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清康熙一朝,平三藩收台湾,全国各行各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景德镇的制瓷业,在明代末期官窑名存实亡的情况下重整窑务,再次建立起专为皇家烧造的瓷厂,并正式命名为"御窑厂"。历经明代及清初近300年的时间所总结的制瓷经验,以及新式窑型的问世,都为康熙时期的瓷器发展打下了雄厚基础,优质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呈现:以氧化钴为原料的洒蓝釉、天蓝釉等瓷器;青花器物中典型的翠毛蓝;以及五彩、斗彩、中西合璧的琺瑯彩,由其是对铜红釉的继承、发展、创新,可谓是登峰造极。此时期不但再次烧造出明末已经失传(停烧)的霁红釉器物,还创新出了豇豆红、郎窑红瓷器,为雍正、乾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唐代邛窑“铜红釉”瓷器的产生是邛窑前期高温“釉下彩”瓷器发展的必然;邛窑所在地区具有烧制“铜红釉”瓷器的原材料条件;邛窑先进的施釉技术和烧制工艺为“铜红釉”瓷器的烧制创造了工艺技术前提;从比较学上看,元代景德镇窑“釉里红”瓷器与邛窑“铜红釉”瓷器共性突出,体现了承继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申“邛窑最早烧制成功了铜红釉”的观点,并结合实物概括了邛窑“铜红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彭明瀚 《南方文物》2013,(1):103-113,200,202
明清时期,随着珠山御器厂的设立,全国各地制瓷高手流向景德镇,景德镇周围的民窑也向市区集中,出现“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盛况,景德镇瓷器几乎独占全国市场,中国瓷业生产也由宋代的“百花争艳”演变成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明代瓷器生产以青花为主,同时还创新了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及红釉、兰釉、金釉、黄釉等各种颜色釉瓷。景德镇清代瓷业生产无论在造型、胎骨、釉色,还是纹样装饰上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臻于极盛,发展成为“二十里长街半窑户”的制瓷中心。清代瓷器除青翠明快的青花瓷、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20,(2):35-38
祭蓝釉的产生祭蓝釉瓷器源于元末的景德镇,明、清两朝以及民国乃至如今都有烧制。纵观祭蓝釉瓷器,其胎体多洁白,釉随着不同时期所使用钴料的不同,通体呈现出不同光亮的蓝色。景德镇制瓷工艺在元末明初这一时期,逐渐从原先以施草木灰为主的透明釉(二灰釉)、整窑烧制青白釉瓷器(影青瓷)为主,向施各种金属矿物轴料、烧制金属矿物釉瓷器过度。  相似文献   

5.
《文物》2021,(1)
正米黄釉瓷器的存世量相对较少,但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米黄釉瓷器是江西吉州窑和福建漳州窑的产品。随着景德镇考古工作的开展,现已证实景德镇在宋元时期也生产米黄釉瓷器[1]。2015年和2018年在浙江湖州凡石桥遗址出土了一批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2],部分标本见图一~六[3],与景德镇窑址出土的资料能够相互印证。考古发掘出土及博物馆所藏的宋元时期米黄釉瓷器以作为礼器、祭器的瓶和炉为多,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金代墓葬、城址、窖藏出土瓷器的类型主要包括定窑及本地窑场生产的白瓷(土产白瓷)、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瓷器、耀州窑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器、黑(酱)釉瓷器、钧釉瓷器、翠蓝釉瓷器等。土产白瓷及白地黑花瓷的大量发现表明缸瓦窑、冮官屯窑等东北窑址在金代有新的发展,外来瓷器的大量输入则体现了金代东北与内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一碗类瓷器碗是常见日用品,“南海I号”出土瓷器中,也以碗最多。目前发现,以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碗、浙江龙泉窑系青瓷碗、福建闽清义窑青瓷青白瓷碗和磁灶窑酱釉绿釉碗为主。1.景德镇窑青白瓷碗南宋时期,景德镇窑业吸收了定窑特色,又被称为“南定”,最为明显的就是覆烧芒口器物和薄胎印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德化窑是我国南方著名的非官窑窑场之一,主要以烧制白瓷为主,同时兼烧青釉瓷及釉下彩。其烧制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烧制瓷器风格当属宋代以后。在此时期,德化窑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地区虽然都烧制白釉瓷,但不同阶段烧制出的白釉瓷的瓷胎、釉层的质地和颜色均有细微的不同。文章主要以已发掘的德化窑址及出土器物标本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总结德化窑瓷器胎釉原料、窑炉及窑具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以揭示宋代以后德化窑瓷器发展的科学技术内涵。  相似文献   

9.
陶瓷     
窑变瓷器颜色釉的一种特殊效果。在坯体上先后几次涂施含有不同金属呈色剂并有不同流动性的釉浆,入窑经高温还原焰焙烧,釉液熔化,几种呈色元素互相浸润,形成斑驳灿烂的釉面。仿古瓷指模仿古代青铜器、陶器、漆器和瓷器而烧制的瓷器。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的仿古瓷最有名。  相似文献   

10.
<正>青花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窑创造性地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工艺相结合而烧成的一个瓷器釉下彩装饰品种。明、清时期的青花釉里红虽延续生产,但由于它的烧制工艺技术复杂、难度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17,(6)
<正>单色釉瓷,顾名思义,指着单一色釉的瓷器,又称"纯色釉"、"一道釉"。以釉药的呈色作为装饰的瓷器,由于釉内所含化学成分不同,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绿釉、黑釉、蓝釉、白釉等。故宋代的五大名窑器均属于单色釉器的范畴。单色釉器的烧造自宋窑之后稳步发展,至明代中早期已有了骄人的成就,创烧出永乐甜白、宣德宝石红,弘治鸡油黄等名重一时的釉色。到了清三  相似文献   

12.
宣州窑是皖南地区的重要窑场。多年来,在皖南地区发现的宣城市山岗窑、小河口窑,泾县琴溪窑、窑头岭窑,繁昌县柯家冲窑、骆冲窑,芜湖县东门渡窑,铜陵市狮山嘴窑等唐宋时期古窑址均属于古宣州的地域范围,应为宣州窑的组成部分。从这些窑址来看,宣州窑应创烧于晚唐,兴盛于五代至北宋时期,在胎釉及装饰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唐代烧造青釉瓷器,点褐彩装饰独具特色;五代时期,繁昌地区创烧了青白釉瓷器,胎体薄而细腻,部分精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烧造有重要影响。南宋以后,受周边地区景德镇窑、龙泉窑的冲击,宣州窑渐趋式微,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正>青花瓷器是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1)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中国陶瓷的发展,在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五大名窑、八大窑系的出现,陶瓷生产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元代景德镇白底蓝花的青花瓷器烧制成熟后,情况就起了急剧的变化。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5世纪前期,大约仅仅  相似文献   

14.
宋代是我国陶瓷手工业发展的繁荣时期,一个最为显的标志就是驰名中外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的建立。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瓷器以其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的铜红窑变釉而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5.
<正>黄釉瓷器是颜色釉瓷器诸多品种之一。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初的景德镇御窑厂,以黄寓皇,仅供宫廷御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黄釉瓷器11万多件,以帝后生活日用器皿为主,各式大小不一的黄釉碗、黄釉盘数量众多,余多为碟、杯、匙、瓶、壶等;亦有祭祀用的黄釉瓷器及陈设观赏用的黄釉瓷器等,由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为皇家所垄断。以黄寓皇的黄釉瓷器黄釉瓷器是颜色釉瓷器诸多品种之一。"黄""皇"同音,金黄是至尊之色,中国古代很多朝代都以黄色为贵。早在《周易》中,就有关于黄  相似文献   

16.
彩绘瓷器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以其色彩绚丽,描绘精细,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最早出现在三国东吴时期,经两晋、南北朝点彩、条彩的早期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以湖南长沙窑、四川工阝崃窑为代表的青釉釉下褐绿彩瓷器。它代表了我国早期从注重瓷器的釉...  相似文献   

17.
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的重要代表作品,以其独特的铜红釉窑变技术闻名于世。由于在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和传世钧瓷中,均没有发现具有确切年代证据的钧釉瓷器或标本,故其创烧年代问题至今悬而未解。但是根据禹州钧台窑及其周边瓷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分析,至少在金代,民间瓷窑已经烧制出了端庄绚丽的窑变釉瓷器,如河南叶县文集遗址金代窖藏坑清理出土的钧釉鸡心形瓜棱执壶,造型端庄优雅,釉色清新可人,为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民窑钧瓷产品。  相似文献   

18.
正清朝前期,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随着国内外及宫廷对景德镇瓷器需求量的激增,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仿古和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康熙的创新品种有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粉彩、"青花五彩"等釉彩装饰品种,风格别开生面;雍正时期的官窑则以各种仿古高低温颜色釉见长,特别是仿宋代五大名窑釉色古朴典雅,朴素清逸;乾隆的制  相似文献   

19.
杭州南宋遗址中出土了诸多不同窑口的瓷器,属于南宋宫廷用瓷的范畴,除了极少量的汝窑、磁州窑、耀州窑瓷器为北宋时期,余姚官窑、郊坛下官窑、景德镇窑和龙泉窑的产品为南宋时期外,人们亦把定窑及建窑的瓷器视作南宋时期的产品。通过对器物的观察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作者认为杭州南宋遗址出土的定窑及建窑瓷器应为北宋产品,是宋室南迁时带到杭州来的。  相似文献   

20.
<正>祭红釉瓷器,其表面通体为红色。因为釉质的原因烧成后的色调有所不同,便有了鲜红、醉红、宝石红、积红及霁红等名称。明末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在《历代名瓷图谱》中感叹到:"积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乃历代名瓷之首冠也,今虽悬千金购求亦不可得矣。"(图1)祭红釉属于氧化铜釉类的一种,釉中氧化铜的比例低于釉里红、豇豆红,而高于郎窑红、窑变红,调配成的釉料呈灰白色。相传古代为了使釉色便加美丽动人,最终能够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