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路智勇  惠任 《华夏考古》2012,(1):148-152
纺织品纤维所含有的亲水基团是纺织品文物吸湿回潮处理的前提。纤维回潮后塑性变形能力增加,进而可借助一定技术条件对糟朽、干燥脆弱织物进行保护修复处理。在操作完成后,纤维内部分子链被重新排列,所吸收的水分会逐渐释放出来,直到与外界保存环境保持平衡。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次级化学键将阻止纤维内部被重排的分子链回到回潮前的状态,这就使得纺织品文物回潮后的处理效果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2.
试论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水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的用途广泛,水质条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纺织品文物的保护效果和安全。认识不同水质的组成和优缺点,理解水对纺织品文物及其附带材质的影响,综合考虑文物的材质组成、保存条件和保护目的等因素是合理用水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纺织品文物进入博物馆库房后,它的保护、保管极其重要。纺织品文物的保存,当前最为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库房温、湿度,光照强度和加强防虫、防霉条件。另外,还要注意人为因素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传世纺织品文物表面蒙尘、污染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害。除尘成为了传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针对不同状态的文物,如何安全、有效、便捷地进行除尘工作成了本研究的方向。本工作主要研究原陈设于养心殿体顺堂的湖蓝色缎绣凤纹大卧单的除尘方法。首先,对现有传世纺织品文物的物理除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5种类型:吸尘法、擦拭法、震动法、粘附法和凝胶法。其次,对该文物进行全面研究,包括制作工艺、图案样式、病害分析、试验检测等。研究结果为:该文物是双层罩面罩里加四周缝网穗制作,面主要为绒线绣、捻线绣花鸟纹;黄色绣线出现合成染料酸性偶氮染料,推测可能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生产;绣线纤维强度较好,绣底局部糟朽,具备一定除尘条件。再次,通过除尘实验对比博物馆专用吸尘器、真空负压液态过滤除尘设备、超细纤维布作用文物的除尘效果。实验结果确定除尘方法为:首先用博物馆专用吸尘器进行第一遍的初步除尘,然后用真空负压液态过滤除尘设备进行第二遍的精细除尘。最后,结合文物织造、刺绣的工艺特点,将文物局部特征分类为:缎底、缎面开裂、压瓣、出边、水路、绒线绣线、加捻绣线、打籽绣,并研究分析针对它们的除尘手法。相比以往...  相似文献   

5.
纺织品文物霉变研究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贮藏中占重要地位。为了确定馆藏棉类纺织品文物霉变微生物的种类,了解棉织物纺织品文物真菌病害特点,本研究采用PDA培养基对棉类纺织品文物上霉变部位提取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后的霉菌进行18S rDNA-ITS序列分析,通过比较NCBI核酸序列数据库序列同源性构建发育树。最终分离纯化共得到6株霉菌,测序结果鉴定为青霉属、交链孢霉属、曲霉属、镰刀属,该四种霉属可能是棉类纺织类文物的致霉优势霉属。利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棉类纺织品文物霉变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确保获取结果更加快速和精准,结合当前博物馆对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现状,提出棉类纺织品文物综合保护措施,为此类文物的防霉工作以及抗霉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纺织品文物是霉害的高危群体,霉菌对纺织品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国内有关纺织品文物杀菌灭霉的研究较多,但预防性控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预防霉害的关键是控制霉菌发生的要素,纺织品文物霉害控制应是防治结合且偏重于防,在特殊条件下可以慎重采取干预性杀菌灭霉措施,且“治”后应当加“防”。这一问题也突出了预防性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在做好纺织品文物霉害预防性控制的前提下,就可以降低甚至避免干预性杀菌灭霉的工作量,且事半功倍,不留后患。  相似文献   

7.
湿洗是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中的重要操作之一.湿洗操作是不可逆的,不恰当的选用湿洗或选用不恰当的湿洗方法会给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很有必要制定纺织文物湿洗操作的应用规范.本文认为理解湿洗的利与弊是总结其应用规范的前提,其规范应大体包括湿洗必要性和可行性评估、湿洗方案制定和湿洗操作实施三部分.  相似文献   

8.
马叶桢 《丝绸之路》2022,(2):133-137+145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了大量珍贵精美的古代纺织品文物,有效的保护修复手段有利于文物发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文章以四件新疆山普拉古墓群出土的双口折叠袋为保护修复对象,使用复原性修复、绉丝纱包裹及无酸装具存放三种方法对残存情况不同的纺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工作,对多层且材质丰富的纺织品文物的修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纺织品修复中,立体文物的解体与复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在遵循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的前提下,权衡利弊,去除病害对织物的损伤,对纺织品文物解体后进行清洗加固及恢复原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就中日韩纺织品修复班对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黄地褐色几何纹锦鸡鸣枕、唐彩色丝线编织鞋的修复实例,浅谈对出土纺织品文物解体与复原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纺织品文物是霉害的高危群体,霉菌对纺织品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预防霉害的关键是控制霉菌发生的要素,纺织品文物霉害控制应是防治结合且偏重于防,在特殊条件下可以慎重采取干预性杀菌灭霉措施,且"治"后应当加"防"。  相似文献   

11.
辅料染色技术在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外,染色技术是纺织品保护修复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专项技术,但目前于国内却很少得到应用。本文主要介绍染色技术在纺织品保护修复中的适用范围,如用于背衬或覆护辅料的染色、缝线染色等和实验室常用的染色方法,这将有助于引起国内纺织品保护修复领域对此项实用技术的关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Crepeline是一种较为薄透的平纹丝织物,在欧美等国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对于脆弱丝织品的保护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近年来,此种织物在中国纺织品修复中的应用也日渐趋多。由于中国市场上无处购买该材料,为了降低成本并满足中国古代纺织品的修复需求,中国丝绸博物馆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该种修复用织物——绉丝纱。本研究介绍所研发绉丝纱的工艺参数和性能特点,及针对不同类别的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绉丝纱作为修复材料时的使用方法。即通常将其包覆于纺织品文物表面,以针线缝合的方式固定,并注意缝合时尽量减少针线穿过文物的次数。其包覆的形式,按包覆范围可分为整体包覆与局部包覆;按包覆方式可分为单面包覆、双面包覆及叠加包覆等。研究表明,绉丝纱包覆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纺织品保护方法,尤其是对已无法承受针线过多穿缝力度的纺织品。如能够解决绉丝纱裁剪后的边缘脱线等细部问题,将会更加扩大其使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中国/东亚,中国在"丝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纺织品文物种类繁多,常用的纺织品科学研究方法有色谱、光谱、质谱等。本研究基于目前纺织品文物的分析现状,从纤维、染料两个重要角度,系统地阐述目前已有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光纤光谱等纺织纤维分析技术,以及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拉曼光谱、光纤光谱等纺织品染料分析方法。对于纺织纤维鉴别,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等方法可靠性较高;对于纺织品染料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精度更受认可;而拉曼光谱、光纤光谱技术具有原位、无损的优势,在纺织品文物研究中也日益被重视。对这些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古代纺织品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潜力的归纳与综述,将为纺织品文物保护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4.
部分水敏感性文物,在保护过程中不宜与水直接接触,一般常用不易普及的低压吸力操作台或回潮箱等设备进行保护操作。本文介绍了一项容易普及且使用方便的替代技术,即采用透水气材料对水敏感性文物进行保护处理,并对常用透水气材料、使用方案、应用方向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始终紧跟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应对文物保护及其保存和开放展示环境面临着的诸多挑战为导向,聚焦基础研究、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保护制度与规范标准研究、保护技术平台建设等展开多项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着重从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梳理,阐述了我国文物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的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从闭门研究、各自为战到资源开放、互相合作、凝练共性、共克难关;从随意性到标准化,建立共同话语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支撑作用日益显著;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基本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在理论、技术、装备、标准建设等方面取得系统突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多光谱摄影技术在纺织品文物信息无损提取中的实用性,利用多光谱成像系统和微型光谱仪对正德八年诰命中破损的纹理组织、模糊的墨书字迹进行识别。在对诰命的图像信息提取后发现,多光谱的红外光波段对纺织品文物上的墨书字迹具有较好的识别作用;在颜色复杂或肉眼无法识别细微纹理的情况下,结合提取对象的反射光谱,可以较好获取织物颜色和纹理信息,完善和补充纺织品文物的相关信息。多光谱摄影技术在纺织品文物信息无损分析方面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