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莹李理 《收藏家》2020,(10):51-60
《诗经》有云:"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说中华民族的先民出自瓜瓞,世代延绵,繁衍后代。自古葫芦就被视为多子多孙的象征,并逐渐演变成为葫芦文化,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葫芦,谐音"福禄",是吉祥福禄的象征;又因其多子,被视为多子多孙。  相似文献   

2.
<正>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藏"翼堂"朱文印一枚,款署"又栩";又一方白文"臣诒谋印",款亦署"又栩",两石均高7.2厘米,寿山石。《幼学琼林·卷二·父子》有"燕翼贻谋,乃称裕后之祖;克绳祖武,是称象贤之孙"句,"燕翼贻谋"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陈奂注释:"诒,遗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谋遗其孙子也!"宋王栐撰有《燕翼诒谋录》五卷。"翼堂""臣诒谋印"当为对章无疑,印主失考。叶铭《广印人传》载濮森"字又栩,钱塘(今杭州)人。工刻印,专宗浙派,秀逸有致。不轻为人作。"有资料说濮森生于1827年,卒年不详。号梅龛主人,为晚清篆  相似文献   

3.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砚?还有待考古发掘来证明。汉,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许慎《说文》云:"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与研磨同义。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从考古发掘材料来看,原始氏族社会已有彩绘陶器,利用红黑两色或其他色彩,绘  相似文献   

4.
红丝砚今昔     
瑞霖 《东方收藏》2020,(5):25-28
红丝砚在唐宋即负盛名,曾被称为百砚之首。普遍认为,红丝砚兴于唐,盛于宋。唐代柳公权在《砚论》中说:"蓄砚以青州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红丝砚产于山东青州的黑山和临朐的老崖岗,唐宋时期,青州、临朐均属青州府所辖,所以红丝砚亦称"青州红丝砚"。  相似文献   

5.
1988年2月,河北省秦皇岛市公安局在打击文物走私活动中查获一方铜印。此印早年出土于青龙县朱丈子乡前白山后村。现简介如下。此印印面呈方形,长方形纽,印边长6.2、带纽通高4.1厘米。印面刻阳文九叠篆书"都统府弹压印"6字。印背纽两侧均刻阳文楷书款,左款为"弹压"2字,右款为"天赐二年"4字。印纽顶端阴刻"上"字(图一、二)。"都统府"为金代官府名。《金史·兵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7,(6)
<正>一、古砚和砚铭的定义和内容小篆砚作研。汉刘熙《释名·释书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许慎《说文》:"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与研磨同义)。从这些记载可知,砚是一种研磨的工具。古砚是一种古器物。古器物是指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器物中,都是古人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制作的。(1)古器物按功能划分有文具这一类别,古砚便是其中的一种。"砚贵有铭",古砚铭文尤其珍贵。  相似文献   

7.
<正>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用具,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相适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近年考古发现,砚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推至5500年前的黄帝时代。根据史料记载:砚在汉代以前称作"研",从汉代开始才改称为"砚"。砚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刘熙《释名·释书契》说:"砚,研也;研墨使和濡  相似文献   

8.
《砚史》的著作,开始于宋代米芾,《四库书目》收入一卷。所记的砚仅廿余种,只论述形制及出产。元代陆友也著过《砚史》,早已失传。现存砚图以"史"名的则为宿迁王相囑太仓王曰申摹刻的高凤翰《砚史》四卷。  相似文献   

9.
端砚浅谈     
端砚,是我国传统名牌实用工艺品之一。在历史上,它同宣纸、徽墨、湖笔一起被誉为"文房四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写道:"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唐柳公权在《论砚》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 端砚历史悠久,据目前有关资料来看,问世于初唐。《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1965年12月  相似文献   

10.
正原配富贵根基图百宝嵌漆砂盒。砚墙有模印楷书铭"古榆书屋卢氏监制"并篆书"葵生"白文印款。砚乃仿北宋宣和漆砂砚,亦四直式。坡堂无池,略起砚岗。背设圈足,浅平覆手。卢栋,乾隆至道光间人,字葵生,出扬州世代漆作之家,至其更有出蓝之势。所制文玩诸器皆漆砂所成,类澄泥而轻巧,致浮于水,吴门顾氏砚亦多有其为盒者。其又能书画,山水花鸟授业于张桂岩,以恭谨称。  相似文献   

11.
杨生茂 《世界历史》2003,(2):113-115
雷海宗先生生前治学 ,以“博大精深 ,贯通中西”驰誉史坛 ,谢世后亦以此流芳不竭。《西洋文化史纲要》(下称《纲要》)正是佳誉绵绵的有力印证。雷先生博闻强记 ,所撰《纲要》内容丰富多彩 ,广征博引 ,分析透彻 ,使读者感到耐思考 ,耐品味 ,别有一番享受感。《纲要》原稿印于 1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81,(7)
灵宝县川口公社池头大队社员李来有在修地时发现"总领之印"一颗(见图),印为铜质,正方形,边长6.8、厚1.4厘米,长方梯形印钮,印钮通高2.5厘米。重0.85公斤。阳文九叠篆字。年款字迹不清。灵宝县在金代属南京路陕州所辖。"总领",据《金史·百官志》记载:金宣宗"元光年间招义军,置总领使……。正大二年更总领名都尉,升秩为四品。四年,又升  相似文献   

13.
一“天赐”年款铜印的发现最早见于金毓黻先生的《东北古印钩沉》,该书辑有“都统府弹压印”一方,背有“天赐二年”款。60年代以来,在河北、内蒙、辽宁等地又相继发现几方天赐年款铜印,见于报导的有: “宝坻监判官印”,1965年5月发现于河北省丰南县柏各庄农场;“都统府印”1966年发现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南韩村;“万户之印”,1974年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克力代公社教来河边;“都统府弹压印”,1976年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公社大平房大队;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明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砚和清朱善旂摹刻石鼓文砚,是两方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砚。兹分别介绍如下: 明顾从义摹刻石鼓文砚,圆形,直径19.5、高10.4厘米,石色苍黑(图版捌:1)。一砚面刻"而师"、"马薦"两石文,中夹"内府之宝"四字印(图版捌:2)。砚背刻"吾水"、"吴人"两石文,中间凹处阴刻隶书"石鼓"二字,篆书"子子孙孙用之永保"几字,下落"东海顾从义摹勒上石"三行九  相似文献   

15.
正馆阁书额题:"石渠阁覆,以瓦肖其形为砚也。出于琢,非出于冶。友笔墨佐儒雅,思卯金太乙下。乾隆御铭。"并"澂观"闲文宝款。清乾隆帝虽以十全武功,安定边疆为功,然崇文尚古亦其所好也。于文房诸器,常制铭造办,以赏赐廷臣。此砚一如纸墨笔等,乃奉上谕,内务府大臣交造办处,依审定图示及字样纹饰置办。此铭之墨稿书乃出松雪体,无外钱维城等词臣笔,极工致。两面坡雕填金,亦造办处标准。缘澄泥砚需烧冶,端歙石则碾琢,故铭中特意指出。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0,(7)
正看郑逸梅先生的《艺林散叶》,常见有这类记载:"杨濠叟旧藏龙尾砚,后为秦更年所得,用以作画。""梁启超有一菊花砚,唐才常所贻,江建霞刻铭。""陈勒生获晋明帝太宁三年砖,制砚赠柳亚子。"等等。笔者发现,这些关于砚台的佳话,在其他学者的著作中,如施蛰存的《北山谈艺录》,邓文如的《骨董琐记》里,也屡屡见到。可见,在文人学者的心中,砚台有着非  相似文献   

17.
王辉 《考古与文物》2020,(2):110-113
秦传世兵器二十一年相邦冉戈有地名"坏德",新出土秦封泥、传世汉印有"坏德丞印",《汉书·地理志》有"褱德"县。"坏"、"褱"均应读为坏。怀德,怀念其德。传说禹、黄帝铸鼎于荆山下,后人怀念其德,地因此得名。怀德在今何地,前人有两说:一说在今陕西大荔县与华阴县之间的洛水、渭河交汇处,即原朝邑县境;一说在富平县两南十里。本文据西周金文、《尚书·禹贡》、《后汉书·郡国志》、《水经注·沮水》、详加分析,判定后说可信。  相似文献   

18.
1988年5月,吉林省蛟河市青背乡东升村黄地沟屯一农民在水田中拾得1方元印。后由蛟河市文物管理所征集并提供给吉林市博物馆入藏。此印黄铜质。印面呈正方形,边长7.5、印厚1.5厘米。杙纽,高6厘米。印面为八思巴字阳文篆书:"辽阳等处打捕鹰房红花总管府印"14字(图一)。印背有较深的沙眼,磨光后在纽两侧刻阴文行书汉字;右侧款为印文的汉字对文;左侧款为"中书礼部造"、"至顺二年四月(?)日"。纽顶镌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81年第4期《端砚浅谈》一文中有云:"欧阳永叔、苏易简、李东谷合撰《砚谱》。"按苏易简生于公元958年,卒于996年。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卒子1072年。可见苏易简卒时欧阳修尚未出生,二人不可能"合撰《砚谱》"。查清人计楠所著的《石隐砚谈》里有"欧苏李俱作谱"一句  相似文献   

20.
正民国墨香词藻铭仿宋四直绿端砚(整挖香樟木盒)砚额篆书刻铭"墨香词藻","长卿"款。砚背刻行书:"昔读武梁祠,隶古画其次。衰年颇学画,画知墨不易。游者沤若盟,饮者酒谁寄。读书卷破万,行道志不二。昌硕。"白文篆书印章款"吴昌石"。材系绿端,仿宋四直样式;平唇微起砚岗,坡堂淌池。砚底无足无墙,亦不挖覆手,简洁利落,文气宛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