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晓东 《丝绸之路》2009,(20):11-12
曾侯乙墓编钟与编磬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在2000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弘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与编磬的铸成,说明很早以前我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2.
一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在古代乐器的百花园中,青铜编钟可谓一枝奇葩,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便是1978年5月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完整的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乐器。这种乐器的音域之宽广、音色之优美、十二律半音音阶关系之完整,为世所罕见。它的成就,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专题活动在有关方面领导和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热情关心与支持下,经过几个月来的艰苦努力和积极筹备,今天正式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博物馆对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有关方面为筹备这次活动所给予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相似文献   

4.
1988年11月8日,由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国际交流·曾侯乙编钟专题活动在武汉隆重开幕。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苏联、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考古、历史、音乐、冶金铸造、物理、机械工程各方面专家学者60余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相似文献   

5.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以它宏伟壮观的规模、磅薄的气势、悠美的音色和宽阔的音城,以及它精美古朴无与伧比的造型而饮誉中外。如美国音乐界权威、纽约大学教授麦克莱菌先生,参观并欣赏了这套大型编钟演奏之后,深深被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这一惊人创造所感动称誉曾侯乙编钟是古代世界第八奇迹,可与金字塔,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伟大工程媲美。曾侯乙编钟确实无愧为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世界音乐史、冶铸史上都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因此研究、复制这套编钟是有着极其重大学术价值的.根据对我国先秦出土的各类编钟乃至曾侯乙编钟的铸造工艺研究,在我国古代均是采用  相似文献   

6.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以它宏伟壮观的规模、磅薄的气势、悠美的音色和宽阔的音域,以及它精美古朴无与伦比的造型而饮誉中外.如美国音乐界权威、纽约大学教授麦克莱茵先生,参观并欣赏了这套大型编钟演奏之后,深深被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这一惊人创造所感动,称誉曾侯乙编钟是古代世界第八奇绩,可与金字塔,万里长城,巴比伦空中花园等伟大工程媲美.曾侯乙编钟确实无愧为我国乃至全人类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世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为了确保珍贵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明文规定:一级品文物不准用石膏翻模。用石膏翻模复制古代金属文物是一种传统的工艺技术,此法虽然具有造价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在用石膏翻模金属文物时,石膏会深深地嵌进纹络里。由于石膏是一种相当稳定的化合物,所以清除纹络里的残留石膏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石膏系=水合硫酸钙CaSO_4.2H_2O 加热到120℃左右,部分脱水生成烧石膏2CaSO_4.2H_2O,其反应式为2(caSO_4.2H_2O)=2CaSO_4.H_2O 3H_2O 翻模用的是烧石膏,烧石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隋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面世已经十年了,在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十年之际,湖北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举办了“曾侯乙编钟国际文化交流专题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来自日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古编钟所反映出来的古代音乐律制、音阶、冶金工艺等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古编钟表现出了楚文化的高度水平,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实物见证,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现就学术讨论中对曾侯乙编钟所反映出来的几个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粗浅意见,以求教于各位学者。早在十年前,曾侯乙编钟刚出土,即运往北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时,就曾引起国内外历史、考古、音乐、冶金铸造、生物化学、绘画艺术、天文物理、民族民俗等各界学者的关注和惊叹,有的外国学者和朋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能在武汉参加曾侯乙编钟国际学术交流会,我感到十分愉快。这些十年前发现的编钟现在已经举世闻名。世界各国的观众专程前往湖北省博物馆来参观考察这些编钟已经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谭馆长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使我想起了我们十年前在北京的第一次见面。那时,曾倏乙墓出土的许多重要文物正在历史博物馆作临时性展出,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次在北京,谭馆  相似文献   

10.
由全国科技、音乐、考古界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曾侯乙编钟复制验收会”,于今年九月七日至九日,经过认真地检验测试,验收了全套(共64件)复制编钟。与此同时曾侯乙宫廷乐队的全部乐器复原件和复制品,弦吟管语,磐响钟鸣,在湖北艺术学院音乐厅内,再现了我国绚丽多彩的古文化,奏出了我们振兴中华的最强音! 曾侯乙编钟享有“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盛誉。两千年后的今天,曾侯乙编钟全部复制成功,谁又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呢! 编钟复制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强,难度大,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在复制研究中,要运用激光全息摄影,电镜扫描,电子探针,闪光音准仪等多种科学技术手段,还要对原钟冶铸工  相似文献   

11.
1978年秋,新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引起轰动。 1979年3月,由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6个单位组成的编钟复制研究组正式成立,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多学科协同攻关历程。原钟的检测、研究是复制工作的  相似文献   

12.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成果鉴定会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八年在我省出土的随县曾侯乙编钟,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一次空前的重大的发现,轰动了中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观"和"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文明的象征.为了揭开编钟的奥秘,更好地保护这一国宝,并使之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党和政府对编钟的研究和复制工作极为关注.一九七九年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和原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关怀和指导下,在湖北省文化局的具体领导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  相似文献   

13.
编钟是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乐器。钟的前身是铃。从早商的扁圆形铜铃到殷商的编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编钟、西周晚期的钮钟和镈钟,到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商周时代用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制礼作乐成为施行政教的大事。“钟鸣鼎食”,作为众乐之首的编钟标志着王公贵族的权势地位。编钟的铸作集中表现了当时冶铸技术、音乐艺术的水平,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个象征。  相似文献   

14.
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钟是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乐器。钟的前身是铃。从早商的扁圆形铜铃到殷商的编铙,西周中期三件一组的编钟、西周晚期的纽钟和鎛钟,到战国时期的大型编钟,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时期。商周时代用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制礼作乐成为施行政教的大事。"钟鸣鼎食",作为众乐  相似文献   

15.
曾侯乙编磬与曾侯乙编钟相伴而出,但因多数磬块破碎,幸而保存完整的也由于长期被积水浸泡而影响发音,故未能与曾侯乙编钟共享盛誉。然而,这套编磬规模空前的组合、大量的刻文、精致的磬架和明确的悬挂方式,加之与曾侯乙编钟的密切关系,使我们不能低估它的文物价值,因而决定探索复原的途径。复原工作自1980年5月起,到第二年8月止,经过一番研究和琢磨,取得了成功,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这种古老乐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东周的铜编钟乐器,器形独特,铸造技术复杂。本文对造型工艺中的组装技术进行专题研究,试图解决这个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以它磅礴的气势,雄伟壮观的场面和悠扬动听的音响而轰动了中外,博得了高度的赞誉。编钟共六十五件,其中有楚王赠送的镈钟一件。这套编钟其所以格外受人重视,因为:1、这这是历年来出土数量最多,保存又极为完整的一批,包括编钟架依然存在,出土时绝大多数的钟还悬挂在钟架上,钟架分三层呈曲尺型摆置,这确实是十分罕见的;2、正因其数量最多,许多大的形体又特大(最大的一件高153.4厘米,重203.6  相似文献   

18.
文物的复制品,有精粗之别.高手的作品可以乱真,但是从来也是只讲器形,不讲功能.鼎是用来煮肉的.复制的鼎可以精到骗过专家鉴定,但不能真地架起火来烧;否则就会暴露作旧的手法.复制越王句践剑,也许能把金相特微都表现出来;但不能合理地要求它也和真剑一样锋利.现在我们复制曾侯乙钟,却要求它也象原钟一样可以用来演奏乐曲.这就给文物的复制工作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9.
文物的复制品,有精粗之别。高手的作品可以乱真,但是从来也是只讲器形,不讲功能。鼎是用来煮肉的。复制的鼎可以精到骗过专家鉴定,但不能真地架起火来烧;否则就会暴露作旧的手法。复制越王句践剑,也许能把金相特徵都表现出来;但不能合理地要求它也和真剑一样锋利。现在我们复制曾侯乙钟,却要求它也象原钟一样可以用来演奏乐曲。这就给文物的复制工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难度很高,关键性的问题之一,就在调律。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各个战綫土的技术改革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出现,在大跃进的献礼中,北京历史博物馆李庆和同志对复制模型工作上的大胆改革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这—制作在国内、外都是创举。复制文物已往一向是用石膏或金属做材料,这种材料,在制作和使用效果上有许多缺点:石膏模型容易破裂,不易着色,着色后颜色也易于脱落;用金属作材料,成本高,费工多,并且笨重。在大跃进中,工人出身的李庆和同志,在党和同志们的帮助和鼓舞下,成功的创造了用陶土烧制模型的技术。这种模型,轻便坚固,成本低,形象逼真,用这种方法复制的兴隆出土的战国鉄工具,得到一致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