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安事变发生时,史沫特莱正住在西京招待所。 尽管与红军有密切联系,尽管对西安日渐出现的抗日情绪和要求国共停战一致对外的呼声有切身感受,史沫特莱还是对这天凌晨爆发的事件毫无准备,甚至开始  相似文献   

2.
孙果达 《纵横》2010,(6):44-48
西安事变前夕,有三位外国记者出现在西安:斯诺、斯诺夫人与史沫特莱。但在事变发生时,三人中却只剩下有共产国际背景的史沫特莱还在西安,似乎碰巧遇上了事变,从而成为当时唯一在西安向世界报道事变的外国新闻记者。从西安事变作为秘密战线一大杰作的角度来看,史沫特莱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关键岗位,应该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3.
祝彦 《文史天地》2005,(5):15-19
在中国现代史上,西安事变的作用、影响及是是非非是如此巨大,如此深远,如此复杂,也许还将会有几代人来不断地研究它。本文离开事件的中心人物和发生地点,从比邻的太原和相关的人物阎锡山这一角度出发,概述了这一事变的全过程,的确有许多可读之处。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相似文献   

4.
在民族危亡日益加深而蒋介石仍坚守攘外必先安内的严峻形势下,西安兵变的消息让国内震惊、世界哗然。但短短的两周内西安事变竟奇迹般地以和平方式解决,本文将着重介绍活跃在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宋子文在解决事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正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爱国主义是西安事变发动的根本原因,爱国主义也是西安事变获得了和平解决的伟大旗帜,张、杨的义举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复兴。  相似文献   

6.
杨虎城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虎城在西安事变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认为,杨虎城从事变开始便有捉蒋后放蒋的思想,正是由于有了这一思想,杨虎城置个人恩怨于不顾,支持张学良尽速送蒋回南京,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张学良被囚禁的情况下,独挽危局,采取有力措施,促使陕甘善后循政治途径解决,避免了新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7.
孟红 《文史天地》2007,(5):46-47
向来,提到西安事变,首先便会联想到张学良,以其为事变之主角也。然而,本文根据新的证据,否定了张学良是此事变的主角。那么,主角是谁呢?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西安事变爆发后直至90年代,海内外西安事变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扼要的概述和评介。其中首先涉及到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学人的研究成果,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成果和状况。同时,文章对建国以来大陆的主要研究成果作了综合概述和充分肯定,并对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和方面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余春水 《江淮文史》2009,(6):98-107
西安事变距今已经70多年了。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寻觅到见证这一事变的人吗?说来很巧,在安徽省会合肥,还真的住有一位亲历西安事变的革命前辈——中共安徽省委原纪委书记惠毅然。惠老现已91岁高龄,是一位受人敬重的老红军。不久前,笔者拜访了惠老,且听老人话当年:  相似文献   

10.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国人几乎无人不晓。但是是谁打响的第一枪?多少年来却一直是个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些尘封已久的历史档案开始“解冻”。随着史料的发掘,历史终于告诉国人:打响“西安事变”第一枪的是———时任“西北剿总”三队第一营营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身边的前共产党人、“中央非常委员会”重要成员黎天才曾引起各方面的注目。文章分析了黎天才引人注目的原因,简要介绍了黎天才的一生及其与张良的关系,记述了黎天才同北方两个秘密组织的渊源,考证了西安事变前黎天才与罗章龙在青岛的会晤,剖析了“兵谏”前后黎天才的重要作用(执笔“救国八项主张”等)及与张学良的默契配合。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国民党内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怀着善良的愿望,以惊险的手段、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捉蒋放蒋,逼蒋抗日,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日战争的发动。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个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与日本的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在1936年8月全面确立以分裂华北为中心的对华政策,随后即初步付诸实施.西安事变的爆发打乱了其侵华步骤,也使得"一致抗日"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国内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目标.事变期间,日本最初采取"沿续并促进"的方针,企图趁机继续实施以往的对华政策;在明确情况后,被迫采取静观待变的态度,却又坚决干预中国的"容共"问题.事变的迅速和平解决,最终打破了日本的阴谋.事变后,中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迫使日本统治集团重新认识中国,日本政局也出现大动荡.林内阁期间,主要以"佐藤外交"修改以往的对华策略,但并未根本放弃既定的对华政策."佐藤外交"夭折后,近卫内阁又回归于广田内阁时期的对华政策,最终在"七·七"事变后走向全面侵华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杨瀚 《纵横》2010,(12):32-36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率领东北军、十七路军,用武力扣留了正在西安视察、部署,要对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的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蒋介石,同时提出救国八项主张,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实行民主,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兵谏”事件,史称西安事变。  相似文献   

15.
<正>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中以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紧急调兵进攻西安,企图扩大内战,趁机夺取蒋介石的统治权力。  相似文献   

16.
李亮 《文史天地》2004,(8):17-20
西安事变爆发前后中华民族面临着危亡的关键时刻,刘鼎以中共代表身份被派往西安,成为常驻张学良公馆的一名红色使者。他以特有的学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建立起一条中共与东北军之间的秘密交通线,为双方共同合作抗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安事变爆发后,他又协助周恩来妥善处理事变,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率部发动西安事变。全国上下为之震动,日本人为此暗喜,汪精卫等日伪汉奸为此高兴,而国民党何应钦等人则力主出兵潼关“平叛”,欲置蒋介石于死地,宋美龄、宋子文等却极力要求保蒋介石性命……对此山崩海立,形势急转的巨变,毛泽东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1935年7月,我参加了杨虎城将军的第十七路军教导营。同年,我任教导营营部勤务班班长。1936年初,杨虎城签署指令,将我调入卫士队。当时,卫士队队长是白志钧,队副是李承德,第一分队队长是王彦春,第二分队队长是阎子成。杨虎城的随从副官有王华亭、王金鏊等,勤务兵有杨鸿升、苏廷瑞等。同年6月,我任卫士队第二分队第四班副班长。  相似文献   

19.
杨瀚 《纵横》2011,(7):52-55
事变落幕东北军内部为了统一意见,1月29日,由董英斌代表王以哲(在生病)在渭南主持召开东北军团长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  相似文献   

20.
有价值的书刊是文化财富,从《学生呼声》文章中,记录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称赞西安事变在历史上是占有光荣灿烂的一页,张杨是千古功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