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天地》2004年第9期(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的《报刊文摘》2004年9月20日2版转摘)发表胡光曙的《臧克家“痛改”毛泽东诗词》一文,此文有不符合事实、擅改引文、名称错误、胡编乱造等错误,误导读者,实有纠正必要。  相似文献   

2.
近日展读新编《增城县城》(以下简称为《增》),以为其志当年称为“波澜壮阔”和“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为“文革”)在增城一地进行的情况,用心复用力,致其记述见广度又见深度。又由此联系到笔者主编(后期为参与主编)的《怀集县志》(以下简称为《怀》)之志“文革”在怀集进行的情况,乃产生将两志之记此从铺张编排到具体记述作比较总结设想,以从中对县级地方综合性志  相似文献   

3.
据清代方志载,“金陵八家”的提法出于周亮工(1612—1672)的品题.目前,我所见到的“金陵八家”提法的最早文献是方文的《(余山山)山集》,其续集卷五《七言绝句》中有二首《题樊会公小像》,其中第二首是:“绘事江东有八家,君工人物更修姱.奈何不把青铜镜,自写真形对雨花.”樊会公即“金陵八家”中的樊圻,字会公,比方文和周亮工年轻四岁.“江东八家”即是金陵八家,金陵一带在《三国志》、《三国演义》等书中,皆可称江东.方文字尔止,安徽桐城人,著名学者兼画家方以智之叔,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卒于清康熙八家(1669年).他的《(余山山)山集》的最早刻本不得而知,但我所见到的北京图书馆所藏方文全集《(余山山)山集》《(余山山)山续集》,其中《(余山山)山续集》,乃由方文之婿王概  相似文献   

4.
1988年8月,我参加《增城县志》编修,承担撰写卷一《建置,区划》的任务。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增城建县始于何时?增城人一般都说,县建于后汉建安6年;我在编写《增城地理》时,也毫不迟疑地使用这个说法。但编写县志是重大的事。“建置沿革。所系非轻”,应当把这个史实考究清楚。我翻阅几个版本的增城县旧志,发觉从乾隆时期的县志记载是:“旧志俱言县始于建安六年,不知何据。俟再考。”  相似文献   

5.
看到这本《疾痛的故事》,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副标题——“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人类的疾痛,永远是一个让人心生颓丧和恐惧的话题。只是,人吃五谷,病痛不可避免的古训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尽管深知疾痛的不可免,却仍然努力回避,似乎人若无病,便是天赐福分。这种态度.让我们一直无法直面疾痛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但我们应该记住迈克尔·欧克肖特的这句话:“凡真实的,就有意义。”疾痛的与生俱来,从宗教的层面而言.或许就像我们其他与生俱来的特质.有着终极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6.
第一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期间,增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已找回明嘉靖十七年l1538)《增城县志》,清康熙二十五年(1638)《增城县志》、清乾隆十九年l1754)《增城县志》、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增城县志》及清宣统《增城县志》(民国10年版)。加上新编出版的《增城县志》,目前我市已拥有6部《增城县志》。另外,还有2部未公开出版的油印本。一部是建国十周年版的《增城县志》,另一部是陈冠中主编的《增城县志》(1911-1949)。  相似文献   

7.
新编《增城县志》已于近日出版面世,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之一,我有幸先阅读了全书。总的说来,《增城县志》是一本成熟之作,这既表现在它的内容取舍、合理编排上,更表现在它的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上,还表现在它的准确而流畅的行文上。就志书的“个性”而言,我认为《增城县志》独到而值得称道的,主要应该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现新的研究成果 新编县志首先遇到的问题多为本县的建置时间始于何时,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增城县志》也不例外。对于这些问题,由于史料的欠缺及  相似文献   

8.
1996年夏天,出产闻名全球的“挂绿”荔枝的广东增城,举行“荔枝世界”的奠基典礼。仲夷同志和我们都被应邀出席。刚巧我们都住在一幢别墅里,成了近邻,因此,聆听任老教诲的机会特多。有一次在闲谈中,谈到了反腐败的问题,大家都对陈云同志讲的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存亡问题有深切的同感。我们谈到了豫剧名丑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感叹于有的共产党干部,贪污腐败,还不如那位封建时代的“七品芝麻官”,为民作主,不畏权势。这个话题,触发了任老的感慨,引起了他富有创见的议论。他说:《七品芝麻官》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唱词…  相似文献   

9.
扮演样板戏中的杨子荣,为他创造了演艺生涯中最耀眼的辉煌,也为他的一生带来了起起伏伏“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这是30多年前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一段对白。“痛!痛!痛!”“贴!贴!贴!”“早贴早轻松!”这是时下在电视上热播的一个药品广告中的几句说唱词。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是一位经历过人生浪尖和谷底的人物——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主人公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塑造一代英雄杨子荣,是童祥苓  相似文献   

10.
受广州市志办委托,我负责评议《增城市志》的“政党”和“政权、政协”两卷志稿(“政党”卷第二章第五节“重大案件查处”暂无内容)。个人认为,这是两卷写得相当好的志稿.表现在政治观点方面把握得很好,内容充实,结构合理,行文符合志书要求,文字流畅,看上去有一种清爽的感觉,书写规范,图表运用得也不错,上下限掌握得也较好,可以说是我这两年来见过的最好的志稿之一。可见增城的修志人员编纂这个稿子是很用心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人早有总结,人生三大不幸——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偶、晚年丧子(女)。晚年丧子之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于李建荣这位石家庄某大型国企的退休计生委主任而言,这份痛更是难以言表。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李建荣的儿子今年年初因病去世.64岁的她心痛之外,更为自己当年主动流产第二个孩子的决定感到后晦。  相似文献   

12.
穗东明珠 南国佳志──喜读新编《增城县志》傅能华增城地处岭南、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居广州市东郊,素有“穗东明珠”之称。增城县设治较早,自然环境优越,人民勤劳,物产富饶,经济文化发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1994年增城撤县建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出土铜器铭文和陶文“具”字形体演变实例,考证了第四版《金文编》附录下第059号和第014号两个疑难字的形、音、义,指出此二字所从均为变形和移位后的“具”字。059号字应从“走”,“具”声.即《玉篇·走部》“■”字古文,014号字应是从“■”,“■”声,即《说文·■部》“■”字古文。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化界、戏剧界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戏曲现代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面对近年来产生于文革期间的所谓“革命样板戏”重登舞台评说不一,文艺界内部对此也有尖锐的争议. 在这期间,一些“样板戏”在北京及全国各省市纷纷登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也纷纷亮相,许多“样板戏”的精彩唱曲已成为专业和业余演员参加京剧竞赛的常备节目,不仅成为大众时尚的流行唱曲,也成为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娱乐节目. 2001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京剧节开幕式上演出了《打虎上山》(《智取威虎山》片段)、《痛说革命家史》(《红灯记》片段).京剧节之后,南京有家剧院又公演了整部《红灯记》.  相似文献   

15.
<正> 金元时期有所谓“山前”、“山后”的说法。《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中贵可思不花奏采金银役夫及种田西域与栽蒲萄户,帝(指窝阔台汗)令于西京、宣德徙万余户充之。楚材曰:‘先帝(指成吉思汗)遗诏,山后民质朴,无异国人,缓急可用,不宜轻动。今将征河南,请无  相似文献   

16.
绞痛、肌肉酸痛、电击痛、剌伤痛、刀割痛、搏动之痛……究竟何为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疼痛这东西,每个人都感受过。但要具体描述“那是怎样一种痛”,就非人人都能做到。经期生理痛,是绞痛(wrenching)。懒人锻炼后,是肌肉酸痛(aching)。  相似文献   

17.
近读韦君宜《思痛录》,书中载有《她死得好惨——哭韦毓梅》一文。文章开篇提及,蒋南翔先生辞世前不断追问作者:“给韦毓梅写了悼念文章没有?”蒋南翔为何在逝世前不忘提醒韦君宜写悼念韦毓梅的文章?韦君宜又为何要“哭”韦毓梅?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一些稿件、书籍、报纸、杂志,常常发生“作”和“做”错用、混用的情况,手边就有两例。 1989年6月20日《新疆日报》第一版有条消息《自治区个协致电党中央国务院为维护安定稳定物价做贡献》,不仅标题“作贡献错成“做贡献”,而且文中的“作”和“做”也用得混乱。第一段是“……决心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繁荣市场、稳定物价作出贡献。”第二段又成了“……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兵役”篇是军事志编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它是军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当今省军区的重要工作。从全国已出版的近20余部省级军事志看,虽然篇名不尽相同,但都是单独成编。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日“兵役”篇;二日“历代兵役”篇;三日“兵役制度”篇。位居首篇的,如《山东省志&;#183;军事志》等;位居第二篇的,如《吉林省志&;#183;军事志》、《山西通志&;#183;军事志》等;位居第三篇的,如《黑龙江省  相似文献   

20.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后,一部神秘的影片作为“四人帮”反党的证据,在全国各大电影院连映多日。当其时,虽然名曰“控制放映”,但其放映范围之广,观众之多,报刊舆论引导力度之大、之“及时”,只有“文化大革命”前夕对于《早春二月》、《北国江南》的大批判可以相媲美。从这部影片中,广大观众还学到了一个新的政治名词———阴谋电影。它,就是“四人帮”精心策划,用以炮轰周恩来、邓小平的“哑炮”———《反击》!张春桥下令:要写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1976年初,张春桥的心情是“喜怒相伴”。周恩来去世,邓小平又受到批判,他的劲敌已然散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