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嵌金铁马镫     
《文物》1984,(4)
1966年,北京市丰台区林家坟兴修农田时发现一座古墓,出土嵌金铁马镫一副。镫通高21.7、宽13.6厘米;镫座为镂孔椭圆形,长9、宽6.5厘米。铁质已生锈,所嵌金箔微有脱落(见图)。现藏首都博物馆。据了解,与嵌金铁马镫同时出土的还有残玉册三枚及铜兽等。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1981年对此墓进行了清理,结果尚待整理研究。根据遗迹,结合文献记载,有人推测墓主为史思明。按《新唐书·史思明传》载史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六年,洪湖县石码头区黄蓬乡萧家湾一牧童在归途中发现一处田地中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露头,便挖了出来,并当即通过大队干部交给了县博物馆。经鉴定是一具青铜马镫(图一)。文物工作者赴当地调查,未见其他物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苏联和俄罗斯学者对马镫起源与西传过程的研究以及西伯利亚和伏尔加河流域出土的早期铁马镫。苏联和俄罗斯学者最关心的问题是马镫发明的时间、地点与创造者,以及马镫西传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双镫的发明不晚于公元4世纪初,最先出现于现在中国东北的鲜卑部落居住地区,后来迅速传入高句丽、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和新罗以及日本。而马镫西传时间与过程仍然很不明确。对研究马镫向西传播(尤其是其西北方向支线)的问题,西伯利亚考古材料至关重要。西伯利亚发现的最早的铁马镫外形和花纹都明显地模仿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最早的木芯金属包皮马镫。可能,铁马镫5世纪后半叶至6世纪中叶由阿史那氏突厥带到了南西伯利亚,迅速地传入邻接地区并开始被当地居民使用。  相似文献   

4.
<正>英国科技史学者怀特曾说过:"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马镫,是指垂悬于马腹两侧供骑马者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一是方便骑乘者跨上马背;更重要的是使骑乘者上马之后双脚拥有可靠的支撑,配合高桥马鞍,得以轻松地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并且骑者的身躯和双手由此得到极大解放,可以在马背上从事诸多复杂的动作。  相似文献   

5.
1997年11月西安市未央区新筑乡西庄村农民挖土时,发现一个陶罐,内装铜鎏金龙头车饰、铜马镫和武士纹铜带扣等文物22件及200多枚“开元通宝”铜钱。随后将这些文物私分私藏,倒卖时被两安市公安局查获。1998年5月移交陕西历史博物馆。铜鎏金龙头车饰长30.4、口径9.2厘米。铸造成型。龙首形管状,龙首卷鼻瞪目,呲牙咧嘴,嘴角两则对穿相通,眉骨平折,额顶独角后拖上卷。龙颈末端呈喇叭形接口,接口上方有一个小圆扎,以便固定。龙的鼻口眉眼及毛发等细部加饰阴刻线,通体鎏金,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20,(9)
正中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国野马的驯养始于渔猎时代,早在5000多年前已用马驾车,殷代便开始设立马政(马政亦作马正,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秦汉时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大规模的经营马场~①,并开始使用马具。先秦时代,马多用于驾车,极少单骑,春秋末年才有贵族骑马的记载~②,因此马镫是马具中较晚出现的一种特殊器物,不仅方便上马,更是使人们在骑乘的过程中,便于对马的控制,解放双手,尤其是对骑马作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镫是坐骑上的重要部件,使人们在骑马时可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对敌作战,都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在被称为骑马与民族活动区域的西亚、中亚和东亚,马镫的出现却很晚。日本学者樋口隆康曾写过《镫的起源》一文,指出世界最早的马镫产生于中国。后来南朝鲜学者以朝鲜半岛南部釜山市东莱区福泉洞古坟群出土的马镫为主,参照中国、日本出土的资料,作《古式镫考》,也把朝鲜半岛的马镫渊源追溯到中国。50年代初,朝鲜民主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的影视作品中,在战场上厮杀的战马上都披挂有马镫,这是不符合史实的。三国时期,人们骑的马上还没有马镫,这一点,无论是从史料的记载里,还是从考古的发现中,都被证明了。我们先看这个"镫"字。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它是"锭",当时的"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盛熟食的器皿,另一种就是指用于照明的灯盏。这种解释,得到了曹魏时期张揖的《广雅》和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的赞同。如果"镫"字还有其他解释,他们都会在这些工具书里加以更正  相似文献   

9.
正嚈哒与辽东鲜卑族源相同,属于东胡族,讲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语言,西方史料称之为"Hephthalitai"。~①公元1世纪末,在东汉和南匈奴的联合打击下,北匈奴西迁中亚,嚈哒与辽东鲜卑诸部落则借机西迁塞北(今内蒙古汉长城以北)草原。公元126年,嚈哒8个主要部落从塞北草原西迁天山北麓,协助东汉王朝抗击阿尔泰山北匈奴呼衍部,史称"八滑"。嚈哒在天山北麓与车师后部长期为邻,故史书称嚈哒为"车师之别种"。嚈哒主力西迁天山北麓之后,仍有残  相似文献   

10.
马镫与炼丹术──纪念李约瑟博士援华50周年罗宗真我们今天纪念李约瑟博士援华五十周年,自然就会想起他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从1942一1944年在中国为援助当时抗日战争时期艰苦环境下的中国科学技术界,和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做出了极其卓越和...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著的《新学伪经考》一书,一向都被认为初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例如: “1891年在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廖平影响之下,(康有为)著成《新学伪经考》一书”。(赵靖:《康有为的经济思想》,1962年《北京经济研究》第5期)  相似文献   

12.
新秦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 河南地和新秦中 《史记·匈奴传》载汉武帝时,得到浑邪王的降附,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乃徒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秦中以实之。此事亦见《史记·平准书》。后来《汉书·匈奴传》和《食货志》也同样有了记载。这是汉与匈奴关系中的一宗重要史事,由此也可以看出新秦中在当时是一个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3.
太师椅考     
我国古典家具多数是按使用功能或结构特征来命名的。家具以官阶命名并且与具体的历史人物相连系的并不多。"太师椅"是一个特例。 1979年出版的《辞海》"太师椅"条说:"一种有靠背和扶手的大圈椅。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  相似文献   

14.
韦绚考     
韦绚是两部笔记小说的作者.更正确些说,韦绚是两部笔记小说的笔录者.《刘公嘉话录》一书,是他记录刘禹锡的言论而写成的;《戎幕闲谈》一书,是他记录李德裕的言论而写成的.刘,李二人都是中唐时期的名人,所谈内容,重要而有趣,韦绚加以记录,遂使咳唾成珠玉,其功不可没.但韦绚其人,新、旧《唐书》无传,事迹不详,今勾稽各种材料,叙其行年如下:  相似文献   

15.
荷包考     
《收藏家》2019,(11)
<正>荷包,古人用来盛放小物件的小型口袋,外出时则将其系于腰带间上,亦称荷囊。清人汪汲《事物原会》称:"晋《舆服志》:文武皆有囊缀绶,八座尚书则荷紫,乃负荷之荷,非荷渠也。今谓之囊曰荷包本此。"早在商周时,荷包已在民间出现。时代不同、盛放物品不同,古代荷包亦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同时,荷包在民间保持装随身小物件时,在官服中又成了身份的重要标志物。本文拟从荷包名称、造型、功能等方面综合论述荷包的演变,以期梳理出荷包的发展脉络。此外,笔者在查阅资料时,亦发现有学者将鱼袋也列入荷包之中,有的绘画  相似文献   

16.
杨端考     
杨瑞相传是播州杨氏的始祖。研究杨瑞其人和事迹,是贵州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杨氏祖籍与入潘三说1.祖籍山西,平南诏人播说。此说最早见载于南宋嘉定初年撰成的《杨粲墓志》“……上赖祖功宗德,……蜀无雍塞之患,而六诏绝烽烟之警。……求甚,秦。潞二王为节度使。(杨)思权(今山西汾阳人,曾任■宁(今陕西彬县)节度使)死,弟思勉得旨出家,……孙(杨光荣)慨然发愤,献所得三州之土,世为藩屏……”此说还见载于元朝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程矩夫撰写的杨氏《忠烈庙碑记》:“……谨按:杨氏系本太原,唐乾符初赠太师讳端者,…  相似文献   

17.
秦牧苑考     
陈芳 《文博》2008,(5):62-65
秦养马业十分发达,为适应战争的需要而建立了官营养马牛牧苑.从出土秦简知:秦牧苑称公马牛苑,分设于县内;牧苑管理机构分为中央-县-公马牛苑三级,苑内总负责人为苑啬夫,下设有苑计等苑吏;为保证公马牛的牧养质量,国家还组织有游牧各县的大牧群,且制定了种种保护公马牛的法令.  相似文献   

18.
三义庙考     
成都三义庙原址在提督街,后迁建于成都武侯祠内。本对“三义”的源起,三义庙的流传,成都三义庙的沿革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9.
巫咸考     
本文旨在通过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两相参照,概述巫咸生活的朝代,活动的地域,作为巫史人物具有的神职与人事的职能以及在历史上由实有其人到泛化为巫的通称的过程。将巫咸定位为巫史人物恰恰与其殷商贤相的身份相互支撑,巫史身份构成了其为贤相必备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故能够为其在治国时将天道与人事结合起来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可能。同时,该文辨识并试图揭示在巫咸接受的过程中,经史学家受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对巫咸身份的认定呈现显著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0.
诸暨考     
诸稽一名,仅见于国语郑语,而吴语有诸稽郢其人,越世家作柘稽,当以国为氏者,诸,古读若都,知柘诸皆为(?)之假字.又韩诗外传有廉稽其人,廉属见纽,知亦为会之假字.(?)字,经传不多见,故以同部假用涂,(涂土),(余阝),徐,芧,如尚书言禹娶于涂山,左传言禹合诸侯于涂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