1年12月,我馆在城关收购站拣选汉代铜鋗1件。鋗口沿稍残,腹微鼓,小平底。腹壁外有凸起的带饰一周,左右原有铺首衔环一对,环已失存。现重2393克。鋗口沿上铸  相似文献   

20.
1953至1954年 ,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北魏晚期至盛唐间的珍贵白石佛教造像2200余尊 ,其中纪年造像200多件[1]。在纪年造像中有两件造像铭文有“真王五年”字样。真王五年杨天仁等二百人造弥勒坐像(图一) ,头缺 ,残高33厘米。像身披袈裟 ,领口低垂 ,露系裙宽带。左手施与愿印 ,右手残 ,推测为无畏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袈裟及下著长裙前后分为三层满覆座前。身后背光上部残缺 ,分为内外二区 ,外区浅浮雕火焰纹 ,内区呈锯齿样。其造像风格基本与同遗址出土的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张开造弥勒坐像一致。像座刻发愿文 :“真王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