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蝶恋花》·彼岸一树青莲沙河畔,巧枝妙叶,织就双金钏。拈手摘花花似面。微颦若心心弗乱。漠漠月色鹈鹕叹。菩提塔斜,未见旧时伴。觉觉禅声随风晚。淡淡秋水远南岸。近年来,大家对帕拉造像艺术十分的热衷,这个堪称奇绝艺术的被发现和归类,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相较于斯瓦特、克什米尔造像风格,帕拉造像艺术是  相似文献   

2.
<正>印度的帕拉王朝,是佛教美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佛教造像在印度最后的辉煌。佛教中的许多尊神,在此时大量出现于美术作品中,文殊菩萨即为其中之一。由于国内对帕拉时期文殊像的关注和研究相对欠缺,导致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常被误认为观音,或者被冠以莲花手菩萨之名。本文在此简单介绍帕拉时期文殊像的特征和风格,希望对辨别文殊像的种类和时代有所助益。文殊菩萨,梵文称Ma?ju?rī,音译作文殊师利、曼  相似文献   

3.
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外双溪,依山而筑,景色优美。 春满大地的时节,满山万紫千红,小桥流水之滨,曲径通幽之处,古木修竹之下,樱花盛开,汇成浅色的花云。 台北故宫博物院外表为传统的中国宫廷式建筑,庄严典雅,气派不凡。 博物院包括正馆、行政大楼和“至善园”。三处景观布局合理,相得益彰。 博物院收藏品极为丰富,数量达70多万件。它们的来源如同其名,是归纳一千余年来,宋、元、明、清宫廷的收藏。在这期间,由于历代  相似文献   

4.
<正>公元7世纪藏传佛教在雪域高原初兴,其后大量佛教寺院的营建,对佛事活动所用佛教造像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促进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最初阶段,西藏本土缺乏大量成熟的艺术家和工匠从事藏传佛教造像的创作,使得当时的西藏僧俗信众必须雇佣大量外来艺术家进行佛像创作活动。这些外来艺术家所属地区囊括了西藏周边所有的区域,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中原汉地、东北印度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尼泊尔、  相似文献   

5.
王景荃 《收藏家》2011,(10):13-19
佛教源于印度,7世纪传入西藏以后,历经1300余年的发展,一方面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和中原佛教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本土宗教——苯教的诸多元素,使得佛教在西藏脱胎换骨,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藏传佛教。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造像主要分为汉藏两大系统,藏传佛教造像作为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恢宏的数量,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影响不仅在青藏地区,而且广泛流传到内地,并对汉地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藏传佛教文物珍品,大部分原为爱国人士、藏族女收藏家益西博真和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也有一些是建国以来历代班禅及达赖献给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和博物馆历年征集的藏品,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藏传佛教金铜造像。这些造像举凡上师、诸佛、菩萨、本尊、护法、空行与地方诸神等多种品类,产地多为西藏,间有北京、内蒙古、尼泊尔、印度等地,时间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六百多年,大体涵盖了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各个时期和地区的基本特征,为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纪年分期、题材内容、姿  相似文献   

7.
周斌 《文物世界》2013,(5):33-35,19
作为中国五下多年辉煌灿烂历史文化中一朵奇葩的石窟寺,分布广泛,充分反映出了中国古代佛教的雕塑艺术。中国各地的石窟寺尽管地域与开凿时间不同,但都以雕刻、彩绘、或泥塑、壁画等生动自然的造像,留给后人丰富的研究价值和极高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8.
新春伊始,广州艺术博物馆举办“佛教文物艺术展”,由北京的首都博物馆调借1000尊佛教造像浩浩荡荡南下,于1月18日-3月18日隆重展出。展场陈列的佛教造像千姿百态,囊括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汉藏不同传承佛教造像于一展,旋即引发各界的极大关注。造像是雕塑艺术的一个品类,翻译成英文则是同一个词。如果我们将佛教造像只看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一个旁支,那无疑失之偏颇,或者说过于狭隘了。因为,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代罗马,从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的这一边到那一边,也可以从浩瀚无际的太平洋此岸一直追寻到彼岸,人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辉煌的雕塑艺术大多与宗教信仰相伴着度过了人类文  相似文献   

9.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外宗教文化艺术交流的辐辏之地,作为藏传佛教中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造像艺术也因此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淫。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萌动于佛教入藏之始,到元明清三朝随着藏传佛教的空前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风貌。根据宗教职能划分出的上师、密修本尊、佛母、佛、菩萨、罗汉、空行护法七个部类的神构成了藏传佛教纷繁复杂的神的世界,作者便是根据这样的划分对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作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0.
龙门石窟融汇了从公元五世纪至八世纪的佛教雕塑艺术 ,在这长达四百多年的雕刻史中 ,凿出了两千三百四十五个洞窟 ,其中雕刻佛像数量最多、雕刻手法最为细腻的当属万佛洞。万佛洞 ,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 ,为典型的前、后室窟 ,内窟高、深、宽均 6米余。因窟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满了高约 4公分的一万五千尊小坐佛而得名。该洞窟的营造、形制、造像题材等方面 ,均有丰富的内涵 ,现将此窟作以介绍 ,并述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一、造像内容万佛洞的前后室均为方形平顶 ,该窟为九尊式造像。内室七尊 ,外室二尊。正壁主尊阿弥陀佛 ,像高 5 65米…  相似文献   

11.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富于变化的造像风格,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的面部表情,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怀平  李春兰 《文物世界》2007,(5):34-35,37
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历经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十国、宋等六个朝代,一直延续至北宋天圣九年,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了。石刻内容集中表现了佛教人物、佛传故事、佛教经律、佛教文化艺术及崇佛故事等;形式上可分为塔形造像、个体造像、文字造像碑及刻像石四大类型。品种繁多,可组合移动,造像塔下大上小逐渐收分,五节七节叠垒成方柱形,单体造像多分为佛、菩萨、罗汉,形制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石窟。  相似文献   

13.
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 ,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相似文献   

14.
魏挺 《收藏家》2009,(1):93-94
大凡十八罗汉造像,颇具地域特色,或神话、或鬼作、或胡化、或异化,多几分怪异和离奇,少了几分平实和人味。弘翰堂主收藏的一组木雕十八罗汉,神气十足,人味也十足,可谓木雕艺术品的观止之作。  相似文献   

15.
绕着八廓街顺时行走,周围的房屋建筑正默默地讲述着纷繁复杂的家族历史。经过大昭寺西北两条街道,一排排的店铺,展示着不同的货物,而商人们在铺面上,用压低的声音进行商品交易,俨然不会被人们的喧闹所影响。经过东南两条街道,店铺开始变得时隐时现,更多的是那些秩序井然、门窗密闭的贵族宅院。这种似乎明确的生活区域的分配,可能与藏族四方定向、朝向选择的原则有关系。通向八廓街,有七条胡同,但贵族宅院却大多数集中在东南的这些胡同里。许  相似文献   

16.
李刚  王文元 《丝绸之路》2009,(15):15-18
甘肃是佛教东传的必经之地,也是佛教完成中国本土化的地方。漫长的岁月给甘肃留下了大批的佛教艺术珍宝。  相似文献   

17.
李慧  柴华 《文博》2010,(6):55-58
北魏时期造像是一种风气,是地主阶级为了祈福,广植功德或劳动大众为摆脱苦难而所造之像。本文通过对几件北魏造像的细致描述,浅析北魏造像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丁山 《收藏家》2004,(4):17-20
除了释迦佛之外,还有一些具有教主意义的佛。但是,这些佛有的只能在特定的组合中才可加以分辨,有的则用特定的标志加以区别。标志大致可以解释为众圣持执的法器,比如有些特定的法器持于手中或者置于肩花中,亦有些置于佛前莲台正中,与手印类似,用以表示他们的心咒和本愿。如果没有特殊的手印和标志,一些造像还会在佛座后镌刻藏文名颂,如不注意解读自然很容易认错。阿弥陀佛梵文是Amitabha,汉译有无量寿、无量光、焰王光、清净光、欢  相似文献   

19.
20.
自有史以来,就有关于神仙的传说。史书记载,民间流传,日积月累,蔚为大观。中国的神仙传记,以题名汉刘向撰的《列仙传》为最早。此后,晋葛洪的《神仙传》、南唐沈汾的《续仙传》等等相继出现,种类滋多,有关神仙的事迹和传说,愈益繁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