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二、名家翰墨书法是中国文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艺,点画之间不仅写出形意之美,也张扬书家的个性与激情。明清书坛姿态丰富,名家辈出:从明代中期"吴门书派"成为中流砥柱,到晚明追求文人趣味与浪漫主义的不同书风,及至清代帖学的由盛转衰与碑学的乘势崛起,并衍生出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整个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金萍 《东南文化》2012,(1):123-126
明代文人雅士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雅集、园林、玩古等,这些场面被真实地记录于明代绘画之中。明代"雅集"题材绘画的风格样式逐渐规范化和肖像化;园林山水画更具写实性;庋藏珍玩的题材使得画作品味更具高古之风。这表明在明代商品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生活风尚逐渐趋于艺术化,这也体现出明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生活和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3.
正明代成化嘉靖时期,吴门画派开始活跃,明代书法也进入了另一个兴盛时期。当时的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集中了以沈周、文徵明、唐寅、王宠、陈道复等为代表的文人书画名家。声势浩大,从学众多,以至于王世贞有"天下书法归吾吴"之说(《艺苑卮言》)。他们的书法力追晋唐,一变明初书坛"台阁"之习,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4.
明代书法是继宋、元帖学书法的又一发展阶段。明代的书法,仿古之风很盛。明代历朝皇帝和外藩诸王,大都爱好书法,以书法自娱,导致全国帖学大盛。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规整一律的“台阁体”书法,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和推崇,沈度竟被明成祖朱棣夸称为“我朝的王羲之”,一时竞相行效,学书者甚多,逐渐形成俗的风气,使书法日益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台阁体”的泛滥,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16,(11)
正以广东省博物馆藏文物组成的"荟雅南州——明代广东文人的艺术与生活展",于金秋之际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该展展期为4个月,至明年2月底结束。此次展览包含了书法、绘画、玉器、砚台、瓷器、古琴、古籍等多种文物,可谓人文荟萃,精彩纷呈。本文意在解析大时代背景下明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及其艺术与生活。一、明代文人的涵义关于文人的定义,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历代都有不同的涵义。近代学者钱钟书认为:"所谓文人也者,照理应该指一切投稿、著书、写文章的人说。但是,在事实上,文人一个名词的应用只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11)
正明代的青州府作为山东的二级行政治所,政治、经济、文化都占有重要地位,明代更是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时期。明代洪武年间,青州知府李仁建立府学,后经多次扩建翻新,青州府学规模渐大,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大多在书法、绘画方面有着自己的专长。回族英才杨应奎、万历状元赵秉忠皆在书法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1499年,明宪宗分封他的第七子朱祐楎为衡恭王,藩青州,衡王共在青州传六世七王。据记载,第一代衡王朱祐楎精于书法,"四体皆工",闲暇时便醉心研究琴棋书画。他的孙子朱载玺被封为新乐王,也善书法。就连衡王府的内掌司  相似文献   

7.
王宠(1494~1533年),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的书法被誉为明代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文人书法流派的代表。故宫博物院20世纪50年代入藏《王宠行书述病帖》(未见著录),该帖有助于加深对王宠书法以及他的家事乃至他早逝病因等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金煜 《收藏家》2005,(2):65-66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与繁荣、文化艺术的日趋兴旺而得到发展,明代书坛形成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特色明显的时代风貌,对于清代及近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纵观明代书法艺术的风格,似乎是元人书风的延续,但稍加研读,便可知二者不同。明代书画家广泛选取魏晋六朝古帖为范本,文人书法的内质得以传续;又由于明代书画同为一家的现象较元代更加普遍,书法作品的形式从尺牍发展到悬于殿堂的大幅作品,正所谓远看气势近观笔法,书家开始追求一种形式美感,这样,明代书法在承袭前贤的基础上,有了“尚姿”的意趣,这是一种艺术欣赏形式的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地域文化的区别,明人书法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这个演变过程中不仅出现了代表书家、代表作品,在对书法艺术不同形式的探索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12月30日,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推出了"以碑破帖尚古出新——清代碑学书法作品展(上辑)",首次大规模展示了清代碑学书法,超过三分之二展品为首次公开展出。为全面展示南博藏明清时期的书法作品,南博已分期推出了"江左流韵——明代中期书法作品展""风神超逸——明代晚期书法作品展"和"气格俊迈——明末清初书法作品展"三个明代书法展览。关于清代书法展览,南博按照"帖学"和"碑学"两大脉络,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5,(8)
《送郝玄明使秦》卷传为宋代胡舜臣画、蔡京书,今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这件作品自清初以来屡见于著录,经过众多名家鉴藏。然而,其画风与画史所记胡舜臣的风格不符,书法则可通过与蔡京真迹对照知其为伪作。胡舜臣自题诗中存在称谓问题,且当时并无文人和职业画家自书诗题画的先例。郝玄明的"玄"字更犯了当时之讳。综合各种因素分析,这件作品应是明代作伪。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7,(7)
<正>清朝随着科举制度的恢复,书法在考核中成为重要标准之一,许多文人纷纷仿效董、赵字体。乾隆年间,随着弘历帝对赵孟頫书法的喜爱,朝野士人中帖学书风由尚董转为崇赵,圆腴丰润的赵体取代了纤弱疏秀的董字。康、雍、乾时期,遂形成了"馆阁体"书法,追求"乌、方、光"分行布白,纵横合乎阡陌之经,引笔著墨,浓淡灿乎珠玉之彩。缩率更、鲁公于分厘之间,运龙跳、虎卧于格式之内。精能工巧,遏越前载。大小一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人结为群体,形成流派,自古有之,如汉代之建安七子,晋代之竹林七贤,唐代之大历十才子,宋代之苏门四学士,明代之吴门画派。有些文人在世时未必有交往,但由于风格相近,或门类相同,或地域相邻,或时代相接,后世也将他们视为一群,予以各种合称,如屈贾、班马、三谢、八大家、前后七子等。清代之文人群体及各种学术、艺术流派远盛于前代,今所知者不下数百种,如思想家有四大儒,经学有扬州派,散文有桐城派,诗坛有江右三大家,词坛有常州派,绘画有娄东派,书法有破帖派,篆刻有西泠八家,等等。这些群体或流派,或以地域名之,或以艺术特色名之,或以代表人物名之  相似文献   

13.
《楷书归荣诗》册,书法精湛,台阁书体明显,是马氏书法传世的孤本,可称为明代台阁体书法的殿军之作。其书法之师承、艺术风格,对我们全面了解明代台阁体书法的兴衰发展,有着典型意义——其字体的偏旁笔划虽有明显的宋克或钱溥的影响,甚至习气,但结态却不同于宋氏的方扁,而更接近虞世南的颀长蕴藉。此外,作品的史料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4.
翟杨 《收藏家》2014,(10):46-51
<正>1966年4月,在上海市宝山区顾村朱家巷清理了一座明代墓葬,根据木棺上覆盖的铭旌和买地券上的文字,墓主人是朱守城及其夫人,墓葬下葬时间为明代万历早期。在朱守城墓穴中随葬了香筒、座屏、笔筒、砚台、印泥盒、镇纸和压尺等文房用品和香具。这些用品为墓主人生前使用的珍爱之物,用料讲究、格调高雅,其中还有被王世襄先生誉为"无上精品,第一重器"的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可见这些用具品级之高,代表了明代晚期文人书斋用具的高雅品味,是研究这个时期江南地区文人案头用具组合与社会审美风尚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5.
正叶:中国竹刻是从何时开始的?主要流派与类型?张:使用竹刻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具,在秦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出现了,说明竹刻在中国源远流长。直至明代中叶起,由于文人的参与,直接提升了竹刻工艺,从工艺层面升格为艺术层面,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主导、被世人称道的"文人竹刻"。中国的竹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嘉定派",是以朱氏三代为鼻祖的;另一派则为"金陵派"。  相似文献   

16.
罗阳 《收藏家》2008,(12):63-67
唐末以降,长安逐渐失去其政治与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虽然地上、地下储量巨大的文物古迹以及源远流长的丰富文化积淀依旧享誉海内,但曾经领袖全国、缤纷灿烂的书画艺术却随之缺位、萎缩,具有皇家气韵与贵族风尚的 收藏特性也随之发生裂变,开始趋同全国其他区域逐渐成为少数士大夫以及文人阶层的“玩好”之戏。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17.
赵宏伟 《收藏家》2011,(6):50-52
玉印章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最早的实物是战国,古代玉印具有佩饰和凭信的双重功能,同时也是佩印者地位和财富的体现,到了汉代玉印成为流行时尚,精美程度达到了鼎盛。自明代文人篆刻入印以来,到清代乾隆时期,文人治印之风大为时尚,流派纷呈、百花齐放。在此基础上壮大起来的玉印文化在清代文人思潮的推波助澜下,  相似文献   

18.
丁莉  潘旭辉 《南方文物》2022,(3):297-301
<正>明遗民作为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其中不乏许多书法大家;其群体之大、地域与范围之广、成分之复杂,成为明末清初书法艺术的重要群体;朱耷、魏禧、牛石慧、罗牧等人都是明遗民书法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明遗民中的书法家群体都有着深刻的故国情怀,从而使他们在书法创作上形成独特风格,且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遂应针对明遗民书法家群体的作品展开深入研究,探究明遗民书法风格特征及其美学价值,探索明遗民独特身份、思想行为与书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镇守内官是明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明代"双轨制"中内官体制在地方的集中体现。镇守内官设置范围的普遍性表明其得到国家的认可并加以推广,公署及其附属人员表明镇守内官体制的日益稳定及其权势的扩张,敕书、关防、旗牌是明代官员行使权力的必备之物。明代镇守内官不再仅是皇帝的家奴、亲信,而是逐渐成为参与地方管理的公职人员。明代镇守内官体制在各地的运转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对地方社会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晚期城市园林的大量建造推动了明代绘画中以园林为表现题材的作品日益增加,成为明代绘画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园林画并不是简单的“清风朗月”、“小桥流水”的园林山水景观的再现,而是文人画家市隐心态的流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