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省新乡、安阳两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黄河以北,习称豫北。这里地上地下文物都很丰富,留存的古代石雕艺术品很多。现将十四座雕刻精致的石塔及两座石幢介绍于后。一、福胜寺双石塔福胜寺双石塔位于浚县城西北25公里翟村西南隅福胜寺内。东塔:方形单层密檐式(图版伍:1)。通高3.45米。束腰基台的底部为青石板铺砌的  相似文献   

2.
王伟  陈平  贺林 《文博》2005,(4):29
净光寺塔位于眉县县政府大院内.   该寺建造的具体年代现已无史料可以考证.清雍正年间所修的<眉县志>记载:“净光寺在城南“…….现塔的北面保存的一座经幢上刻有“眉县净光寺修造佛塔……““元和拾壹年““咸通九年“等字样.有关专家根据塔的造型、构造特点,确认此塔应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至咸通九年(868年).……  相似文献   

3.
净光寺塔位于眉县县政府大院内。该寺建造的具体年代现已无史料可以考证。清雍正年间所修的《眉县志》记载:“净光寺在城南”……。现塔的北面保存的一座经幢上刻有“眉县净光寺修造佛塔……”“元和拾壹年”“咸通九年”等字样。有关专家根据塔的造型、构造特点,确认此塔应建于唐元和十一年(816)至咸通九年(868年)。  相似文献   

4.
什邡龙居寺     
什邡龙居寺位于什邡县湔底乡,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元至顺年间修葺,明成化年间增修前殿,经清康熙至光绪三年续修,全寺告成。龙居寺座南向北,建筑依山就势,为复四合院不完全对称形布局。整个建筑精巧别致,结构谨严。龙居寺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占地面积23450平方米。有廊房252间。其石木结构的建筑和丰富精湛的石木雕艺术是该寺的一大特色。《蜀中名胜记》载,“后蜀王孟昶,尝于夏日,偕花蕊夫人至寺避暑。寺僧水观禅师,先一月预知之,因赐号为预知焉”。被孟昶赐名“预知禅师”,而龙居寺便有“蜀王消夏行宫”之称。南宋地理总志《方舆胜  相似文献   

5.
太原永祚寺,原名永明寺,因寺内有双塔,俗称双塔寺。该寺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位于距古太原城4公里许的东南隅,坐南向北。寺内双塔巍峨俊秀,苍劲挺拔,前人誉为“晋阳奇观”。 据万历《山西通志》记载:“晋阳城重山遮障,开此平衍真一大形胜也。独龙稍不足,文明不开;虎稍强,故其民挚悍,而世家亦少。近有筑浮屠者,亦大有见。”本志《傅应期先生传》中记载:“郡地形左痹不胜右,缙绅学士建永明寺、宣文塔于东山,以辅不足,推公(傅霖)首事。”万历《太原府志》也载:“起自堪舆家言,谓塔在巽峰则文运胜。”由此可知,万历年间以傅霖为首的缙绅学士为“兴文运”,补辅郡地形之不足,而创建永明寺和宣文塔。其确切的创建时日据旧塔铁质塔刹铭文记载为“万历岁次己亥仲夏”(万历二十七年)。 据乾隆《太原府志》、道光《阳曲县志》记载,万历三十六年五台山高僧、护国禅师福登法师以永祚寺旧塔微侧,更建新塔于旧塔与寺院之间。到清代又在两塔之间建过殿,在旧塔之前建后殿。据梁思成教授三十年  相似文献   

6.
正在福建连江县的福斗山上,曾建有一座用于祭海的古坛。因连江县历史上隶属福州府,所以万历年间所修的《福州府志》中有关于这座古坛的记载:"福斗山,其巅古坛,祭海处也。"~①明崇祯年间所修的《闽书》也提到了连江县福斗山上的这座祭海古坛:"福斗山,山巅有古坛,祭海处也。"~②不过,万历《福州府志》和《闽书》对于这  相似文献   

7.
<正>板桥寺原名凤翔寺,位于合川区城区西北13公里的铜溪镇板桥村(原属九岭乡)的凤山上,现存主体建筑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建造,后经历代培修,具备了一定规模。该寺座北向南,东偏南15°,占地面积4000佘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纵轴线上分别有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三座,  相似文献   

8.
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位于三门峡市西约五公里处黄河岸边的陕州老城内宝轮寺旧址上,该寺早毁,仅存砖塔一座(见插图)。该塔是我国现存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游人站在塔的四周鼓掌或两石相击,可以听到类似蛤蟆鸣叫的回声,尤以距塔十几米的西、南两面的回音最为清晰而逼真。  相似文献   

9.
赞皇治平寺肇始于隋开皇三年(583),兴盛于唐宋,毁于20世纪30年代。现该寺尚存唐代大石塔一座、小石塔两座、经幢一座及碑刻、散落石构件等。2012年9月,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治平寺进行了现场勘察。本文对大、小石塔及经幢的建筑形式、特点做了翔实记述,并结合相关碑刻资料,对治平寺的历史沿革、布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距永济市城30华里的中条山上有座首山,山两侧有大小柳沟夹持,山势突兀险峻,主峰下有10亩一片簸箕形平地,这就是栖岩寺的遗址。 簸箕背上有座6角5层4丈多高的舍利塔巍然挺立。站在塔下西望秦川,如在几席;北眺龙门,茫茫远迹;鸟瞰峨嵋,尽收眼帘。传说此地是块风水宝地。昔有伯夷、叔齐逃隐采薇;娥皇女英下嫁舜帝;老子李耳过关均在此地。后周建德年间(公元572—575)在此建灵居寺,隋时改为栖岩寺,唐时该寺名冠群刹  相似文献   

11.
唐玄奘西行取经为筹集行资和寻找西行引路人,在瓜州某寺停留了一个月,该寺供奉有弥勒像,玄奘法师在该寺遇到胡人石磐陀,并为其授五戒,在其帮助下渡葫芦河过玉门关。该寺经考就是瓜州阿育王寺,唐称大云寺,即今瓜州锁阳故城东塔儿寺。  相似文献   

12.
荐福寺塔又称小雁塔,是唐长安著名的佛塔之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门外友谊路的大荐福寺内。唐时大荐福寺分南北两部分,塔在南院,与寺隔街相望。寺原占开化坊南半部,塔在开化坊南邻之安仁坊的西北隅。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始称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改名荐福寺。塔建于景龙元年(707年)。据塔底层北拱门的石门楣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王鹤题刻,明成化末(1487年)长安地震,"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彻若窗牖";"正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北京市房山区灵鹫禅寺修缮工地出土一通元代残碑。残碑所记内容为理清房山地区佛教建筑发展、了解元代大都行政区划及灵岩禅寺寺名更迭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由碑阳所刻圣旨白话文书内容可知,该圣旨颁布于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且早在至大年间,该寺已由"谷积山院"更名为"灵岩禅寺"。碑阴记载了颇具规模的寺产地界,以及寺庙建筑名称,为研究元代寺院布局及建筑特征提供了可贵的文字资料;所载"会福院",可能为元代管理皇家寺院大护国仁王寺财用的会福院下辖的管理大都附近财产的机构。  相似文献   

14.
盛京四寺藏语碑文校译李勤璞(辽宁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前言盛京四寺指清顺治二年(1645)建成的盛京四郊的四座敕建刺嘛寺庙,东南西北方向依次为永光寺、广慈寺、延寿寺、法轮寺。每寺正殿某方位上建立一座尊胜塔(藏文Rnam-rgyalMchod-rten...  相似文献   

15.
唐代龙门有十寺。白居易在《修香山寺记》(作于公元832年)中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十寺之一即是天竺寺。龙门在唐代曾先后建过两个天竺寺。第一个天竺寺是景云辛亥岁(公元711年)天竺僧人宝思惟所立,见于苏(?)撰《唐龙门天竺寺碑》(载《文苑英华》卷856北)。该寺的位置,据考证在龙门东山北侧。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伊水泛涨,  相似文献   

16.
简阳县城南1公里有一座雄伟高大,造型精美的楼阁式砖塔。该塔建于南宋宁宗时,当时这里有一座寺庙叫圣德寺,州教授张方与该寺主持惠祖法师商议建塔,经多方集资,于庆元三年(1197年)夏动工,历时六年而竣(嘉泰二年秋,1202年)。 此塔建于平地,塔基坚固。塔高60米,塔基周长53米,塔顶周长20米。共13层,内空,有旋梯可达七层。每层均绘有佛像及装饰图案,壁间  相似文献   

17.
藏事宝典     
正藏事宝典桑顶寺桑顶寺又称"桑丁寺"或"桑定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羊卓雍湖西南一座险要陡峭的山顶上,该寺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香巴噶举支派,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寺庙。据《宗教源流晶镜史》记载,该寺由香巴噶举创始人琼波朗觉的四传弟子克尊·旬奴珠所建。另一说为15世纪初由博东巴·乔列南杰(1375-1451)所建。该寺为僧尼合住寺院,由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多吉帕姆主持。多吉帕姆,意译为"金刚亥母"。女活佛转世传承,至今已  相似文献   

18.
邢台开元寺     
邢台开元寺位于邢台旧城内东北隅,俗名东大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 原寺占地四十五亩,寺院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琉璃滚龙团花大影壁、石狮、瓦桥、山门、钟楼、碑楼、弥勒佛殿、毗卢殿、释迦牟尼殿、大雄宝殿(又称三世佛殿)及耳室、配殿、藏经阁。西北方向有圆照塔,寺院西侧南部有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座,北部有后梁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座。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清真南寺,座落于沈阳市沈河区小西路三段回民里18号,是市内最早兴建的一座建筑格局为中国古典殿宇式。砖木结构的寺殿建筑。该寺今占地面积9323平方米,建筑面积1662平方米,是沈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建筑物之一。据《清真寺史料》己载,沈阳清真南寺于明代崇帧九年(1636年)就曾有“院落较小,房屋不多的简陋寺院”的史文,《省伊斯兰教志》考证为“始建于清初天聪年间(1627—1636年间)”。《沈阳南清真寺乾隆三十六年碑文》载:“皇清定鼎之初,有铁帅吾公,念天道不遗品类,至教不隔方隅,开回人馈之蒙继不绝之绪,倡义举行,捐资…  相似文献   

20.
程义 《文物天地》2021,(1):118-125
在姑苏城内西南面著名的"盘门三景"风景名胜区内,有一座七级八面、造型秀美的古塔--瑞光塔。相传此塔是三国赤乌十年(247)吴王孙权为报答母恩而建造的,因此也叫报恩寺塔。据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一记载:"瑞光禅院在吴县西南旧普济院。宣政(宣和、政和)间朱勔建浮图十三级,靖康焚毁。淳熙十三年,寺僧重葺,稍复旧观。"后寺塔改为七级,名瑞光寺塔。该寺屡遭焚毁,又屡经修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