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衫与霞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会典》中多处提到“大衫霞帔”为明代贵族女性的礼服。如皇后冠服 :大衫霞帔 ,衫用黄色 ,丝纱罗随用。霞帔深青为质 ,织金云霞龙文 ,或绣 ,或铺翠 ,圈金饰以珠 ,丝纱罗随用。皇妃与亲王妃冠服 :大衫霞帔 ,衫用红色 ,丝纱罗随用。霞帔深青为质 ,织金云霞凤文 ,或绣 ,或铺翠 ,圈金 ,饰以珠 ,丝纱罗随用。郡王妃冠服 :大衫霞帔 ,衫用大红 ,丝纱罗随用。霞帔以深青为质 ,金绣云霞翟文 ,丝纱罗随用[1]。明代的服饰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礼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远效周礼 ,近仿宋制 ,最后由自己定型。特别是对皇室成员、朝廷命官和…  相似文献   

2.
高榕 《贵阳文史》2013,(5):79-79
"凤冠霞帔"是汉家女子的盛装。在昔日,那些头戴凤冠身披霞帔的出阁女子,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装扮得如斯华丽,缨络垂旒,玉带蟒袍,下面百花裥裙,大红绣鞋,一抹浓艳满身喜庆一如心中漫溢的幸福。读过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对"凤冠霞帔"一词不会陌生,在作品中,它往往是古代富家千金出嫁时的盛装。而在不少传统戏曲里,"凤冠霞帔"也被作为出嫁新娘所穿的礼服出现。其实在华夏民族传统的习俗中,"凤冠霞帔"并非只用婚嫁,而"凤冠"与"霞帔"亦是两种可以分开独立穿戴的服饰。  相似文献   

3.
霞帔和霞帔坠子作为礼仪服饰,在宋、明时期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霞帔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在颜色、质地、纹样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命妇有不同的服用要求,在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见附表)。上世纪下半叶以来,霞帔以及霞帔坠子陆续发现,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对已经出土的部分藩王墓葬的有关资料,就使用和纹样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龙、凤同为四灵之一,是中国南北两大图腾崇拜。中国古书上常常龙凤共提,《艺文类聚》卷九十八载"应龙游于华泽,凤鸟鸣于高冈",卷六十四载"天降丹鸟,既序孝经,河出应龙,乃弘周易"。《太平御览》卷五十七载"枯泽非应龙之泉,平林非鸾凤之窟"。但在汉代龙、凤形象最终演化成南北两大图腾崇拜的融合,呈现出三大改变。  相似文献   

5.
<正>龙凤黼黻图是北洋政府时期制定的国徽,乃鲁迅1912年(民国元年)任职教育部时与钱稻孙和许寿裳三人同拟,由鲁迅执笔写成《致国务院国徽拟图说明书》在8月28日交教育总长范源濂,发表于次年2月教育部月刊。此与天津造币厂制作民国十二年版龙凤壹圆银币(以下简称"银币")两事,已众所周知。首先注意到其关联并著述发表的是吴凤岗先生1,他也发现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有一枚钱稻孙所赠之"袁世凯时期国徽图样铅模"(以下  相似文献   

6.
正首都博物馆的金银器藏品中有数量众多的明代遗物,它们大部分出土于明代墓葬中,有些器物上镌刻了"龙凤"图案,但这些器物的主人,就其身份而言是不可以僭越使用龙凤图案的。事实上这些金银器物上的"龙凤"与帝后使用的龙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们是明代宫廷等级规制下的产物。明代宫廷的等级规制《大明会典》的冠服制度最能体现等级尊卑,它规范了从皇帝到平民的服饰,细化到形制、材料、颜色、纹样及穿戴规格、使用场所诸多方面,即使在以皇帝为中心的最高统治集团内,也按各自的等级地位有尊卑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7.
<正>烽燧,又称烽堠、烽火、烽表、烽铺、烽堡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警备通讯设施。其最早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在《墨子》中的《城备门》、《号令》、《杂守》等篇中已明确提到"烽火"、"烽表"、"积薪"、"举烽"诸事。司马迁《史记》中也有对周幽王骊山"烽火戏诸侯"的生动描绘。实际上烽燧制度的真正形成在于汉代,一直沿用至明清。我们现在所说的烽燧多是指烽燧中的建筑物,这种建筑的出现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即与长城密切结合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8.
正殷墟卜辞中并无"师"字,学者们普遍认为甲骨文中的"■"即是"师",故将含"■"的卜辞视作研究商代军事制度的重要资料。武乙文丁时期的卜辞中有:"丁酉,贞王作三■,右、中、左。"(《合集》33006)由于此前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出现过"中■"(《合集》05807),故杨升南推测当时肯定还存在"左■"和"右■","王作三■"则说明在武乙文丁时又增加了三个师,且每师万人。如此,商在其统治后期就已拥有六万人的常备军(杨升南:《略论商代军队》,胡厚宣主编:《甲骨探史录》,  相似文献   

9.
罗是中国传统丝织物,是我国历史悠久和高度文明的产物。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出土的压金云霞翟纹霞帔,经专家认定,是迄今为止经密度最高的八经循环四经链式绞罗。该面料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代表了明代超高的丝织技艺水平。苏州市锦达丝绸有限公司对该霞帔织物进行分析研究,从制作工艺、组织结构以及上机装造等方面进行复制。经过三年多的反复实践,该霞帔面料终于复制成功,对于探索古代纱罗组织结构范畴和完善纱罗组织系统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最早出现"皇帝"一词,是在战国时期的《尚书·吕刑》中,在这本上古时代的《书》里,曾两次出现"皇帝"一词,一次是"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另一次是"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虽然孔传注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和王先谦《孔传参正》等书中对上文中"皇帝"一词解释不一,看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也曾有"皇帝"一词出现:"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是指三皇五帝中的黄帝。  相似文献   

11.
正"程姬之疾"是古代读书人用来指妇女生理期那点事的文雅说法,它最早出现在太史公的《史记》中。千百年来,这个词早已成为一个特殊名词进入到浩瀚的国学典籍和文学领域,甚至成为君王贤德与否的试金石。随着时代的发展,"程姬之疾"这一称谓在现代汉语中已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倒是其他一些被妇女们广泛接受的生理期隐语。  相似文献   

12.
农牧业生产技术是西藏古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天锁发表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二三期合刊上的文章对其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一、远古时期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在藏族人种形成之初,便会播种、耕田。在《国王遗教》和《西藏王臣记》等书中记载,藏族人种形成之初,就已会撒种、垦田,可以认为,那时西藏已出现原始农业。藏文"蕃"字,在古代藏语中有农业的意思。其理由一是据传说,二是据记载,三是根据发掘的文化遗址及其实物遗存表明西藏远占时期已出现农牧业。二、悉补野王统世系时期的农牧业生产技术。聂赤赞普时期,已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早期判教中,将《法华经》与《涅槃经》并举,并以《法华》融摄《涅槃》者,始于南朝梁法云。在其"五时教"中,将《法华经》提至与《涅槃经》并举的最高阶位;又在其"四乘教"中,将《法华经》定为圆融一乘的实教,成功实现《法华》对《涅槃》等诸经的融摄。隋代天台智顗承续这一思想而提出经典的"五时八教"判教观,将《法华经》推至"诸经之王"的崇高地位。北朝至隋敦煌石窟中出现的《法华》题材与《涅槃》题材并举,且以《法华》融摄《涅槃》及他经的艺术现象,极有可能是受这一脉判教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礼记·礼运》称:“腆、凤、龟、龙,谓之四灵。”四灵是上古先民的崇拜对象,崇拜的内涵自然很丰富,诸如图腾崇拜、灵物崇拜之类,均概括其中。四灵除龟外,均为虚拟动物,有其原型、发展、衍化和形成的过程。现在,我们只说龙、凤。龙、民往往对举成文,如男女、阴阳、乾坤、收牡一样,各有其性别象征意义。例如,今天的民俗心理,龙、凤分别象征男女,若以龙、风为人取名,则女性多名曰凤;男性多名回龙。京剧的节目有《龙凤呈祥》、《游龙戏凤》等,众所周知,以龙象征帝王(先主刘备、正德皇帝朱厚照)、风象征后妃或准后妃,反正是…  相似文献   

15.
正一历史的发展,是有其起承转合过程的。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历史的进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目。一批先知先觉者,已敏锐地发现,时代的契机,已在风雨晦明的前方出现了。他们挺身而出,秉持着一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勇气,甘冒最大的政治风险,为天下人寻找冲开困局的突破口。1979年1月6日,广东省、交通部联合  相似文献   

16.
自宋人金石学论著已可见李翕黾池五瑞画象与"修崤嵚之道"题刻,刻于《西狭颂》摩崖之前。此石刻在《隶释》中列于《武都太守李翕西狭颂》与《李翕析里郙阁颂》之间。另有《隶续》卷一一《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作为共同出现"李翕"姓名的四种石刻,形成重要交通史料中特殊的组合,值得研究者重视。李翕"昔在黾池,修崤嵚之道"的交通建设功绩在武都的宣传,与武都地方特殊的交通形势有关。李翕任军政长官期间,或许是武都地方交通发展较好的历史阶段。实际主持交通建设工程的仇审的事迹,因石刻资料而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7.
1977年8月,义乌县百货公司进行基建时,在距地表1米左右深处挖出铜权一个,伴出银锭二锭,现由我会收藏。铜权高7.2厘米,重373.5克。正、背面均铸有阳文楷书"龙凤七年"铭文(见图)。据《明史》载: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中原红巾军领袖刘福通等在毫州拥韩林儿为帝,国号宋,年号龙凤。龙凤七年即公元1361年。此铜权应即为韩宋政权所铸。  相似文献   

18.
<正>从现存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中国画中以"羊"为题材的作品,至少在隋唐时期,便已开始出现。唐朝有阎立本(601-673年)的《职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周防的《蛮夷执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福的《五羊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宋朝有苏汉臣(1094-1172年)的《开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陈居中的《四羊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迪的《春郊牧羊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朝有赵孟頫(1254-1322年)的《二羊图卷》  相似文献   

19.
一把折扇,几多辛酸!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尽在名剧《桃花扇》中. 有"名世一宝""冠绝千古"盛名的《桃花扇》,剧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黔人圈"现象.有人将之归纳为"《桃花扇》里黔人多". 一部著名戏剧《桃花扇》中,竟然密集出现了5个贵州人:杨文骢、马士英、越其杰、田仰、何腾蛟.剧中有正面人物,有中间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在...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告身     
最近几年,在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好几件唐代的"告身"。新疆出土的"汜德达告身",《文物》1975年8期已有专文作了论述;"张无价告身",也已在《文物》1975年第7期中作了初步介绍。今年第十期《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