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传瓶"类型与造型来源记载传瓶的文献出处,最早见于唐代釋道宣《續高僧傳》:"遂講湼槃傳瓶不失于兹"(1)。由此,传瓶也为唐代佛教所使用的宗教器具。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尊传瓶,器腹有文字:"□保□□、□□全上着、□待龙一龙三、谁不□对虎凤一保、答还一母在凰虎客、一乡去家"。也证明传瓶应当是保佑灵魂的明器。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的白釉双龙柄尊(图一)底部有墨书款识,"此传瓶,有并",与李静训墓葬所出土的传瓶(图二)器形较为一  相似文献   

2.
他参加过3届奥斯卡,站在聚光灯下调戏惴惴不安的大腕和他们的电影;他有自己的主持语录:“哈利·贝瑞就坐在那里,我与她的距离大约是22英尺,这应该是法律规定的最接近的距离”;“我看《卧虎藏龙》时总感到奇怪,电影里怎么既没有龙,也没有虎?看完后我明白了,原来他们都藏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古文物纹饰中龙的演变与断代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古代铜器、玉器、瓷器、漆器、壁画、绘画、碑碣、丝织、瓦当、石雕、藻井、影壁等文物的纹饰中常有龙的图象。另外,与龙有关的物件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有幸至北京故宫一游,会发现此处"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简直是到了龙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荆门仙居出土的龙虎纹铜剑黄冰,山人1990年11月,荆门市仙居乡砖瓦厂在施工取土中暴露出一件铜剑.剑身两面分别饰有龙纹和虎纹图案.龙的构拟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氏族图腾崇拜,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化成智慧和力量的象征物;虎是巴人的图队而该剑的形...  相似文献   

5.
卢昉 《文物世界》2010,(5):13-17
<正>在中国古代美术中,经常可以见到人虎母题的装饰风格。商周时期,我们看到的人虎符号具有比较丰富浓厚的宗教气息。其中最著名的两件虎食人卣(图一)和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尊,就表现出了某种人虎紧密相依的神秘关系。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虎母题便成为商周青铜  相似文献   

6.
虎卣新论     
虎卣即著名的青铜虎食人卣。器表是一组龙、凤、虎相斗的纹饰,人是御龙的珥蛇践蛇神,神人面对虎表现的是戏虎、弄虎。虎卣的装饰象征狩猎、治兵、敬奉山川。  相似文献   

7.
依克唐阿是清末东北地方著名的封疆大吏,并有“东北三省海外天子”之称。但是,以往由于资料缺乏,人们对他的事迹知之甚少。最近吉林省伊通县发现的依氏家谱及其“龙”、“虎”字条幅,为我们研究依克唐阿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文拟根据依氏家谱、“龙”、“虎”字条幅和有关尚未公布的档案资料,对依克唐阿的事迹做一些补充,并对依氏家谱及其“龙”、虎字条幅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
濮阳仰韶文化蚌图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濮阳仰韶文化蚌图小议郝本性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岗类型遗址发现有房子、窖穴和墓葬,其中45号墓两侧的蚌砌艺术形式较新颖。蚌壳形状大小不同,正面与背面又凹凸各异,可是较卵石等其他东西更容易表现所创作形象的细部特征。龙、虎图象造形不同,虎较写实,只需稍加变...  相似文献   

9.
“驺虞”考     
驺虞本为祥瑞义兽之名,继而生衍出职官之名、雅乐之名、幡旗之名、地域之名、峙钱之名,诸多对驺虞的释名均以兽名为中心,与兽名关涉;驺虞乃虚拟之神兽,其原型当为虎、豹、马、狮等动物的嫁接组合,其形象建构与龙、凤、玄武等虚拟神物的创设如出一辙,将其原型单一化的诸种见解均有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10.
徐丽娟 《丝绸之路》2011,(16):54-55
1962年出土于甘肃泾川县的青铜酒器春秋翼兽提梁盉,学术界普遍认为器身由西亚神话中的怪兽格里芬和中国传统动物龙和鸟的组成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笔者认为,器身由飞虎、龙、凤构成,更因为出土地泾川是西王母之圣地,所以其历史背景是以西王母为代表的游牧文化虎图腾与中原以周为代表的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1975年湖北省江陵考古工作站收到当地农民交来的两把巴式铜剑,并暂存于工作站的太晖观内。这两把剑是纪南城附近农民所交,应为当地挖出。巴式剑在纪南城及其周围少见.具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铜剑1,完整。为柳叶形长剑,有脊,首部有二穿。一穿在首端正中,一穿在首脊侧。素面。剑身一面铸有一只虎的图形,虎的尾部有三个符号,组成常见的“巴蜀徽识”。剑全长65、最宽处4.6、首部长10.5厘米(图一,3;图  相似文献   

12.
“虎溪三笑”是传统中国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并由此产生了《虎溪三笑图》的题咏。宋人已考证“虎溪三笑”本事为虚构,其源流当是佛门僧众对《高僧传·慧远》的踵事增华,至迟在晚唐五代之际已形成,宋代时广为人知,成为《虎溪三笑图》题咏的发端期,出现了赞颂三教同一、思慕高贤的主题。元代是《虎溪三笑图》题咏的繁盛期,主题呈多样化,其中遗民情怀主题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与个人情感。明代《虎溪三笑图》题咏渐呈式微,在佛教衰落、学术风气渐趋谨严的背景下,质疑画题失真的诗作渐多。入清后,题咏诗作主题渐呈单一,但在艺术上仍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杨睿 《中华遗产》2021,(1):44-51
它是百兽之王,凶残刚猛;亦是义兽仁心,护犊情深。这个属相备受排挤,非礼勿近;但也偶尔遭到逢迎,镇压邪煞。它是虎,是王者,一个孤独的王者。大号的猫在今天的社交网络中,虎文化衍生出了新的一面。比如右页图的生肖虎,展现了虎的物种属性——猫科动物。  相似文献   

14.
<正> 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与龙有关联的神兽。据说它是龙的子孙,因其造型多呈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状,故曰蟠螭纹。《说文》释螭曰:“若龙而黄……无角曰螭”。因此,目前世人多将一种与龙相似而无角的四足神兽视为蟠螭,并根据它面如虎形的相貌,将其称之谓“螭虎”。甚至还有人认为,螭的原型很可能是壁虎。其实这是很值得商榷和探讨的。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古代神话传说并非完全纯属虚构,(实际上虚构的故事也脱离不了现实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依然是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反映。若龙是中华民族远古氏族部落图腾的话,那么龙生九子  相似文献   

15.
图_五0“、金‘i虎。、._?’譬最的.O。贷 款图四,青铜虎图六、玉佩^坠v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坑出土古蜀文物  相似文献   

16.
<正>东汉时期凡正规的四神博局镜,在其镜背的纹饰中会有龙、虎、朱雀、玄武及一些其他鸟兽等线雕纹饰,还有方框纹、TVL纹、乳钉纹及十二支铭文等。其中方框纹、TVL纹及乳钉纹与四神纹饰的布局是有因果关系的,是采用圆规技术制作的,不是用手工可以随意画出来的。而纹饰中四神与十二支的对应位置,则是  相似文献   

17.
南京在我国历史上曾是六朝古都,建国以来,在考古发掘中陆续出土了一批陶、石制作的帷帐座。关于帷帐和帐构,已有同志写了论述文章,然而对那些质地不一、造型各异的帷帐座,却注意不够。 1981~1985年,南京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北郊幕府山南麓的3座东晋时期的皇室墓葬中,连续发现了12件有龙、虎装饰的陶质帷帐座。每座墓均出土4件,其中龙座2件,虎座2件,并附陶质帐杆。本文拟就这  相似文献   

18.
我的籍贯甘肃省秦安县地处今六盘山西麓.六盘山古称陇山.其地域统称陇右。陇山,实际上是龙山的转音.可能古人认为.中华祖龙是在陇山生成、腾飞的,而我想这个所谓“龙”.应该就是指生活在陇山地区.并以龙为圜腾的伏羲.女祸部落联盟集团,也正因为这层关系,我对龙文化比较感兴趣.并试写了这篇习作,以请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9.
佛教传入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外来宗教如何在中国传统思想支配下为民众所接受.作为佛教艺术也不例外,出现了许多与儒教和道教思想相融合的题材,或者纯粹中国式的题材.从最新调查的材料“伴虎行脚僧图”入手,对其形成和演变以及与“玄奘取经图”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对研究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世俗化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朱磊 《中原文物》2013,(1):46-51
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出土仰韶文化时期以蚌壳堆塑的龙、虎及北斗图案。其所表现当为星象,但是在墓中布置出星象的意义值得反思。由于墓葬的宗教功能在于实现对死者的"终极关怀",墓中的蚌塑星图之意义既是用来标明墓主死后的归宿,同时又希望得到龙神、虎神和北斗神的帮助,接引墓主之亡魂升天。墓中另外三具"人殉",实为祭祀龙神、虎神和北斗神的供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