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肖发标 《南方文物》2006,(2):i0001-i0004
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马克思说:金银是“物质财富的物质代表”。金银“所具有的美的属性,把它们变为奢华、彩饰、辉煌、节日装潢……的自然物”。我国古代金银器传世的并不多,因为黄金和白银可作流通领域的硬通货,非一般民众所能大量拥有,用其制作的生活用品及艺术品,也不可能大批量生产,仅限于古代帝王和王公贵族日常所用。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又可以重新将一些金银器熔铸成块,作为流通物来使用,因此流传下来的金银器,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2.
<正>1991年3月,湖南省安乡县黄山镇城建办公室在地处湘鄂两省交界处的安乡黄山头主峰东南麓的南禅湾取土时发现一座西晋砖室墓。4月26-27日,安乡县文物管理所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该墓出土一枚双面玉印,印文分别为"刘弘"、"刘和季",为墓主的姓名及字。这方私印成为明确墓主身份的重要物证。据《晋书·刘弘传》《三国志》《魏书》《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刘弘,沛国相人(今安徽濉溪县人),生于公元236年,于公元306年病逝于湖北襄阳军中,享年70岁,为西晋名将。其祖父刘馥  相似文献   

3.
祁文汝  薛磊  马绣山  大拙  张海东 《中国土族》2007,(2):I0004-I0004
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毗邻县城威远镇,是互助土族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里民风淳朴,景色秀丽,土族文化氛围浓郁,每年“二月二”、“三月三”的“孛纳顿”、  相似文献   

4.
12至14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2至14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韩光辉12世纪至14世纪中叶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国史上是宋金对峙和元朝统一中国,实行有效封建统治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城市飞跃发展并广泛出现城市市政建制,对城市实行专门化行政管理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都市警巡院和总管府及路治城市...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回首八年抗战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前仆后继,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七十多年前,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屠城南京,华中特大城市—武汉成为抗战初期领导全民抗战的中心。从保卫大武汉的壮怀激情,到波澜壮阔的武汉会战的烽火硝烟,再到武汉沦陷后进入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在这方热土上发生过许多惊天动  相似文献   

6.
瘟疫来自中国?——14世纪黑死病发源地问题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德米西等人的记载以及考古学的发现,可以肯定黑死病自亚而欧的传播趋向。但在黑死病的发源地问题上,学者们颇有争论,特别是中国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黑死病源于中国的论断很可能是个谣传。鼠疫自然疫源地在中亚地区自东而西连绵不绝的分布,使我们目前很难断定到底哪一处是瘟疫的发源地;而只有在断定了瘟疫在中亚各地爆发的时间次序,才有可能进一步考证其准确的发源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中亚都是黑死病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7.
<正>一前言:追索一处国际知名史前遗址的"后世"十六世纪末期、十七世纪前期开始,台湾岛在欧洲人积极前来寻求东亚贸易之际,因时地利一度成为东亚的重要转运站之一,中国陶瓷器作为贸易商品或者日常生活用品,陆续过境或输入台湾,数量比起以往远高得多。近年,伴随台湾历史考古遗址调查  相似文献   

8.
这次主要是论述13—14世纪的中国陶瓷在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所发现的情况,并通过陶瓷器了解它们在贸易史上、社会经济史上和文化史上所处的地位.若再进一步扩大探讨的范围,13—14世纪正是从南宋后半期到元代的历史时期,我打算阐述中国陶瓷是怎样被推销到更远的南亚和中近东方面乃至更远的地区.中国陶瓷作为商品是如何进行交易的.(图一,译者补).我们知道,了解此况有两个方法,第一是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即该时代的陶瓷器在东南亚以西何地发现,亦或通过美术史的方法;第二是通过文献上的记载,深入研究探索其实情.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或美术史调查的结果为主,了解13—14世纪的中国陶瓷在南亚、西亚、东非及更进一步运往欧洲的实况.再通过它们了解当时的贸易状况,并进一步地依据文献,深化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祖父是开国副总理,父亲牺牲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自己却只能与“家庭出身不好”的同学为伍,当农民,做炉前工,被批斗……回首往事,黄孟复发出理性的声音:“动荡也是一种锻炼”,这也应了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改革开放的大潮根本扭转了黄孟复的人生之路。担当全国工商联主席的重任,站在经济建设和参政议政的前台,相信家学深厚、历经磨炼的黄孟复一定能与方兴未艾的中国民营经济一道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宋元不建藩屏、王室孤立的教训,参照汉晋南朝之制,将24子分封为王,分别就藩于北部边境要塞和内地重镇要冲,从而建立起以朱氏血缘为纽带的王朝统治。明代共有藩王220余位,而湖北先后有44位藩王受封,成为当时藩王最多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有的学者在总结近代中国史学发展历程时.对于近代史学的新形势,有“新史学方法论的三种体系”的分析。以为“新史学方法论体系之一”,即:“王国维、陈寅恪、汤用彤、柳诒徵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主体论史学流派,提出了近代新史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类型。他们强调在传统学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近代西方学术方法发展出新史学方法。”而“新史学方法论体系之二”的表现,是“胡适、傅斯年等提出了近代新史学方法的另一种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中国音乐史的了解多数都停留在现有的书面层面上,考古方面的研究整理还不够完善。本文以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的古代乐器为例,就中国音乐史的史前概况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汉文大藏经是中国与朝鲜半岛间佛教交流和图书出版交流的重大项目,有着典型意义.10-14世纪,中国刻本汉文大藏经流播朝鲜半岛前后分19次,传去20几藏,或由赐送,或为购买,是当时"贡赐贸易"的生动反映.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佛教、出版交流,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在中国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不断发展,<高丽藏>的三次雕印,就是很好的例证.而且这种交流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只是中国向朝鲜半岛的单向输出,而是双向的互动,循环往复、各擅其能、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4.
赵玲 《文物春秋》2005,(1):47-51
2003年9月-12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承德避暑山庄300年特展》,由于构思巧妙, 设计新颖,手段先进,展品丰富,宣传到位,获得了圆满成功。本文介绍了该展览的设计过程,从内容的准确定位 和展品的组织,到新颖的形式设计和精心的施工制作,再到展览前后的广泛宣传,全方位的精心谋划、精心组织、 精心设计,确保了展出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13,(7):74
三晋大地千百年来藉石炭(煤)存量和使用的广泛,一直都窑火炽烈,见于文献记载烧制过窑器的县有30多个,山西无疑是中国古代窑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本书配合晋善晋美·三晋窑火——中国古代山西陶瓷特展,系统展示山西窑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倭与中国的关系在三世纪有了新的发展。从景初三年开始,邪马台国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的魏朝访问,魏朝也由带方郡派官吏到邪马台国回访,双方关系十分密切。倭魏的官方交往在《魏志·倭人传》中有详细的记载,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倭与中国江南的吴国也有交往。由于倭吴的交往限于民间,在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长期不为人所知。但是,根据对日本出土铜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赵琳 《南方文物》2013,(3):60-65
本文探讨了14世纪以前钴蓝釉料在西亚和中国的使用情况,指出钴蓝在西亚有着悠久的使用传统,出于对青金石的崇尚,钴蓝釉料被广泛运用在模仿青佥石色彩的人工制品上,主要包括釉面砖、玻璃、陶器等。而在14世纪以前的中国,钴蓝釉料的使用出现较晚,运用也缺乏普遍性、延续性。通过西亚和中国情况的对比,笔者对元青花在14世纪得以突然勃兴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19.
众所周知,日本中国史学界的20世纪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纪,日本学者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内藤史学(也称“内藤假说”)、“白鸟史学”、“津田史观”、“六朝豪族共同体论”、“地域社会论”这些各具特色的历史研究成果,给日本史学界注入了太多的刺激与活力,几代蜚声海内外史坛的学术名流因此脱颖而出。著名的京都学派、东京学派就是在围绕其中一些理论观念与研究观点的争论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秦至汉初的历法一直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近年来大量出土的历简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史料支持。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共考得朔干支305条,日干支40条,气干支7条,然后以历简为中心对上述历朔资料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即可得到一个时人实际行用的历表。以历日密集的三组历简为基础,按照四分术推步原则,合理划分了秦至汉太初改历前不同历法的行用时段,并结合文献,详细讨论了秦至汉初历法的岁实与朔策、历元、岁首建正和置闰规则,由此给出了秦至汉初朔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