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粹党从建立初期便与某些垄断巨头建立了关系,从而揭开了纳粹党与垄断资本逐步结合的序幕。笔者认为,目前对两者在1928年前的关系的研究已较成熟,但对1929年至希特勒上台前两者间的关系,似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表现在主要存在着两个偏向,一是过于强调德国陷入经济危机后纳粹党与垄断资本结合步伐的加快,过于强调两者  相似文献   

2.
在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研究中,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总理是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这种提法,从希特勒民社党上台成为执政党来说可以成立,但是希特勒这时还未能确立民社党的极权独裁统治。从希特勒上台直至德国法西斯政权全面确立,中间经历了一段时间和过程,即1933年1月30日至1934年8月2日的过渡阶段。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希特勒妄图用战争手段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是蓄谋已久的。打仗,既要有人,又要有钱。可是,希特勒上台时,德国的经济状况却是一团糟:外债累累,国库空虚。但是,在短短的三、五年之内,德国却又从经济崩溃边缘恢复过来,重新武装并快步地走上了战争的道路。希特勒是怎样在这个烂摊子上振兴德国、重整军备的呢?本文拟就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总体战争经济体制”的问题进行一下探讨。一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开始了。这场经济危机的风暴在年底就刮到了德国,德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爆发了。由于巨额的赔款和外债;群众购买力低下和狭小的国内市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丧失以及美国通过“扬格计划”把危机转嫁给德国,使德国的经济危机更为深重。  相似文献   

4.
研究希特勒上台的人往往想探寻到其中的某种“秘密”,其实,从我们看来,并不存在什么神秘的东西。希特勒能上台的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希特勒成功地把德国的法西斯运动——民族社会主义(简称纳粹)运动发展成一种群众性的运动,使纳粹党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成为德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1920年纳粹党成立时党员不过数十人,1923年啤酒店暴动时已达五万五  相似文献   

5.
魏玛宪法二元制与希特勒的上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外学术界对魏玛共和国灭亡与希特勒上台原因的研究中,人们一般都强调魏玛宪法二元制中总统权力的作用。本文认为,希特勒不仅是依靠以总统兴登堡为旗帜的德国保守势力,更是依仗着国会不可动摇的宪政地位上台的。魏玛宪法中国会与总统之间是势均力敌、难分难解的二元关系,正是这种二元制促成了希特勒的上台。  相似文献   

6.
梁占军 《史学月刊》2000,2(2):78-83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魏玛共和国总理,标志着德国纳粹化的开始。德国国内形势的恶化引起了法国的严重不安。但是.由于法国当时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在希特勒上台次日组阁的达拉第政府不得不将如何恢复财政平衡视为第一要务;同时法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对与希特勒新政权达成和解还抱有幻想,这最终促使法国政府在对德政策方面采取了“理智而冷静”的政策,没有作出过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黄钟 《炎黄春秋》2005,(7):66-70
1945年4月30日,56岁的希特勒自杀。5月7日,存在了十二年四个月的第三帝国,签下了无条件投降书。5月8日午夜,鏖战了五年八个月零七天的欧洲迎来了和平。炮火和轰炸停止了,但欧洲已是断垣残壁。这对六十年后热爱自由和和平的人来说,依然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历史上可怕的人物。”一位当代的德国历史学家如是说。然而纳粹德国给世界带来六十年前的那场浩劫,却不仅仅是因为希特勒品性的缘故。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而成了德国主要的执政党。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是在危机中执掌大…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反对苏维埃政权,消灭苏联,这是美、英、法帝国主义的一贯政策,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后,英美政府不得不和苏联结成联盟共同对希特勒作战的原因,约有下列三点:首先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在实践上比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间的矛盾更为剧烈」。德国在第一次大战失败后,割地赔款,受着英法的奴役。但是德国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等待时机复仇搏斗。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的上台执政,标志着德国走向发动战争的新阶段。但当希特勒德团羽毛未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前期希特勒上台之初,以著名投机商人克兰为中介,德国在广东进行了名为“广东项目”的大规模、持续性军事输出活动,从而在中德两国之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广州事件”。虽然克兰在广东的活动一再受到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德国一些重要军政人物也极力阻止克兰在广东冒险,但在军方及希特勒几度支持下,事件几经反复,一直持续到1936年。“广州事件”反映了希特勒上台的最初几年德国积极重整军备的国家战略及其对华政策的投机本质。  相似文献   

10.
希特勒对巴西的野心 希特勒公开宣称:要“把巴西变成一个新的德国。” 三十年代的巴西也存在着希特勒实现其野心的条件。 首先,长期以来,在这个庞大的国家里,早已存在着许许多多个小小的“德国”。1889年巴西成立共和国以前,德国向巴西的移民平均每年不过二千人左右。而到1924年,则猛增到了二万八千一百六十八人。  相似文献   

11.
1933年1月,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上台后,把德国变成了极端恐怖的法西斯专政的第三帝国。1937-1938年,发动战争的准备就绪,地处欧洲中心的德国戍了极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上发表了臭名昭著的“战争演说”,在他们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之后,又在当天向波兰发起了“闪电式”的空袭,占领了但泽地区,波兰被这伙战争狂人打得支离破碎。1939年9月3日,英、法两国在德国拒绝关于停止侵峪波兰的“哀的美敦书”之后,对德国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帷幕正式揭开。由于俄罗斯国土还没有受到攻击,因而苏联…  相似文献   

12.
《环球人物》2013,(21):10
现在距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已经过去了80年,但这位纳粹元首仍然困扰着德国人。最近,柏林举办了一场展览,名为"希特勒与德国:国家与犯罪"。在4个半月的时间里,展览接待了超过26万名参观者,是普通展览参观人数的3倍多。有参观者说:"希特勒有负面的影响力,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他依然是我们最鲜明的标志。"英国历史学家伊恩认为:"希特勒所体现的魔鬼属性比一  相似文献   

13.
纳粹德国的远东政策,在本文主要是指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对远东两个大国——中国与日本的政策。中国—德国—日本的三角关系是考察纳粹德国远东政策的主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纳粹德国的最主要盟友,而中国则是反法西斯的“联合国家”中的一员,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实际上,这种格局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相反,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和日本都曾与德国保持过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中国在纳粹德国远东战略中曾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40年纳粹德国与日本、意大利订立三国军事同盟,并进而于1941年承认汪伪政权,纳粹德国的远东政策经历了一种根本性的演变。本文的意图就是力图揭示出这种演变的轨迹、原因及其规律。 纳粹德国的远东政策是其全部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远东政策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  相似文献   

14.
郑昀 《神州》2013,(3):154-155
卡西尔认为,神话从未消亡,它还存活在政治活动中。德国民族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自1919年成立,1921年希特勒成为该党领袖,并在1934年在德国建立起独裁统治。它显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利用暴力夺权,而是将政治的权力交给话语的权力。纳粹党在短短十余年间击败了其他党派并得到了广大民众疯狂的拥护,最终大权集于其元首希特勒一身的过程,也是希特勒充分运用话语权力聚拢人心,建构独裁神话的过程。本文试图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入手,综合纳粹党在此时期的部分纲领、宣传语、口号等,分析相关的参与者、内容、形式、媒介以及效果(后果)。  相似文献   

15.
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给欧洲尤其是东南欧的政治局势带来巨大影响。英法绥靖主义的政策使罗马尼亚政府和国内主要资产阶级政党感到孤立和无所适从,亲德势力则趁机发展。希特勒德国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向罗马尼亚施加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迫使罗马尼亚政府逐步屈从于它。1940年8月30日,德国法西斯把“维也纳裁决”强加于罗马尼亚,把特兰西瓦尼亚北部面积四万三千平方公里,人口二百五十万的领土划给霍尔蒂匈牙利。罗马尼亚丢失大片领土造成国内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国王卡罗尔二世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希特勒德国利用这一危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既已被认定负有"集体罪责","德国恐惧症"在欧洲国家蔓延。对此,战后"德国人民犯了什么错"在德国社会引起热议。但"铭记历史、吸取教训"深刻地影响了德国与奥地利的政治运作方式,尽管许多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也受到创伤,但却无法谈论。在20世纪50年代,西德人与奥地利人仍然避免讨论希特勒,东德则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共产主义者,当年一直在与"法西斯主义者"作斗争。冷战结束与德国再统一之后,战后难民处理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消散,填充记忆、创造概念并解释过去,成为政治家利用历史赢得未来的关键。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说,希特勒已经属于遥远的过去。所有的中东欧国家在2004年至2013年间陆续加入欧盟,再加上若干次政治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怀旧情绪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17.
隆美尔是第三帝国的陆军元帅,希特勒最得庞的将领之一,但他又死于希特勒政权之下。战后的欧美历史学家对他和谋杀希特勒的七·二○事件的关系有不同的叙述和争论。五、六十年代的许多史书都认为隆美尔与七·二○事件有关,说他参加了密谋集团,反对希特勒,是抵抗战士,甚至是民族英雄。英国历史学家戴维·欧文作了调查,于1977年发表了《猎狐》(1978年版德译本书名为《隆美尔传》)。他认为隆美尔始终忠于希特勒,未参加密谋集团,与七·二○事件根本无关。同时他还揭破了隆美尔是抵抗战士的神话,引起了西欧史学界的一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的: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芬兰在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自决的口号下获得了独立;但是芬兰人民并未能享受独立自由的权利,这完全是由于帝国主义列强把芬兰当作了缓冲地带和反苏前哨基地的缘故。所以从建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芬兰在法西斯头子曼纳林为首的反动派统治之下,始终是一个反苏反民主的国家,曼纳林反动政府在希特勒德国的唆使和设计下大量训练侵略部队,并在距苏联最大城市列宁格勒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建筑了进攻性的曼纳林防线。芬兰京城赫尔新基成了反苏阴谋和间谍活动的大本营。一九三九年九月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英法参加了对德战争,世界大战正式开始,希特勒的疯狂侵略行为达到顶点,故更加强了其在芬兰的军事活动。苏联以及全世界和平人民均十分瞭解,苏德间虽有条约限制,但希特勒之侵苏行动  相似文献   

19.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已经过去了近70年,学术界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以及希特勒个人因素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大屠杀发生的原因.但有些问题至今仍然研究不足,比如纳粹的种族灭绝行为何以在一个文明国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这种群体暴力到底依靠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与经济条件作为支撑?德国历史学家格茨·阿利(G?tz Aly)推出的《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①一书,运用翔实的统计学数据研究了纳粹主义、种族战争与经济意图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纳粹把从犹太人、富人及占领区掠夺来的财富不仅用于维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且用于着力提高德国公民的经济待遇,以此换取了德国民众对大屠杀的默认与合作.  相似文献   

20.
1933—1941年的中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的是自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至1941年7月中德断交时期的中德关系。这对了解该时期纳粹德国的战争准备、外交战略,以及蒋介石的外交方针、国防建设和对日政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