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艺 《中华遗产》2007,(6):146-147
中国的佛教造像主要可分为汉传、藏传两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艺术创始于7世纪,随着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先后入藏,作为佛教重要象征的佛像及佛教艺术也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入了西藏。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藏传佛教造  相似文献   

2.
陈卫国 《收藏家》2009,(2):85-91
近年来,随着佛教艺术品在世界范围内收藏品市场的走俏,作为藏传佛教特有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唐卡艺术亦逐步走出神秘的宗教环境,进入世俗的殿堂,成为收藏界的新宠。但由于宗教的神秘性以及藏传佛教教理的博大精深,使得唐卡艺术在向世俗化发展的历程中还带给了许多爱好者以困惑与不解。例如:如何对唐卡进行恰当的命名;如何准确的区分经常被绘制在唐卡上的佛教诸神及其眷属。  相似文献   

3.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外宗教文化艺术交流的辐辏之地,作为藏传佛教中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淫。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萌动于佛教入藏之始,到元明清三朝随着藏传佛教的空前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风貌。根据宗教职能划分出的上师、密修本尊、佛母、佛、菩萨、罗汉、空行护法七个部类的神构成了藏传佛教纷繁复杂的神的世界,作者便是根据这样的划分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4.
唐卡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融历史、宗教、民俗文化于一身,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唐卡艺术也是藏传佛教的美术重要表现形式,作为别具一格的宗教艺术门类,为广大旅游者、美术爱好者及佛教信徒所喜爱。本文从其产生的渊源、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及材料、画师几方面入手,对唐卡进行总体论述,阐述了唐卡在藏区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润民 《收藏家》2009,(9):41-44
中国佛教按照流行地区与使用语言,可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三大体系。流传地域广泛,影响最大的是汉藏两系佛教。汉藏佛教造像足以代表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精华。汉藏佛教艺术联系密切,但因传播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发展轨迹不同,内容题材、艺术表现手法部各具特色,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6.
彭筱婷  ;韩振中 《神州》2014,(17):39-40
佛教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人类文明中大放异彩。佛教法器不仅作为弘扬佛法的重要载体,更是佛教造物艺术的重要表现。通过对法器文献、图像资料的搜集与整合,立足于设计审美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其在造型、材料及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汉藏佛教艺术交流由来已久,两地在法器的设计制作中相互汲取融合,进而使得汉地佛教法器在具有鲜明的汉地风格的同时对藏传佛教法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赵雪芬 《丝绸之路》2010,(22):22-25
罗汉源自印度,而罗汉艺术产生于中国。在罗汉的发展过程中,十八罗汉成为我国罗汉信仰的主要内容。炳灵寺这座地处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佛教艺术深受汉文化影响,藏、汉两种风格的佛教艺术在此交流、融合、发展,第126窟十八罗汉就是这两种佛教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法器与供器,大多以金、银、铜铸造为主,兼有木雕、骨雕、石雕,海贝壳以及布、丝织、锦缎等面料制品。其质材各异,造型奇特,制作构思巧妙,数量巨大,是西藏佛教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正>公元7世纪藏传佛教在雪域高原初兴,其后大量佛教寺院的营建,对佛事活动所用佛教造像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促进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最初阶段,西藏本土缺乏大量成熟的艺术家和工匠从事藏传佛教造像的创作,使得当时的西藏僧俗信众必须雇佣大量外来艺术家进行佛像创作活动。这些外来艺术家所属地区囊括了西藏周边所有的区域,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中原汉地、东北印度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尼泊尔、  相似文献   

10.
杨妍 《收藏家》2000,(3):26-27
藏地佛教以其特有的密宗传承而称著于世,藏式佛教造像亦以其独具的造型、韵味而为当今的藏家所重。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曾深受古印度斯瓦特河符、喀什米尔、东印度帕拉、尼泊尔和汉地雕塑的影响。同时,在与自身文化的融合中,不仅形成了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而且依教派的不同,风格上也始终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间,汉地佛教造像已变得彻底的世俗化而罕见精  相似文献   

11.
林尚斌 《收藏家》2008,(6):23-27
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由此将佛推向神话。佛教传入藏区青藏高原时,大乘佛教已成定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自然拥有许多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形成时期正是佛教金刚乘极盛时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佛教金刚乘教义,因而在藏传佛教中产生了庞大的佛、菩萨、护法神等佛教神像体系。  相似文献   

12.
陈卫国 《收藏家》2008,(9):51-55
藏传佛教较具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为“佛教造像”;二为“唐卡绘画”。“佛教造像”以明初者为最佳,十余年来更执收藏界涨幅之牛耳。一尊高40公分,品向上好的明初镏金佛像在1998年市场价值大约是7-9万人民币左右,现在则至少在百万元上下,佛教造像的世界最高拍卖纪录亦由数百万元升至现在的过亿元。  相似文献   

13.
佛教自公元六世纪传入西藏,经过藏族人民一千多年来的吸收与融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从而也促进了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发展与繁荣。其中读者诸君所熟悉的宗教建筑、宗教雕刻与宗教绘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七世纪,佛教分别从印度和汉地大规模正式传入西藏。为使佛教在西藏驻足并得到宏传,于是佛教道场的兴建也随之而初兴。其时西亚、南亚和我国汉地的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也不约而同地传入雪域圣地。现存于西藏拉萨的大昭寺、小昭寺,就是汉地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首次在藏区佛寺建筑中与藏式建筑结合的成功尝试。藏传佛教形成后,特别是自元代以来,由于历代中央王朝在对藏区的施政中,皆对藏传佛教采取扶持政策,加之藏区与汉地以及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致使藏传佛教开始向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和  相似文献   

15.
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由此将佛推向神话。佛教传入藏区青藏高原时,大乘佛教已成定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自然拥有许多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形成时期正是佛教金刚乘极盛时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佛教金刚乘教义,因而在藏传佛教中产生了庞大的佛、菩萨、护法神等佛教神像体系。  相似文献   

16.
黄春和 《收藏家》2001,(8):32-35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展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其中,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造像主要分为汉藏两大系统,藏传佛教造像作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恢宏的数量,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影响不仅在青藏地区,而且广泛流传到内地,并对汉地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珍品,大部分原为爱国人士、藏族女收藏家益西博真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也有一些是建国以来历代班禅及达赖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和博物馆历年征集的藏品,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这些造像举凡上师、诸佛、菩萨、本尊、护法、空行与地方诸神等多种品类,产地多为西藏,间有北京、内蒙古、尼泊尔、印度等地,时间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六百多年,大体涵盖了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基本特征,为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纪年分期、题材内容、姿  相似文献   

18.
殷安妮 《收藏家》2006,(5):11-15
唐卡(藏语音译)是有着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藏传佛教艺术风采的佛像画。其特点是运用鸟瞰全局和散点透视结合的手法,将远景近物组织在同一个画面里,向佛教众生宣传佛教教义及佛祖生平事迹。按照佛教的教义,“若有众生于佛灭后,造主形象,幡花众香持用供养,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味……除却百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因此,自佛教传入中国之始即出现了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财力的刺绣佛像,崇奉者通过针黹的繁复精致,表达虔诚礼佛的心态。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吐蕃王朝之后,富于藏族特色的唐卡也出现了。早期的唐卡是写在织物上的文告,形制基本…  相似文献   

19.
《故宫藏传佛教物特展》展出期间,数以万计的人前去参观,但绝大多数人对丽传佛教不甚了解,对历史背景更是不清楚。在此,我们特邀请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王家鹏先生对故宫丽传佛教藏品作一介绍,我们将连续刊载,以飨读。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敦煌壁画开创了中国壁画的辉煌始章的话,丽江的白沙壁画,便是中国宗教壁画艺术的高峰。从内容到艺术风格,自沙壁画突出地表现了佛、道融合的多元文化特点。东巴教的粗犷,藏传佛教的鲜艳,还有汉传佛教的庄严,各种神佛聚于一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中国壁画史上独特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