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治库 《丝绸之路》2014,(12):29-31
老子认识到了两种“无”,一种是绝对的、命名的、理论性的“无”,它是玄奥的,是人类思维的开端,是天地之始,它和命名的、绝对的“有”一起构成了“众妙之门”。只有命名了绝对的“无”和“有”,人类思维、认识之门才能打开。所以,这个“无”是理论的、抽象的概念。除了这种绝对的、命名的“无”之外,老子还深刻地认识到了“有”的否定性的“无”,认为这种“无”是和“有”相生的,并为“有”之用提供保障。老子还提出了两个层次的“无”之为(用):第一个层次是与“有”对应的“无”之为、之用,这是与存在、存在者(物)相关的“无”之用;第二个层次是讲人也就是主体不过分作为,要顺从自然。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哲学史上,老子、庄子、柏拉图、康德等中外哲人洞见了三种“无”:“纯无”(命名无、非存在)、“否定性的无”(有的无)和“主体不性的无”。三种“无”各有其用:“纯无”的作用在于和“纯有”一起作为一切知识的开端;“否定性的无”的作用在于保证有的功用得以可能;“主体不性的无”的作用在于告诫人们顺其自然,不要过分干预。与三种“无”相关的是虚假和错误的不可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常人对“无”的错误理解,以及对“无”的认识和把握波及文明的影响力,并指出由于对“无”的不同理解而导致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试图让中西哲学在源头上进行对话,真正探讨二者的同异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由传统启迪新思。  相似文献   

3.
一当其无、有十一章,“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其无有器之用”和“当其无有室之用”三处,如何断句,有两种意见:一是读为“当其无”,这是多数人的读法;一是读为“当其无有”,这是少数人的读法.笔者赞同后一种意见,读之为“当其无、有”.在“无”下稍顿,是要使“无”与“有”并列相对的关系更为醒目.  相似文献   

4.
秘境依然在     
《世界》2012,(5):2-2
人们说,世间再无“桃源仙境”,更无“秘境”!  相似文献   

5.
谢建平 《文史天地》2012,(11):94-94
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对徐州已完成包围,有识之士纷纷料定蒋家王朝必覆。因此当孙科出面组阁,另称“和平内阁”时,《益世报》一位编辑便在该报副刊上写一篇杂文:《为孙内阁算命》。此文将“科”字拆为“禾”“斗”,断曰:孙内阁的八字为“欲和无口,欲斗无门”。盖和无诚意,有口难开;士无斗志,即欲斗无门;而且翁孙是一家,翁文灏组阁,不久下台,称为“短命内阁”:而有其“翁”,必有其“孙”,也逃不出“短命内阁”之命运。  相似文献   

6.
“无半”是高昌国时期吐鲁番盆地的一个县。哈拉和卓89号墓葬出土章和十一年(541)“都宫下交河郡司马主者”与“柳婆、无半、盐城、始昌司马主者”的文书,证明“无半”是县。《太平广记》引《梁四公记》称:“蒲桃,七是林,三是无半”。无半葡萄被当作贡品运往中原。关于“  相似文献   

7.
王书巍 《神州》2012,(30):239-240
在罗马法的“物法”中,“无体物”是包括债权、继承权和用益物权在内的相对“有体物”的划分,而中划分在现在看来,导致物权与债权;所有权与他物权的混淆与模糊,但如果深入的考量当时罗马的法律思想“有体性”与“具体化”的背景,以及“无体物”的实质内容,可以发现这种“混淆”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或者说是“形式上”的混淆,相反罗马法中的关于“无体物”的分类符合当时法律思维和法律逻辑。  相似文献   

8.
刘菲菲 《神州》2011,(1):90-90
孙悟空是一个“大英雄”,“真英雄” ,他无"法"无"天"的原因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历史上“盖定”贵州的贬语,流传至今,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0.
《史记·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如果我富贵了,没有忘记你们(的事儿)。其中,省略的主语是“我”,而不是“咱们”。“无”是没有的意思,而不能释为“不要”。“相”为指代性副词,你们的意思,而不能释为“互相”。  相似文献   

11.
“文无定法”,“创作无世袭”,“写文章无绝招,说有则无,说无则有,似有似无,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如果说有绝招的话,则是鲁迅说的七字真经:“咋说,咋做,就咋写。”这些也是我父亲传给我的“真经”。他才开始讲这些时,我如坠五里雾中,心想:真小气,写作技巧连儿子也不说,后来经过摸索,我认为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于是我就在完成作业之余,继续套取他认为那似是而非的写作经验,感觉到有许多可取之处。他说才开始写出的文章叫打“稿”,他对“稿”字是这样解释的:“稿”,  相似文献   

12.
文史资料,顾名思义,一“文”二“史”。文,即文采;史,即史实或史料。如果有“文”而无“史”,纵然妙笔生花,绚丽多彩,文辞优美,语惊四壁,也不成其为“文史”;反之,假如仅有“史”而无“文”,即使史料珍贵,题材重大,也只能是鸡鱼肉蛋、萝卜白菜,一堆质地很好的材料,却未经加工,就文史而言无可读性,至少不能称之为优秀的文史资料。因此,文史资料的“文”与“史”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互补,缺一不可。文史资料应文、史兼顾,“史”是“文”的基础;“文”是“史”的手段。“史”统帅“文”,“文”为“史”服务;“…  相似文献   

13.
王弼融合儒道的新思辨一反汉代谶纬儒学对孔子的神化,把孔子改塑成崇尚“无”的富于无我、忘我精神的凡间圣人。他对《老子》、《周易》的研究,融合儒道,强调“以无为本”,以自然之道取代《易经》象数派的神秘观点,把“天”解释为“道”所生成的自然形体,以“无”取代“天”的神圣权威,并为统治设计了治国之道--“无”。  相似文献   

14.
张宏林 《收藏家》2010,(9):41-45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流行着不同类型的铜镜。如西汉末至新莽时期,在主要流行“四神规矩镜”的同时,也流行着“鸟兽纹规矩镜”和既无“四神”亦无“鸟兽”图案的一类规矩镜,其取代“四神”和“鸟兽”图案的均是似圈似钩等难以名状的奇特图形符号构成的纹饰。由于历来的铜镜研究者,  相似文献   

15.
郭炜 《文史月刊》2009,(5):18-18
古时候,有一吝啬财主要请一位教书先生,并说明膳食微薄。一位先生前来应聘,提笔写下字据:“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财主心中念道:“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大喜。哪知第一顿饭上来,先生见没有荤菜,就不愿意了,说道:“你怎么这样言而无信呀!”财主急了,说:“赶快拿字据来,是你自己写的,你还能赖得了呀!”先生接过字据,大声读道:“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矣!”财主一听,真是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6.
公园古今事     
雷颐 《炎黄春秋》2008,(4):65-68
举世皆知,中国园林可谓历史悠久美不胜收,但不是官家园林就是私家花园,从无“公园”;奇禽异兽向囿皇家林苑或私人庭院,从无公共“动物园”。现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公园”、“动物园”,是百年前在近代西学东渐影响下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7.
我的餐室铭     
中国人是重食主义者,有饭吃,什么都好说、什么都好商量,天下太平,相安无事;炊中无米、腹内空空呢,那便会生出种种麻烦,小则暗窃明盗,大则揭竿而起,于是尸横遍野,流血千里。唯其如此,才有那最普遍,也算得最高的原则——“民以食为天”。“食”既成了“天”,于是,有食就有“天”,无食呢,那便无法无“无”了。我曾有过每餐三两(十六两制)的经历,端着那一丁点儿“食”,从食堂匆匆回到“斋”中,弹指间,碗里便空空如也了。这“斋”,名“三一”。三者,食、眠、溺是也,混此三者以为“一”,故以“三一”名。有食即佳,又何…  相似文献   

18.
所谓年味     
坊间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语意通俗地道出“年”在人心里的坐标,“年”的重要,“年”的不可或缺,“年”的无以替代,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仆少负不覊之才,长无乡曲之誉”,颜师古注:“不覊,言其材质高远,不可覊系也.负者,亦言无此事也.”下旬“长无”对“少负”,从对文可知颜注确切.而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906页)却注:“负,恃(依王先  相似文献   

20.
朱晓燕 《南京史志》2022,(16):31-32
<正>园本课程应充分挖掘幼儿园及周边资源,加强与现实生活的有效链接。我园秉持“让每一滴水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办学理念,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论”和“六大解放”为指导,不断打破思维边界和框架,建构园本特色化的无边界学习课程新样态,通过“学习时间无边界,学习场域无边界,学习资源无边界”等方式,给幼儿更多探索和表现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