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迁移     
“我叫索娜央吉.今年74岁了.我老家是工布(林芝地区)那边的.10岁的时候到拉萨。刚到拉萨的时候,在我眼里.拉萨很繁华.拉萨也很凄凉,我看到琉璃桥下到处是污水和大便.脏得不行。乞丐和流浪汉晚上睡在桥底下,我看到过有冻死饿死的人挺在那里,好心的人在尸体上挂上一条哈达.  相似文献   

2.
2013年6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收了一个向我学摄影的小徒弟叫王梓岳,他跟我去了西藏,在拉萨绐他过了11岁的生日,他随我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从东到西沿喜马拉稚山脉走了一趟,风餐露宿、高山缺氧自不在话下!他克服了以前的娇气,吃苦耐劳,用一颗童心观察自然并拍了很多精彩的照片。  相似文献   

3.
正我叫苏平,1955年出生于北京。我的爸爸叫苏流,妈妈叫陈惠亭,爸爸曾经是18军手术队队长、52师卫生处副处长,到拉萨后负责组建自治区人民医院,任首届党委书记副院长。妈妈是司药。他们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当时最为艰苦的西藏。他们说我是在拉萨怀上的,他们把我的根扎在了拉萨,西藏是我的故乡,寻根是我今生的最大愿望。  相似文献   

4.
洞穴 1962年我生于拉萨。我父亲是汉族,十八军进藏时,他们是一边修路一边进来的。我父亲当时驻守拉萨,与我母亲认识了,她是藏族。六十年代父亲调到山南琼结县工作,母亲也从林周县调去。我的童年在琼结县度过。  相似文献   

5.
赵旭 《丝绸之路》2012,(23):43-46
我终于又到了拉萨!这是我来到拉萨后的第一句感言.多少个日日夜夜,西藏是我梦牵魂绕的地方,我向往拉萨,向往布达拉宫,因为这里是无数佛教信徒的心灵圣地,是大千世界人们心中爱与善的永久天堂.那天,拉萨湛蓝的天空格外深远,天外有天,我眯着眼睛眺望着九天之外的红晕,望着明明灭灭的宇宙万千.我知道,到了西藏,万物生灵就成了沧海一粟,我寻寻觅觅,想在这碧海蓝天里寻找一丝白云,然而什么都没有,蓝蓝的天宇上只有闪烁的太阳和悠闲的雄鹰.  相似文献   

6.
我的拉萨     
红杏  赵松 《旅游》2001,(7):44-45
1、羞涩 2000年青藏高原国际自行车拉力赛(格尔木-拉萨)途中,这个美丽羞涩的藏女定格在我的记忆中。2、牛皮筏子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饱经风吹日晒的老筏工,一只牛皮筏子也许会陪伴他们一生……3、信仰 藏族人有这样一个习惯,当收到别人馈赠的高僧大德的照片或佛像时,一定要将其放到自己或家人的头顶上碰一下,这样就会得到这些高僧或佛祖的保佑……4、快乐的姑娘 藏族人天生爽朗乐观,不管生活的富有还是贫穷,他们都会将欢笑挂在脸上。我的拉萨@红杏 @赵松  相似文献   

7.
拉萨,两位画师的述说廖东凡沿着著名的拉萨八廓街,我去拜访宗教画大师多布杰。我和他31年前相识。那时我刚走出大学校门,分配在西藏做文化工作,有一项任务是联系拉萨城区的民间歌舞、藏戏、绘画团体。多布杰是八廓街业余藏戏团的主要演员,更是民间绘画组织的骨干。...  相似文献   

8.
佛像拍摄记     
《华夏人文地理》2014,(4):200-200
大昭寺的释伽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拉萨城的原点,也是这座城市的核心与灵魂。为了拍摄好这张照片,我做了许多准备,先是搜索关于这张佛像的图片,大都是正面的——穿戴整齐,法相庄严。我想找一个别人没有拍过的角度,运气不错,在我拍摄的这段时间里,正好赶上班德拉姆节和燃灯节。加上冬季是藏族的农闲时节,朝拜的人特别多,其中有些信徒会供奉纯黄金粉末。给佛像刷金粉塑身。一个画面在我脑海里形成了。我想拍一张为佛像刷金粉的图片.为此我们费尽周折。  相似文献   

9.
去西藏     
去年暑假我谢绝了同学们去昆明游览世博园的邀请,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踏上了桂林至成都的火车。到成都以后,我改乘汽车再上拉萨。一路上风尘仆仆,难免有旅途孤独之感。可对西藏的向往,依然战胜了身心疲备。经过6天的车厢生活,终于捱到心中的圣地——拉萨。 刚走下汽车,就感觉眼中的拉萨与想象中的拉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少了内陆都市街道的喧哗,多了边陲小镇的清静。拉萨城里的面孔似乎都是陌生的。偶尔有一两个汉人打我身旁经过,我都会客气地对他们点头致  相似文献   

10.
拉萨“搭的”真方便! 我站在喜玛拉雅饭店的大门口,用不了一分钟的时间就坐上了一辆“的士”真方便!这是我多年后重返拉萨的第一个感觉。 拉萨出租车的出现还是近几年的事儿。80年代初,拉萨交通还很闭塞,道路多是土路而且狭窄,市民出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直到80年代中期,拉萨才有了两条公交线路。进入90年代,拉萨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道路交通状况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但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而且变宽变长了。 拉萨城区面积只有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万,随着西藏自治区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1.
世纪之交前后,我在布达拉宫脚下度过了2000个日日夜夜。这是我从1963年第一次接触西藏,走进藏民族的生活中之后。在拉萨驻足最长的一段时光。回首往事,拉萨的色彩与旋律使我魂魄荡漾,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2.
“你们记者写我没有意思,要写,就把这些骗子都写出来,这些吃艾滋饭、发艾滋财的骗子,还有那些还在组织农民卖血的。要是我死了,你们不要写我,多揭发那些骗子、血头!”老伴走了屋子里很暗,到处是成捆的书,冬天的阳光本来就少,加上窗台和桌子上的花挡着光线,客厅就更暗了。已经80岁的高耀洁摇摇晃晃地走在书堆间的空地上,到厨房去热上顿吃剩的稀饭和馒头。老伴郭明久在照片上笑着,静静地看着她。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在拉萨《西藏日报》当摄影记者,用自己的摄影镜头,记录了民主改革前西藏的一些真实画面。当时我有机会在拉萨和拉萨以外的地区进行采访,祖国雪域高原的迷人风光使我深深陶醉,流连忘返。我拍摄过喜玛拉雅山高峻挺拔的雪峰,拍摄过雅鲁藏布江喷...  相似文献   

14.
微笑     
每次去拉萨,一定会选择很早或很晚的时候在八角街上逛逛。我觉得这个时候的拉萨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感。那些深夜刚刚抵达的朝圣客,叩着长头,面目平静。每次看见他们,我都会感动。我说不出这种感动来自何方。我有很多在内地的朋友,每次都忍不住向我打听拉萨是个怎样的城市。每一次,我都无法准确地表达我对这个城市的感受。因为我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并不比我们更多,虽然我不断描绘这个城市,不断描绘整个西藏,但那个古老的西藏却是隐形的。  相似文献   

15.
从小在拉萨长大,但知道幼儿园的事还是长大以后的事。因为我在拉萨的时候幼儿园对于像我们这一代进藏干部的子弟来讲都比较陌生,和我同龄的人大多没上过幼儿园,即使有过上幼儿园的经历,也是因为回到了内地。这些事今天说来已经是故事了。六七十年代,拉萨的幼儿园可谓...  相似文献   

16.
印记     
机票拿到手之后,我对自己说“我要回家了”,确切地说,应该是要回老家了。我的老家在拉萨,事实上,每年我都会有一、两次回去的机会。即使这样,我还是免不了会激动。每次回拉萨,准备的事情总是很多。首先要带自己在老家可能需要穿戴的服装。很多时候,这些东西是多余的,但每  相似文献   

17.
拉萨没有牧歌黄橙没来西藏时,总把拉萨想象得太荒凉太冷寂。当我真实地踏在拉萨的大道上,看风中飘扬的金色树叶像一枚枚音符,感受无处不在的阳光如母亲的手,心中竟充满了生命的暖意。拉萨是中国唯一的没有现代高楼大厦的都市,然而作为都市应有的所有繁华在这里都一一...  相似文献   

18.
魏齐 《风景名胜》2014,(2):44-57
正我靠着好运气搭上了20多辆顺风车,由兰州起沿109国道至拉萨,再转318国道,从拉萨经樟木口岸终至尼泊尔,一共36天。旅行结束的时候,我再次发现,"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指的是路上那些遇到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40年代末,我作为家中的老大出生在拉萨。记得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拉萨这个地方是神和龙的殿堂,人和鸟的故乡。我父亲出生在山南曲松"埃"地方,母亲出生在山南扎囊"那若"地方,我出生在拉萨八廓东街小巷里的德庆饶丹大院。那天,听说是我的外婆给接的生。我一出生,母亲就自己动手剪掉了脐带,把我包好放在一边。这时候,外婆抱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砂锅,口子套在了母亲的头上。听母亲说当时她感觉特别舒服,头上  相似文献   

20.
西藏近40年来,特别是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6年来,这里的经济确实发展了,城乡面貌确实改变了,雪域人民的日子正在变得富裕起来。我是一个藏族人,又在拉萨生活和工作了几十年。这些变化都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亲身经过的,我想把它告诉关心西藏、愿意了解西藏的朋友们!从拉萨的变化讲起拉萨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也是西藏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中心。z始建十吐善赞普松赞干布时期,至今已有1363年的历史。那里有西藏历史和文明的象征布达拉宫、大昭寺,还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古建筑。但是,我想坦率地说,当1951年我来到拉萨的时候,这座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