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草书,广义而言是汉代通行的隶书草写法;狭义而言是在隶草的基础上进而规范化的一种专门书体。章草书盛行于东汉末期,历经魏晋时代而渐成衰势,隋唐以后罕有书者。故宫博物院新近征得的原藏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的隋人书《出师颂》恰恰弥补了章草书发展末期的历史空缺。本文简述章草书之由来以及古代章草书家的简况,以便读者从中了解隋人书《出师颂》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蔡显良 《东南文化》2000,(3):117-118
尹湾汉墓简牍上的隶书有三种体态,皆波碟分明,结字规范,形态统一,笔势流畅,已是成熟意义上的字体。汉初纷习隶书,至西汉中期,隶变在宦民合力下完成,故汉隶的定型成熟是在西汉中期。《神乌赋》章草线条有力,技法娴熟,完全是成熟之章草,其定型也应在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仪礼》有今文经,也有古文经。根据郑玄的经注,今文经和古文经,除少数文字外,大部分基本相同,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曾大致对勘了今古文的文字差异,了解到两种经文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用不用通假字的问题。而且,在古文经中通假字出现的频率比今文经大得多。当然,这是因为今文经在汉初就被改成了隶书,原先很多通假字都被改成了当时的通行字。而古文经是汉武帝时出于孔子老家的墙壁中的,是未经隶定的先秦古文字,假借字相当多是很正常的,近年来出土的先秦竹简,其中借字很多的情况和古文经比较相似,说明古文经的来源是可靠…  相似文献   

4.
书画     
《文物》1979,(5)
法书和字体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书迹,可作学习写字的楷模或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统称法书。汉字在悠久的发展史上形成篆书、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法书包括了各种字体。篆书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分大篆和由大篆简省形成的小篆。大篆流行于商、周至战  相似文献   

5.
黄德宽 《史学集刊》2003,(2):102-104
隶定古文始于汉代。伪孔安国《尚书序》对隶定古文的起因有明确记述。《序》曰:“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一《序录·注解传述人》所记大体本此,并指出壁中所得之书有《礼》、《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博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为隶古写之。”陆氏又于卷三之《尚书音义》上注曰:“隶古,谓用隶书写古文。”这些记载基本反映了“隶定古文”这个概念的由来。楷书通行之后,以楷书转写古文也称为“隶定”,所以一般学者所称的“隶定古文”实际上即指用隶书或楷书笔法转写的古文。“隶定古文”虽然是始于用隶书写定的孔壁先秦古文典籍,但是真正的孔氏隶古定体经书我们已无缘见到。传世的隶定古文情况相当复杂,有的是后人据传抄古文而隶定,有的是由隶古定本辗转流传而来,有的则是来自对新发现的古文资料的隶定(如汲冢古书),也有的是取自后人所仿写的古文的资料。历代字书、韵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隋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状况,指出隋代北方铭刻的主要成就是逐渐摆脱了前朝篆隶书体而形成了楷书书体,南方的纸书在跃出章草畦径的过程中初步酝酿出草书的章法,楷书已成熟定法。“书”之所以能够有“法”并且成为一门高雅的艺术,是因为隋代完成了“普法阶段”,最好的例证就是智永和隋贤的存世之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古老文明之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历史传统,书法艺术便是其中的一朵鲜艳的奇葩,具有其独创的风格和特征,它是由数千年前的古陶文、甲骨文、石玉文字,金文发展到后来的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中国的书法到了北魏时期,有着巨大的创新和发展,它是隶楷错变的产物,上承汉魏隶书,下启魏晋楷  相似文献   

8.
文字不仅用于记事,也是一项书法艺术。文字书体的进步对文化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字大约起源于六千多年前,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字的写法上不断地发生变化,形成许多种书体。如商代有甲骨文,周代有金文、古籀、大篆,秦有小篆,汉有隶书,以及后来的真、行、草书等。隶前文字诸体争论不大,至于真、行、草的形成年代,则众说纷坛,成为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由于我国考古工作的发展,出土文物愈来愈广泛,有关文字方面的资料也有了更多的发现。近几年,在清理几座曹操宗族墓葬时发现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字砖,这批字砖上面刻书许多种文字书体,真像是集  相似文献   

9.
吕怡琳 《东方收藏》2023,(12):34-36
隶书自先秦到当代,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代隶书经历了从战国古隶到汉隶盛兴,然后到宋元明时期的没落,再到清代的隶书复兴,逐渐形成了当今新的形式与风格,深受全国各地书法家们的喜爱。在当下的书法展览和比赛中,能够充分感受到书法大环境对于隶书创作的引导与推动,历届书法展览中隶书的创作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当今隶书的时代特征正在慢慢浮现。  相似文献   

10.
从敦煌汉简中折射出,汉魏以后,中国书法的五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创造已全部完成。过去人们公认东汉晚期是隶书的成熟期,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11.
一冉 《百年潮》2006,(5):80-80
近日,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五体十家”书法联展,军旅书法家张继便是其中的一位,从张继的隶书作品可以看出,他的隶书每个字的字形成扁方型,保持了汉隶工整、规范的气息,整篇作品凝重静穆。他的隶  相似文献   

12.
李凤海 《收藏家》2005,(12):21-24
在近三百年的清代书坛上,隶书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领风骚。首先,这是因为有一大批隶书名家。据有关文献显示,清代擅长隶书的名家就有五百余人。其次,清人的隶书风格多样,绚丽多彩。清人远宗汉隶,却没有一味仿古,他们的作品有创造个性、有风格、有意境,并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是继汉代隶书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在这浩瀚无际的隶书海洋之中,有两颗璀璨的明星,流光溢彩,独步书坛,这就是桂馥和他的学生翟云升。桂馥(1736-1805年)字冬卉,一字未谷,号肃然山外史,晚号老苔,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授云南永平知县。永平为故滇之边邑…  相似文献   

13.
隶书萌芽于上古,继用于秦,兴于汉,尤其到了东汉,最为发达。隶书将篆书逐渐方正平直化,形成了与篆书线条差别很大的基本笔画,隶书的定型化过程称“隶变”,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最了不起的  相似文献   

14.
《尚书》这部我国最古的史书,除没有传下来的汉代今文本外,几次出现古文本,每次都以它字体之古相标榜。如西汉的古文本,原说是孔子家传本(见《史记·儒林传》)又有说是出自孔子壁中之本(见《汉书·楚元王传》),其字体不是用汉代通行的“今文”隶书,而是用先秦所流行的古籀文字,所以称“古文”。究竟其字体是什么样子,否与今所见金文相同(应该相同),由于没有流传下来,已无法知道了。  相似文献   

15.
《尚书》与群经版本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古的的史书《尚书》,它的版本情况比较复杂。因为要研究这部我国最古的史书,就必须先弄清楚它这些复杂的版本情况。它的版本情况有两个特点:一是因为它有今文、古文、伪古文三个不同本子,因而按三个不同的本子而有不同的版本情况;二是这部文书在整个封建历史时期中,一直列为儒家的经书,所以它的版本一直与群经结合在一起,要弄清楚它,就必须同时弄清楚群经的版本。《尚书》今文是用隶书写的,其原书没有完整的本子传下来,但它当时刻在《汉石经》  相似文献   

16.
王铎《草书五言诗卷》鉴赏阮新梅,甘岚王铎是明清之际著名的书法家。他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大字小字莫不见长。大字条幅飞动洒脱、气势夺人;小字书扎、纤细多变、百看不厌。他的作品虽然流传于世者不少,但是中字草书手卷却十分罕见,实为难得的艺术瑰宝。河南省博...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历史实物看来,开始为篆书,以后演变为隶书,又从隶书演变为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等。这个演变是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而逐渐演变的,是由繁而简,为的是用起来方便。据文献所载,我国古代汉字,有古文、籀文与大篆、小  相似文献   

18.
段美婷 《东方收藏》2023,(6):107-109
清初书法家张在辛存世著作《柏庭琐言》,收录了其晚年对艺术所思所感的内容。其中,《隶法琐言》列《柏庭琐言》十种琐言之第五种,记录了张在辛师从郑簠的过程,亦是他学习隶书的经验之谈,这对于研究郑簠隶书风格的形成以及清初隶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其关注甚少,文章通过对其存世著作《隶法琐言》的研究,试图更加完整地了解张在辛与郑簠的交往,从而进一步厘清清初隶书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9.
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吴镇烽研究员领衔的《金文字库和输入法》课题组与陕西广才科技公司通力合作,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研制成功了金文字库和金文输入法,解决了长期以来金文隶定字和图形字不能输入文档的难题,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给广大古文字研究者、文物考古工作者和出版业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该文字(目前只有宋体)制作了金文隶定字60 1 7字,图形字93 3字,基本上涵盖了2 0 0 3年以前传世和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隶定字中GBK字库所没有的字。该字库既收录古文学界公认的隶定字,也收录了一大部分有争议的隶定字,以便于学者在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仪礼》在汉代有今古文两种本子。今文者,汉初高堂生所传十七篇是也。古文者,出于孔壁,《汉志》所载《礼古经》五十六篇是也。郑玄在给《仪礼》作注时,凡遇今古文异文,都要作一番校勘,或从今文,或从古文。从今文,则必于注中注明古文该字作某;从古文,则必于注中注明今文该字作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