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6年10月,大隈重信内阁倒台,寺内正毅组阁。寺内内阁吸取大隈内阁的外交失败经验,决定转变对华政策。由武力硬索转变为"日支亲善"、"经济提携"的外交手段。"西原借款"由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一我出生在1945年2月,未出百天,还是热血青年的父母带着我投奔陕北延安,结果在晋西南被日军扣押,关进运城监狱。我在一篇回忆录里曾经说过,抗战八年,我大概是坐过侵略者大牢的年龄最小的囚犯了。  相似文献   

3.
<正>1945年2月8日,我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到这年年底,我也不过10个多月,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可能站都站不住。这一年,在我的记忆中,绝对是一片空白。然而,1945年,在我的一生中却不是一张白纸,它充满艰辛困苦,惊恐血腥,还有向往与抗争。那年4月,在山西运城,我还不足百天,就随同父母被日军抓进监狱。我可能是抗战期间中  相似文献   

4.
关于抗日战争以前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整个外债问题,解放以来国内学者研究的甚少,仅有一、两篇介绍性的文章,且缺乏全面的分析。解放以前曾有个别学者和机构对此进行过一些研究,他们研究的结论是:“南京政府自成立以来(指1927——1937年——引者注),对于外债,力主慎重,不肯轻于起借”。其理由为:“北洋政府滥借外债,引起外人干涉内政,且债信低落,影响我国国际地位,国民政府有鉴于此,力求自力更  相似文献   

5.
袁军 《沧桑》2013,(1):79-81,108
在太平洋战争中及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共争端中,美国政府采取了支持中国军队抗战以达到牵制消耗日军、减少美军伤亡的目标,和平解决国共争端政策达到最终扶助中国成为统一、民主、合作的国家的目标。美国政府在执行上述政策过程中,偏袒蒋介石政府,压制共产党,从而增强了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实力和嚣张气焰,但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的目标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6.
1937年清明节(4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派员祭黄帝陵;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总部也派代表前来祭陵。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这还是第一次。根据史书记载,最早到陕西省中部县(今黄陵县)桥山上祭黄帝陵的是汉武帝刘彻,那是公元前116年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此后,历代不少帝王都派重臣前来茶陵,百姓自发来祭者也不少。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皇朝,建立中华里图政府的当年.即1912年3月.傅派人前往中部县祭黄皇陵。而1937年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的盛事,则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宣布重新合作…  相似文献   

7.
邱帆 《世界历史》2020,(3):1-12
中法战争爆发前,日本政府在面对法国同盟邀请时,基于本国财政、海军以及修约等问题的考虑,选择了示好中国,婉拒法国的立场。而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转而采取两手策略,两面下注投机。一方面,在中法问题上亦步亦趋地追随英德美三国;另一方面,私下依旧在设法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此举目的在于应对战争可能导致的不同结果,即如发生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或战争最终和平解决都能获利。日本政府借助中法战争,提高了本国国际地位,促进了内政外交难题的解决,加速了军备扩张的脚步。中法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次预警信号,客观上导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间有所提前。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五年,我在以龙云为主任的昆明行营任参谋。当时,军政机关没有宿舍,我们下班后都住在家中。同年十月三日凌晨,密集的枪声把我从沉睡中惊醒。为了弄明情况,乃起床四处打电话询问。但昆明行营、滇黔绥靖公署、云南省政府以及云南所有的宪警机关都无法接通。当电话接通杜聿明的昆明防守司令部时,对方给我的答复是:“没有什么事情,不要惊慌。”我无奈,只得唤起家人照应门户,以防意外。天刚亮,一辆军用吉甫开到西寺巷我家  相似文献   

9.
入越接受日军投降,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唯一的一次跨国界受降。在这次受降活动中,中法两国在"越南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正1945年8月15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发布了《终战诏书》,向世界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苦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大地一片沸腾,举国欢庆。春城昆明也沉浸在这欢乐之中,到处是庆祝的鞭炮声,到处是欢乐的锣鼓声。为了让饱受战火摧残的人民尽快接收到胜利的喜讯,国民政府出动了飞机四处散发传单。  相似文献   

11.
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远东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阶段。本文拟以外交档案、文献为依据,探讨1921—1931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的基本脉络,剖析在东京交替出现的“币原外交”、“田中外交”的特征,揭示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走上武力侵华道路其政策形成的真相。  相似文献   

12.
1937年的川康整军,由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主持并顺利完成.文章以何应钦与川康整军关系为主线,从何应钦参与整军的原因、在整军中扮演的角色、作用发挥等方面着手,穿插整军情况,梳理并论述其与此次整军的关系.作为川康整军委员会主任委员,何应钦几乎参与了整军实施前的全过程:从年初整军计划的构思、历时近4个月的协商调整和整军方案的出台,到7月赴渝主持整军会议.他凭借个人在整军过程中发挥的代表、组织和协调作用,平衡蒋介石与刘湘利益、促使中央与四川在整军问题上达成妥协,为整军的顺利推进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性年代,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期间,美国政府推行了怎样的对华政策?这项政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它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这些就是本文试图进行探讨的问题。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正式结束。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在战争结束前已经形成。对华政策从战时向战后的转变,是由于美国的在华战略目标发生了变化。战  相似文献   

14.
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政策的特征沈予日本某些论著强调,当年卢沟桥的战火"是在没有料到的时机和场所突如其来地点燃的"①,意谓卢沟桥事变是"无准备无计划"的"偶发事件"。本文拟探讨卢沟桥事变前,1934-1937年上半年期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的基本脉络,并揭...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与日本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在1936年8月全面确立以分裂华北为中心的对华政策,随后即初步付诸实施.西安事变的爆发打乱了其侵华步骤,也使得"一致抗日"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国内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目标.事变期间,日本最初采取"沿续并促进"的方针,企图趁机继续实施以往的对华政策;在明确情况后,被迫采取静观待变的态度,却又坚决干预中国的"容共"问题.事变的迅速和平解决,最终打破了日本的阴谋.事变后,中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迫使日本统治集团重新认识中国,日本政局也出现大动荡.林内阁期间,主要以"佐藤外交"修改以往的对华策略,但并未根本放弃既定的对华政策."佐藤外交"夭折后,近卫内阁又回归于广田内阁时期的对华政策,最终在"七·七"事变后走向全面侵华之路.  相似文献   

16.
1911—1914年日英对华政策之比较夏良才1911年7月13日,日英两国的第三次同盟条约签订。这次订约是前两次同盟条约的继续,且是提前签订的,说明两国都有一个共同愿望,那就是在世界极变之际,需要继续保持合作关系,维护各自在中国、朝鲜以及印度等地的特...  相似文献   

17.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了北伐战争。由于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不同,对华采取的政策不尽一致。笔者拟就这一时期(1926年7月—1927年4月)的日本对华政策作比较深入、全面的剖析。  相似文献   

18.
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臧运祜中日两国学者在关于卢沟桥事变的研究中,其最大分歧或争论的最终焦点是有无计划及预谋的问题。①这除了对于事件本身的研究之外,在近代中日关系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与研究卢沟桥事变前的日本对华政策,乃是重要环节或关键所在。鉴...  相似文献   

19.
王铁钧 《史学月刊》2007,(7):132-135
中国典籍最早见有日本述笔的是出自西汉初年的《山海经》卷一二《海内北经》,曰:“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借此,人们始知幽燕域外、东南海中尚有倭人存在。但是,《山海经》用笔毕竟过于简略,仅是一笔带过。史籍最早就日本娓娓道来的乃是晋人陈寿撰的《三国志·魏志》卷三○《倭人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抗战与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1941—194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妄图全面灭亡中国的政策。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同侵略者的愿望相反,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英勇抗战,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日本对华政策的实施,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灭亡中国的妄想,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