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遗址保护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文物保护领域中的难题。江苏大遗址众多,文化内涵丰富,目前保存的大遗址均不同程度地遭受着各种因素的威胁,尤其是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由此形成了江苏大遗址保护的地域(东南地区)特色。近年来,江苏通过古城墙、明祖陵、扬州城遗址、青墩遗址等成功的保护实践,及休闲绿地型、城区系列博物馆型等大遗址保护的尝试,探索出法律保护、规划保护、准则保护、过程保护及利用保护等管理和技术并用的可行性方法。该方法也将对东部沿海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窟寺是我国传承脉络最为清晰、关联性最为密切、体系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最好同时也最为脆弱的文物类别,其保存状况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关系密切。1949年以来石窟寺保护相继经历了环境清理及除险、多学科合作综合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与大规模本体修复等三个阶段。目前石窟寺保护理念基本形成共识,加固保护技术日趋成熟,基本技术标准陆续编制,保护材料的研发和水害治理取得新成果,但依然面临水害、风化病害等威胁,呈现出整体发展不平衡、本体修复保护刚刚起步、具体个案的保护实践存在争议等现状。今后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重视本体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积极开展石窟寺窟檐保护研究和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3.
张颖岚  刘骋 《文博》2022,(2):98-106
本文通过综合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以“大遗址保护”为关键词的149篇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实证分析,将中国的大遗址保护理论实践研究划分为“基础保护”“实证探索”“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并从大遗址保护理论思考、大遗址保护规划、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西安片区整体性保护、大遗址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大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论述。基于此,从大遗址保护理论实践的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进行辨析思考,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美合作故宫倦勤斋保护工作现正针对通景画部分采取保护措施。在保护试验和初步实施过程中,中外专家在通景画文物是否揭裱和如何揭裱等问题上,就保护原则、方法、材料等方面展开了多层次的沟通。本文就保护工艺总则与文物真实性.揭取试验和文物安全优先原则、裱褙工艺和保护做法的可逆性原则、全色做法与保护工作的可识别性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现象普遍,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率极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刑事证人保护制度存在立法缺陷,如证人保护的适用范围狭窄、保护机构权责不明、保护程序缺失等。只有从证人保护适用范围、保护主体、保护流程、保护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证人保护制度,才能有效解决证人出庭作证困境。  相似文献   

6.
邓雪晨 《神州》2012,(20):25-26,28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面对市场化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现象和问题。保护主体因基本认识混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造成了在项目保护和利用中对非遗真实性、整体性的破坏。厘清认识、把握原则、明确保护主体应有作用,才能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龙门石窟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先后开展了洞窟修复、渗漏水综合治理、遗产监测体系建设、石窟保存状况调查、保护材料研究、保护管理规划和管理条例修订等石窟保护工作,大量抢救性保护工作保证了龙门石窟基本稳定的保存状态。当前,石窟保护正经历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发展阶段,总结龙门石窟在石窟监测、保存状况调查、灾害评估等预防性保护方面的实践,积极建立石窟预防性保护概念,以及其后的预防性保护体系和风险管理评估机制的建立,将有力地提升石窟寺科技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机制,建构相应的规则体系和理念基石,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在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以及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实践,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性质,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权利主体、保护客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进而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用或借鉴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进行保护的前提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入现行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在现有法律框架基础上确立社区或族群作为知识产权主体的权利,以及采取"适度原则",在现行知识产权框架内创设一种"传统资源权"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郭海燕 《丝绸之路》2013,(14):18-19
战国铜马衔保护修复前,运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对器物不同部位的锈蚀产物、基体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对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内涵揭示和认知的基础上制定出除锈、脱盐、有害锈转化、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步骤。保护修复中将科学的保护方法与传统的修复技术相结合,遵循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等基本原则,成功地保护了这件锈蚀严重的青铜器,恢复了它原有的风貌,使其的历史、艺术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保护同时代文物、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及“四有”工作文化渊源、保护文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文物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等,阐述了中国特色文物保护与文化自信,取得保护理论与实践重要成绩.为保护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刘卫红  曹金格 《东南文化》2022,(1):16-22+191-192
大遗址保护规划是系统统筹大遗址保护的综合性管理手段和政策纲领,具有系统整体性、综合协调性、战略引导性、控制约束性等特点。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对象是大遗址系统及其保护、利用、管理与发展等使用方式,决定了保护规划的愿景目标、架构体系及统筹协调的内容和行动计划。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基本理路是以物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保证大遗址安全为底线,以重塑大遗址空间保护格局、优化大遗址使用方式、推动大遗址资源资产保值增值为使命任务,通过科学合理的遗址资源配置和空间优化,实现大遗址资源与人、自然资源及其他人文资源的共融共生,大遗址保护利益与区域发展利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2014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完成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订版针对中国在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的保护类型,中国文物保护存在的社会参与、合理利用问题,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理论讨论的基础上,在延续2000年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核心精神的前提下,提出了保护对象价值、保护原则、保护措施、合理利用等新的内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修订版反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准线,对未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保护大型古代城市遗址,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本体,还要保护其周边环境。整体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也符合当今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潮流。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早期文明史和世界早期文明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型城市遗址,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结合郑州商城大遗址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对其保护历程、理念创新、模式沿革、工程特点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大遗址的价值日益显现。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之一,被列入国家“十一五”以来的大遗址专项规划名单。“两坊一街”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大遗址的一部分。其保护展示工程以保护遗址本体、展现遗址格局和凸显历史文化为重点,同时兼具城市公园休憩、体验、娱乐、观赏等基本功能。本文以遗址保护展示为主线,以景观设计为辅,以遗址公园为载体,以城市规划为归处,就“两坊一街”规划前后概貌、遗址保护政策、规划原则、设计理念等方面做了阐述。“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不仅具有保护城市遗产,而且还具有营造城市休憩空间,打造城市生态绿肺,宣传城市历史文化等意义。以洛阳大遗址保护为契机,将“两坊一街”努力打造为兼具遗址保护、生态休闲、体验观光等功能的遗址文旅公园。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文物保护体系中,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法律地位、保护原则与理念、管理体系和机制等各方面均与一般的文物保护单位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管理规划(以下简称为"左江花山岩画保护管理规划"或"保护管理规划")是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基本框架下,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和基本策略,对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的规划。规划的意义在于奠定左江花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法律基础,并达到理顺保护框架、融合世界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两种保护管理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实施保护非遗的措施,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法律保护、体制机构、传承人保护、资金投入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该论文通过对这些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从中得到启示,能够对我国政府提高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有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牺牲性保护是预防性保护、最小干预及持续维护等保护原则在遗产保护实践中的结合运用。牺牲性保护的概念强调,为了保护原材料应牺牲后添加的修复材料,并通过持续监测和定期维护,使得建成遗产得到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其本质旨在强调保护修复是创造一种更利于遗产本体续存的平衡。牺牲性保护理念在砖石遗产的保护修复中最为成熟和普遍。目前牺牲性保护理念在我国文物保护实践应用有限,一方面是由于该理念的保护措施与部分现行文物保护法规要求相矛盾,另一方面是由于可量化牺牲性保护指标及耐久性评估等研究的缺乏。对我国的长城等大型遗址的保护宜开展相对应的应用研究,如牺牲性软盖层保护被大气污染物侵蚀的砖石墙体。  相似文献   

18.
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遗产保护强国为目标、基于文化遗产事业需要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而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法律、管理、安全、博物馆、公共服务、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社会参与、传播等十个层面。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保护文化遗产使命与发展文化遗产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创文化遗产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老疙瘩烽火台的搬迁保护实践,分析了该烽火台存在的主要病害及成因,指出其病害类型有风蚀、雨蚀、裂隙、生物破坏、人为损害等,并探讨搬迁保护过程、保护材料以及所采取的锚固、裂隙注浆、夯层加筋、缝隙填充、土坯砌筑、表层防风化处理等加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何江梅  田原 《旅游纵览》2022,(13):111-114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将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和传承好。由于受到文化全球化、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以传统的“限制型”保护为中心的文化资源保护理念亟待转变。“活化”是文化遗产的一种新型保护与利用的理念。本文以钓鱼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钓鱼城文化资源的历史、科学等价值,借鉴前人的研究,从自然、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探究“活化”的原因,结合钓鱼城文化遗产资源的实际状况,从遗产本体活化、游客活动活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活化等方面探索文化遗产资源“活化”策略,推动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景区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