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容  曹汉刚 《收藏家》2008,(6):51-54
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并以郑州为都城,称为亳都。至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城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地区),至帝辛(纣)止,因此后人把商也称“殷商”。以盘庚迁殷为标志,商王朝可分为前后两期。  相似文献   

2.
白鸿森 《史学月刊》2002,(11):116-118
商王祖乙为盘庚迁殷前之七代王,迁都于邢,即今邢台。商都迁殷后,这里成为商朝封国邢国的所在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殷商末年,邢地为纣之三公之一,其地位显赫,为殷都的肘腋之地。周人灭商,周公庶子受封于邢,邢国是北方的一个诸侯大国,邢地北可抵御戎人(即商代羌人的后裔),南可作镇抚殷遗民的军事重镇。同时又是中原化与夷蛮化交汇的重要走廊地区。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学术研究成果,目前可以确定:商代的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周代商始年为公元前1046年,商周更迭的牧野之战发生在距今3000余年前。战争背景商汤建立商朝后,由于在殷(今安阳)建都达273年,故后世称作"殷"或"殷商"。在殷商时期,据《卜辞》记载,商朝有"王作三师,左、中、右"之说。  相似文献   

4.
《神州》2004,(2)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商灭亡后,殷都成为废墟,史称殷墟。殷墟位于今安阳市西北部小屯一带,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她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甲骨文印证并经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可以确定年代的最早的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讲,安阳是我国第一个古都。  相似文献   

5.
盘庚迁都地望辨——盘庚迁都于偃师商城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商灭夏以后,其国都曾五次迁徙。在这五次迁徒中,盘庚迁都是最后一次,也是人们最熟知的一次。对于盘庚迁都的地望,古籍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或以为在黄河以南,或以为在黄河以北。安阳殷墟发现以后、通过对出土甲骨文和其它遗存的研究,证实了《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的记载,从此,盘庚迁都的地望在黄河以南的说法就很少有人再提了。近年来,在河南偃师县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早期城邑,由于其地望正好符合一些文献记载的汤都西毫的地望,有的研究者认为这座城就是汤都西毫,从而也就使盘庚迁都于黄河以南的说法又复活了。有的同志认为:“安阳小屯很  相似文献   

6.
商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我国奴隶社会形成于夏代前期,发展于夏代后期和商代前期,强盛于商代后期和西周,瓦解于春秋。从公元前十六世纪初商汤灭夏桀,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纣,相传十六代、三十一王,历时六百年左右。商王朝的地域很大,东濒大海,西达陕西西部,南逾湖北、江西,东北至辽宁西部地区。在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创造了驰名世界的商代文化。《史记·殷本纪·集解》说:“自汤至盘庚凡五迁都”,《尚书·盘庚》篇也说:“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商代前期,从商汤到阳甲(十代、十九王),在四百年左右的时间内有五次迁徒。从地域上来看,在河南中部、东部、山东西部,沿黄河两岸一带地方迁移。商代的后期(公元前十四世纪末至十一世纪),自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上,商代历史和今河北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盘庚迁殷以后,商的王都在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墟。《史记·殷本记》载:“纣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置其中”。正义:“《括地志》云:‘沙丘台在今邢州平乡东北20里’。《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沙丘,皆为离官别馆。’”沙丘在河北平乡东北。至于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所谓王畿,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12月27日上午,"玉鸣锵锵——商代王后妇好玉器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幕,共展出妇好墓出土玉器716件(组)。2016年是妇好墓发掘40周年之际,广东省博物馆携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了此次展览,这是距今3 200年前后商代晚期王后所拥有的玉器首次集中展示,反映了晚商最为昌盛的商王朝王室用玉的全貌,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土商王朝玉器的首次盛大展出。妇好是商代第22位王——武丁的配偶。武丁在  相似文献   

9.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在叙述商代奴隶社会时,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选用了四幅插图。“带手梏的陶俑”和“武官村大墓”插图,说明商代的社会性质是奴隶社会;“甲骨文”和“司母戊鼎”插图,说明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商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公元前十四世纪末至十二世纪,盘庚迁殷,即今河南省安阳小屯一带的地方,在这里建都二百七十三年。武王伐纣后,繁华一时的殷都变成一片废墟,史书称“殷墟”。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左传》,有“封于殷墟”(定公四年)的记载,《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洹水南,殷虚上”的地名。史学家把盘庚迁殷后叫着商代后期,称“殷商”、“商殷”。  相似文献   

10.
殷商时期高分辨率的生态环境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不仅对于塑造文化的区域特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文化的进程。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生态环境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出土的大于4mm的12979块木炭样品进行鉴定,这些木炭分别属于18种木本植物,其中落叶的栎属出土概率最高,表明落叶的栎属是当地的优势种,对群落环境起主要作用。通过对鉴定出的木炭树种进行共存因子法分析,结果表明,商代晚期年均温(MAT)为7.4℃~15.9℃,年降水量(AP)为620~1200毫米,湿润指数(IM)为-14.2~52.6。对树种的生态特性和共存因子法分析表明,商代晚期气候与现今并没有明显的不同。通过对遗址出土的大块木炭进行树轮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商代晚期的降水量,结果表明商代晚期气候是波动的,既有干旱时期,又有湿润时期。商代晚期后段气候不是干旱,反而降雨量更大。重建结果与考古学研究结果大体相同,指示水患有可能是商都毁弃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研究为重建殷商时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为探求"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原因以及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商王朝就此灭亡的原因,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环境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1.
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文献记载,商代自成汤居亳到盘庚迁殷,曾有过五次迁都,其中仲丁迁都于"嚣"或"隞"。古本《竹书纪年》载;"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记》载:"仲丁迁于隞"。"隞"和"嚣"为同音字,所指的应该是一个地方。隞都,据《括地志》载:"荥阳古城在荥泽西南十七里,殷(即商——作者)时隞都也"。古荥泽即今郑州市西北约十五公里  相似文献   

12.
唐英杰  邹芙都 《历史研究》2022,(1):30-52+219-220
“卜辞地名系联法”与“文献对照法”是研究田猎地理的重要方法,定点地的选择对于构建田猎地分布体系至关重要。先秦时期黄河流路相对稳定,可作为研究商代地名的参考坐标。据卜辞内证可知,柚、■靠近商王都“大邑商”,柚、粪、黎、鲧、襄、协、就、向在黄河左近。以它们为定点,卜辞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敦、疐、梌、宫、盂、丧等地可系联在一起,构拟出一个以黄河为中心的田猎地分布网络。该网络基本位于晚商王畿地区,即今河南省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及周边区域,可称之为“畿内田猎区”。  相似文献   

13.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杂"的特征;西周早期多族徽墓葬的分布地域远大于商代晚期的多族徽墓葬,这一现象应是与周初分封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盘庚迁都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民 《史学月刊》2001,(2):16-21
盘庚迁殷,以往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自奄迁于今之安阳洹南之殷墟,即今之小屯村一带.然而在今之洹南的考古发掘中,很难找到盘庚、小辛、小乙三王时期的文化遗存和遗物.随着考古发掘的扩大和发展,我们认为,盘庚始迁为漳南洹北的殷墟,历经小辛、小乙时期,至武丁时,都城稍稍南移,遂移至今洹南殷墟.盘庚始迁之漳南洹北,文献上称之为漳南之商丘,又可称亳、称殷.它与洹南之殷墟合则称之为殷(后世称之为殷墟),析则分别称亳与殷.由于盘庚、小辛、小乙居洹北仅二十多年,析称的史实遂被“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记载所湮没,致使人们忽略了盘庚始迁的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15.
殷墟     
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二公里的小屯村,以及北面洹河两岸,有一处著名的古代文化遗址。这就是闻名中外的商代后期都城——殷墟(图见封底)。小屯村及洹河两岸一带,商后期叫"北蒙",也称为"殷"。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于此,一直到纣亡国,共经历二百七十三年。周灭殷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成了一片废墟,因此人们把它叫作殷墟。汉、唐以来的文献中,也有关于"殷墟"的记载。直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有的学者在安阳小屯一带出  相似文献   

16.
“景亳”是商汤灭夏建国之前会盟诸侯之地 ,是商汤霸业的根基所在 ,是商汤的“始居都亳”,也是后世商王纪念先祖、乞求福佑的圣都。“景亳”地望 ,向有异说。以商族迁徙方向和入主中原的进军路线为线索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证 ,“景亳”很可能就在今河南省浚县大亻丕山附近。商代后期的商王盘庚、武丁都可能来此圣都瞻仰圣迹、追先怀古。“景亳”今之不存 ,可能圮于黄河洪水 ,也可能缘于周人焚毁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7,(3)
<正>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1976年社科院考古所在此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妇好墓,这是目前已发掘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妇好是殷王武丁的配偶,死于武丁在世时期,庙号称"辛",她的事迹在殷墟甲骨卜辞多有记载,墓葬中出土了1928件随葬器物,其中玉器达755件,这是迄今商代单墓中出土玉器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制作最精美的。《逸周书·世俘解》称"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吉,焚玉四千……凡武  相似文献   

18.
殷商都北蒙(也称殷、殷中、殷墟),据近代考古发掘知道,自盘庚迁殷至殷亡,未再迁都。殷都位于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及其周围地区,今日通称为殷墟,意为殷都的废墟,或殷代旧都。古籍所称殷墟,则多指殷人所居之地,范围较大。殷亡之前,殷都自不存在成为废墟的问题。殷亡之后,什么时候成为废墟呢?史无明载,方志也未提到。一般认为周武王灭殷后渐渐成为废墟,但却难确切指其年代。由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山西羊舌一座春秋早期晋侯墓出土的一件组合式玉器入手,集中讨论早期中国存在的装饰神灵形象的组合式玉器,将其分为三大类共计六种,认为这三类组合式玉器应起源于良渚文化,后经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过渡,在龙山—二里头时期的山东和中原地区繁荣开来,后为商代所继承和发展,基本覆盖了早期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些组合式玉器的寓意,基本是以象形和转喻的思维模式与艺术手法,沿着实物——组合玉器——单件玉器的逻辑,围绕鸟(鹰)崇拜制作出各种大小不同的神物作品,拥有这些神物作品就意味着拥有了通神法力,亦即拥有了统治社会的合法权力。这实际上反映了早期中国社会不断走向复杂化的进程,王室贵族阶层就此产生,也反映了早期中国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不断熔炼的进程,政治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才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中所指的殷商文化实际上也包括了部分西周文化。在传统的中国史学研究中,殷与西周往往是相提并论。自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今安阳市)境内发现大批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字之后,殷商史学研究在整个世界的历史学界受到普遍的关心和重视,各国学者纷沓而至,考察、研究并且以各种方式搜求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商历史资料,一时间形成了一股热潮,许多贵重资料流散世界各地。接着便是对殷代和西周初期历史的探讨,此风至今不衰。在诸多国外治殷商史、殷商文化的学者中,日本学者为数众多,而且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在日本产生了像岛邦男、赤冢忠、白川静、贝冢茂树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