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青花龙纹双螭耳四方壶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是一种皇家和官家所用器形,平民几乎很难见到。此件青花龙纹双螭耳扁壶器形端庄,流传至今品相完好,青花龙纹栩栩如生有一种杀气,周围的缠枝花卉画工完美,青花发色属于混合料发色纯正,扁壶整个器身的白釉晶莹剔透,壶的双肩两遍各有两个堆塑螭龙,螭龙龙嘴相对着扁壶的壶口。  相似文献   

2.
2006年发掘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乐器祭坑出土编镩3件、编钟8件。其中最大的1件青铜镩高度为65厘米,透雕扁形龙纹纽,体腔及舞部主题纹饰为龙纹,附铸四条龙纹脊。镩鼓部有竖向排列的铭文26字,铭首为“秦子”二字,故曰:“秦子”镩。这种形制的编镩承袭了西周晚期的“克铸”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智化寺龙纹大鼓的修复步骤进行了介绍。对缺失鼓面的复原、鼓身"沥粉描金"工艺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历史和陶瓷发展史,皇权、瓷器、龙纹三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三者也不是一成不变,每个时代甚至每个朝代,陶瓷上的龙纹都会有所不同,有些龙纹的细部处理与当朝皇帝的性格、政治局势、社会关系等都有某种密切关联。明代享国276年,历经17朝16位皇帝。自嘉靖皇帝按照宗法制中的"兄终弟及"侧入皇帝之位始,明代社会发生重大转折。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99年,处于明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的多元性、皇帝个人的偏好和景德镇制瓷业"官搭民烧"现象的普遍,造成代表皇权的瓷器上的龙纹独具特色,与其他各代、各朝形成鲜明对比。本文拟通过提取各时代典型标准器上带有龙纹的御窑瓷器,形成"龙纹标准器群",来表现龙纹在各个时代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梁彦民 《考古与文物》2006,(6):78-82,87
殷周青铜器上装饰的双身龙纹,是一种时代感很强的纹样。其主要特征是在一个龙头的两侧,各有一条弯曲的身躯,形成一首双身的怪兽形象。关于这种纹饰的名称,有“双尾龙纹”、“双体龙纹”、“单首双身龙纹”、“双身龙纹”等不同说法。这种纹饰在青铜器上分布范围较小,主要存在于方鼎、簋、尊、卣、方彝等少数器种的口沿与圈足部位;流行时间也比较短,主要在殷末至西周的早期。尽管被作为一种特殊型式的龙纹,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有所涉及,但尚未见有专题研究。为此,我们对殷周青铜器上的双身龙纹进行了初步的归纳整理,对双身龙纹的年代、在青铜器上出现的寓意以及与环带纹的关系等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好。  相似文献   

6.
古代玉器的装饰纹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纹(龙形器)最早出现在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古玉中的龙纹图案起源于远古的图腾,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玉器制作中,龙更是主要的创作题材。商代玉龙,是随甲骨文的形成进行雕琢,因此与甲骨文的龙字近似,商代龙纹(龙形器)的特点是龙身短,尾巴有刃,头部角形似邹角,商代时期玉龙以片状为多,张口为多,到商晚期出现圆雕,早期龙身多为光素,中期出现双勾阴刻线,纹布有重环纹、菱形纹、云雷纹、龙背出脊较密。周代玉龙,角是钱形角,龙身比商代长,尾部刃消失,龙身的图案纹饰比商龙繁密,出现对称图案,线条走势见隙即补…  相似文献   

7.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及其他国内外博物馆的明崇祯"甲戌春孟赵府造用"款龙纹盘,为崇祯时期王府用瓷之标准纪年器,其盘心龙纹样貌异于其他时代,为崇祯一朝瓷器所仅见.作者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此类盘应为晚明赵王朱慈(懒)向景德镇民窑定烧,部分盘心龙纹之画样或源自《程氏墨苑》与《方氏墨谱》二书.  相似文献   

8.
<正>龙是中国最神秘的一种动物,没人见过其具体是什么样,它是集日月之精华,汇天地之灵气,具百兽之形,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风播雨的神异动物,被视为一种吉祥瑞兽,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龙纹作为陶瓷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最早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中。山西襄汾陶寺墓地出土的陶盘上的龙纹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商代前期与中期的灰陶器及白陶器上流行夔纹,夔为一脚的龙。西周印纹硬陶上尚  相似文献   

9.
云南晋宁石寨山M71出土的叠鼓形贮贝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我们对晋宁石寨山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在M71的西北角出土1件叠鼓形贮贝器,该器位于虎纽筒形动物格斗场面贮贝器的南面,执伞铜俑的北面。这3件重器均置于墓葬的西端底部。该器出土时残损,经中国历史博物馆修复,已基本复原。现将其作一介绍,作为对简报的补充。叠鼓形贮贝器由上下两面鼓形器重叠,两鼓均正置,连接处焊接而成。上鼓无盖面,器盖单独制作,以活扣与鼓身相连,下鼓焊铸一底。该器上鼓的足部焊铸4只卧鹿(梅花鹿),下鼓的足部焊铸4只卧牛(水牛),鼓之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0月21日,宣城孙埠镇正兴村的村民在挖沙时,发现了4件青铜器。除了1件夔纹青铜铙[1]外,另有铜鼎2件、鬲1件。其中铜容器的范铸痕迹清晰,器底遗留浓厚的烟炱,应属实用器。现将青铜器介绍如下:夔纹铙体扁圆而短阔,铣口内凹,圆筒状甬。鼓部中央有一个五边形突起,鼓两侧饰重环纹。钲部饰夔龙纹,作两两顾首状。夔龙张口,卷尾,长角,眼睛凸起,形成4个乳丁。该乐器风格独特,为春秋时期铜器(封二∶1)。重环纹鼎方唇,平折沿,半球腹,圜底,3个兽蹄足,立耳,耳外侧饰两道凹弦纹。口沿下饰两周弦纹,弦纹内饰重环纹。通高21·3、口径22·4厘米(图一∶1…  相似文献   

11.
陕西临潼县博物馆近年征集到若干青铜器,择要介绍如下。饕餮纹铜鼎一件。通耳高21.5、口径17、腹深7.5厘米。平沿,口呈椭圆形。方拱形立耳内敛,三柱足内收。器身作鬲形,矮平裆明显。底上有烟熏痕迹。腹饰三组以云雷纹填底的饕餮纹。兽面两侧附饰夔龙纹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近期在十堰某私人藏家手中见到一件曾伯宫父鬲,据藏家介绍该器可能为湖北随枣或京山地区出土,于2006年入藏。笔者见该器器形、纹饰、铭文书体均与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曾伯宫父鬲一致。特撰文加以介绍供学界研究。曾伯宫父鬲器型完整,略有锈蚀,呈灰绿色。器身较矮,口沿宽而外折,方唇,束颈,腹部曲隆,联裆向下伸出蹄形足(图版一,1、2;图一),足与腹相对应处各设有一条新月形扉棱。腹部饰三组对称的曲体长鼻龙纹。龙凸目,龙首侧设桃形耳。三条范缝  相似文献   

13.
秦公壶应为东周初期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秦公壶应为东周初期器白光琦《中国文物报》94年10月23日刊登了李学勤、艾兰《最新出现的秦公壶》一文,对于颂壶和晋侯欧壶的断代很有启发。因为这三器都是成对的椭方壶,兽首环耳,尤其腹饰蟠龙纹,正面三龙交蟠,颈饰波带纹,三器完全相同,盖沿所饰窃曲纹也大体...  相似文献   

14.
孙维昌 《收藏家》2004,(4):21-27
我国工艺美术百花苑中的玉雕、牙雕,给人以富丽、浓艳的感染,而竹刻则散发出淡雅、清秀的诱人芬芳。据目前考古发现,我国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的竹刻实物,是湖南省长沙市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一件浮雕龙纹髹漆竹勺,全长65米,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它是以竹为胎,器表髹墨、红两色漆,勺柄近顶端一段为红色,浮雕一条乌黑的龙纹,形象生动古朴。在我国江南广大地区发展起来的竹刻,则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相似文献   

15.
韩茗 《考古学报》2020,(1):67-88
正目次一类型学研究二镜的年代及其演变三制镜者及产地推定四位至三公镜的传播五结语双头龙纹镜出现于东汉中期,是汉晋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性镜类。其镜背特征为:半球钮,圆形钮座;"S"形龙纹夹钮左右对置,呈中心对称;铭文居中,夹钮上下直行排列;内外区之间以一周凹带或栉齿纹区隔,平素缘;纹饰以线刻表现,呈平雕效果。国内学界根据纹饰特  相似文献   

16.
青瓷酒具——著杯,收藏于辽宁省旅顺博物馆。器形呈罐状,敛口,口沿外侧突起一周弦纹,小丰肩,上腹圆鼓,下腹渐内收,平底微凹。口径10.8、底径12.3、通高18.5厘米(图一)。此器系用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胎呈灰白色。釉透明度较强,略带灰青色,局部有剥落。器物造型端庄自然,具有浑厚质朴、秀丽清新的魏晋风范。此器最突出的是在其口沿处装饰有4组酱  相似文献   

17.
1976年在阿城市金上京故城征集到一件铜器 ,后被认定为金代腰牌。本文通过对金代文献记载的符牌考证 ,并从“铜牌”的形制、纹饰及刻款押记等特征来看 ,此器应是金代中期的一面小型龙纹铜镜。  相似文献   

18.
大缸乃古代陶瓷器之巨擎。明代有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瓷缸,其器身绘制龙纹,故被称作“龙缸”。明代,龙缸属于宫廷内必不可少的日用器,其装饰相当富丽堂皇,颜料普遍采用以钴为着色剂的青花,还有各种单色釉或彩料,图案则以各种形式的腾龙为主。  相似文献   

19.
龙纹镜在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辽代也出现了别具民族特色与文化融合的龙纹镜。本文从龙纹及龙纹镜的起源说起,着重对辽代早期、中期的单体龙纹镜和双龙纹镜进行简单介绍和梳理,通过对辽代铜镜的制作、使用以及龙纹镜多元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达到认知辽代优秀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明代宣德时期国力强盛,御窑瓷器的烧造亦进入黄金期。在现存宣德御窑瓷器中,有一类书“宣德年制”款的青花兽面云龙纹器,器身所饰龙纹及兽面纹十分独特,不见于同时期其他瓷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指出,该类器应是宣德皇帝在重要宴仪中御用并赏赐藩属国国王使用的酒器,其纹饰展现了明朝国威。同时,该类器物也为探索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对外赏赐用瓷情况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