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华文学校的性质和类型问题当前东南亚的华文学校有以下几种:1.仍按以往华侨学校模式办学,。以华语为主要教学用语,当地语言仅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学校有办学自主一权,其性质可归为华侨学校者,仅有老挝的家都公学一所。近年来,台商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开办四所教育子女的侨民学校,也属这一种。2.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兼校中华传统文化和当地文化,仍保持华文教育体系者有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和华文独立中学。其中华文小学已接受政府津贴成为国民型小学。这类学校堪称真正的华文学校,但目前仅在马来西亚存在,从国家来说,是…  相似文献   

2.
论文回顾了印度尼西亚华文学校的百年历史和发展现状:1901—1930年是现代华校初创时期;1931—1966年是华文教育鼎盛时期;1967年以后,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走向衰落。认为华侨爱国精神高涨与华文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华文教育的衰落不能简单归结为苏哈托推行反共政策和同化政策,而是印度尼西亚华侨转变为华裔公民的必然结果;三语学校的创立并不是华文学校的"复活",而是适应印度尼西亚社会需要而诞生的新型多语文教学机构;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不应混为一谈;华裔公民作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理应拥有保留自己语言与文化传统的权利,同时也应努力摒弃中华文化优越论的狭隘心理。  相似文献   

3.
在海外的华文教育中,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一直呈现着自己的特色。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虽然在发展环境、规模、形式等方面有着差别,但在近几十年几起几仗的发展过程中,也反映了若干带普遍性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正是国内的华文教育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本文拟对其中几个问题作出一些讨论。一对东南亚各国政府50—70年代压制华文教育的看法和评价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都已有相当大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步伐也较整齐。战后初期,由于受中国成为战胜国“五强”之一的鼓舞,海外华人的民族激情空前高涨,东南亚…  相似文献   

4.
印尼现有华侨、华人600万,是全世界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战后,当地华侨、华人文化教育事业曾经蓬勃发展,盛极一时。然而时至今日,它已日趋式微,印尼已成为不准发行、进口华文书刊,禁止开办华文学校,不准悬挂华文招牌——总之,成为禁止保留中华文化的国家。沧海桑田,令人慨叹。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发端于19世纪初,历史悠久。20世纪初,随着大批新式华文学校的建立,华文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战后初期,经过战时浩劫的华文教育又逐渐恢复生机,兴盛起来。1954年南洋大学的成立,更使华文教育形成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然而,马来西亚独立后  相似文献   

6.
50年代末60年代以来,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先后不同程度地推行教育同化政策,对华文教育逐步控制、限制乃至于消灭,加之华文教育本身所存在的重重困难以及华人社会的复杂变化,致使东南亚华文教育日益衰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论华文教育的定位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华文教育的定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华文教育涉及诸多的学科、政府与民间部门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各国社会状况、教育文化政策等,我们应对以上诸多因素给以全面、充分的重视。本文据此提出,华文教育应分属海外华人的民族文化教育、政府的侨务工作、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华侨华人研究等几个领域。同时,华文教育自身的这种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低龄学生人数增加、华文学校功能进一步扩大、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更加统一以及华文教育社会化并逐步进入所在国主流教育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当华文类学校的招生人数减少的情况公布之后,一些人产生了这样的印象:华文教育的最佳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50年代中期以后,各类华文学校的招生人数持续下降。因此,受过华文教育的新加坡人现在只占劳力的一小部分,华文文字“行将消亡”。但如下的历史事实却表明,情况并不是这样。本文所沦述的历史时期是在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1912—1937年)晋江的侨办教育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百年来华侨华人与中国的教育关系 ,因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显示出不同的风貌 :二三十年代 ,海外华侨教育步入高潮 ,国内的侨办教育随之兴盛 ,成为侨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海外华侨教育转变为华文教育 ,国内的华侨教育亦发生变化 ,然而 ,在国内侨乡和其它地区 ,仍有相当规模的华侨华人以及港澳台同胞捐资办学。第一次高潮的近半个世纪之后 ,国外的华文教育和中国国内的捐资办学又进入新的高潮。尽管上述教育关系的发展有着一脉相承的因缘 ,然而时过境迁 ,这两次高潮时期华侨华人与中国教育关系的实质内涵已经相去甚…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泰国的华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来泰国华文教育概况 80年代以来,泰国华文教育一直走下坡路。1988年《泰国华文教育是否患上不治之症》一文发表后,引起泰华社会的关注,泰国当局也放宽了限制,华文教育开始重现生机。 1、华文教育日趋式微泰国的华文学校属民校,归教育部民校  相似文献   

11.
由于政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五十年来海外各国华侨社会的总体情况几度变化 ,其基本特点和趋向是 ,195 0 - 6 0年代中期因东南亚国家实施排华政策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吸引 ,大批东南亚和北美华侨或就地更改国籍、或归国定居 ,使华侨社会日趋萎缩 ;从 6 0年代中期至 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 ,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停滞 ,祖国对华侨的吸引力减弱 ,加之国内实行极左的封闭政策严格控制入出境移民 ,所以各国华侨社会的群体规模一度基本稳定 ;而从 1980年代初至今则因中国的对外开放 ,大陆民众重又兴起了到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的定…  相似文献   

12.
一日本华侨学校的特点1.战后海外华侨学校的当地化现象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华侨的主要居住区东南亚,随着殖民主义统治的结束和新生独立国家的建立,“国民的统合”与“国民意识的形成”等问题自然地摆在了各新生国家政府的面前。如何对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的华侨实行“国民化”的问题成了东南亚各华侨居住国的至上课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南亚各华侨居住国政府担心共产主义思想通过华侨、特别是通过当地的华侨学校扩散到东南亚。这就更增加了各国对华侨的戒』乙。因此,战后各华侨居住国普遍在…  相似文献   

13.
新加坡华文教育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各国都有数量不等的华人,而新加坡是唯一华人占多数的国家,且比重高达3/4以上;华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居主导地位。循常理,新加坡的华文教育似乎不成问题,而实际上却是有成绩,也有不足,甚至有过明显的失误。一双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的偏差50年代中期以来,新加坡一直奉行多元文化和双语教育政策,这种政策在东南亚诸国中最为宽松。它基本体现了新加坡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战后直至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内外形势相当严峻。国际上,小国寡民,强族夹峙,邻国民族主义政策的排华浪潮此起彼伏;又被…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的东南亚华文教育正处于历史转折点。一方面,由于自50年代末开始,东南亚国家对华文教育的限制、打击与取缔,年轻一代华人或不请华语华文,或华文水平低落,难以传承中华文化,引起华人社会有识之土的极大关注。另一方面,八九十年代以来,华语华文经济价值上升,世界范围内“华文热”方兴未艾,又为东南亚华文教育的振兴创造契机。本文试从华文教育的目的功能、文化选择、发展特征以及困境与出路四个方面,探讨当代东南亚华文教育所面临的文化传承问题。一东南亚华文教育的文化传承目的与功能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历史进程,已充分显示与华侨华人所在国的主客观因素密切相关。所谓主观因素,即华侨华人所在国华族为争取获得享有开展本民族语言文化教育权利所进行的主观努力;所谓客观因素,即华侨华人所在国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及政府的政策,以及祖籍国——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及政策所施加之影响。本文着重论述客观因素对东南亚华文教育之影响。一“华文教育”的界定“华文教育”,顾名思义系指“对华侨、华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施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课程的教育”。①此界定内涵着海外华侨华人来中国国内(包括…  相似文献   

16.
(一)战后初期海外华文教育的兴盛及其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海外华文教育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蓬勃地发展起来。1954年,海外华文学校总数为4376所。从类别来看,专科以上学校8所、中学357所,师范学校7所,职业学校27所、小学3734所,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18.
福建籍的华侨、华人约90%分布在东南亚地区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二次大战以前,他们的经济活动领域历来以经营商业为主,其活动范围则以这一地区为中心向四面辐射。战后,东南亚各国相继独立,开始着手建立各自的民族经济。随着广大华侨先后加入了所在国国籍,华侨资本的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的投资领域和经济活动范围也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迅速扩  相似文献   

19.
1967年以来印尼华文教育的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7年以来印尼华文教育的沉浮温广益众所周知,华侨教育事业在印尼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东南亚诸国中,印尼(时称荷印)华侨曾于1901年创办了最早的新式华侨学校之一的巴城中华会馆中华学校(简称“八华”),并在推动印尼以及东南亚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起过...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后期,东南亚华文教育重新出现生机,到近一二年又有所发展,特别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这种势头比较明显,而且开始了重新定位。如何看待目前该四国的华文教育?首先~点应明确,它已不是原来的华文教育——侨民教育,已成了居住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或受重视的一门外语。引人注目的是,华文教育的实用价值明显提高并受到各国的重视,出现了政府和华人共同推动华文教育的局面。及时了解和把握华文教育新的定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相关的问题。一重新定位的背景华文教育的兴衰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重关系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