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中步枪为1938年生产的汉阳造,标尺和上护木的造型已与最初的汉阳造不同,是仿自毛瑟1907款。“汉阳造”引进之初,曾被西方媒体称为“帝国龙爪”,龙是中国的象征,把“汉阳造”比喻为龙爪,正贴合清廷希望它保卫大清江山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正"走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过渡。"这是一句古时民间谚语,其大意是指旧时武昌、汉阳长江岸边渡口甚多,武昌、汉阳来往过渡非常方便,且收费低廉。尤其是在武昌古城的"汉阳门渡"和汉阳东南的"汉阳渡",成为行人在武昌城和汉阳城"好过渡"的主要渡口。武昌最早有一定规模的客运码头(渡口),是隋唐时期设在汉阳门的码头,对岸则是汉阳城之东的东门码头。由汉阳门码头至东门码头(即汉阳渡)是一条客运航线,  相似文献   

3.
陈春和烈士,湖北黄陂人.童年随父到汉阳县城谋生,定居高拱桥,20岁前入汉阳铁厂作工.1922年湖北工团联合会副主任委员许伯昊筹建汉阳铁厂工团组织,春和参加了筹建活动,任小组长.旋经许伯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汉阳地方早期职工运动的领导人之一.  相似文献   

4.
说龙     
今天我们说龙,谈谈龙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谈谈龙和中国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林容宇 《丝绸之路》2012,(20):42-47
中土龙崇拜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丝绸之路龙文化发生了关系,尤其是与印度佛教关系密切。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土与西域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西域龙文化很早就影响了中土,西域的龙杂耍、龙方术、甚至龙王龙女故事都对中土龙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进而使中土龙崇拜发生演变。本文整理了中土早期和丝绸之路上国家、民族有关龙的文献记载,梳理了古代有关龙的想象与观念,区分出哪些是中土古已有之,哪些属于外来影响。  相似文献   

6.
龙,这个在我国十二生肖中唯一不实际存在的动物,古往今来,却以出神人化、千姿百态的形象,在中国传统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直到今天仍然是凝聚华夏子孙、激励我们民族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付周 《福建史志》2000,(5):44-47,54
中国是一个龙的国度。早在八千多年前,龙就已经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之中。此后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发展,各种与龙有关的思想观念广泛地渗透于中国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并在历代物质文化的许多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构成了以对龙普遍崇拜为基础的、内涵极其丰富且源远流长的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龙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在中国,对龙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龙的起源的研究。龙的起源是认识龙的性质和内涵的基。  相似文献   

8.
朱乃诚 《中原文物》2006,10(4):15-21
二里头文化的“龙”遗存,尤其是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和绿松石铜牌饰,是当时社会贵族中个别人使用的一种表明其有专门技能、特殊身份的特殊物品,可能与驯养过“龙”有关,其拥有者与当时的王室或“王”有一定的关系。二里头文化“龙”遗存的直接源头可能是在陶寺文化中,但“龙”遗存的社会地位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下降了,这可能反映了“龙”意识观念的逐渐淡薄。  相似文献   

9.
汉阳,是武汉三镇中一座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也是一座典型的“桥城”。 当今汉阳,不仅有连接武昌、汉口的八座现代跨江公(铁)路桥梁,也有武汉最早的立交桥(琴台立交桥)、迄今为止全市最大的人行天桥(钟家村人行天桥)、三镇最长的跨湖大桥(墨水湖大桥)、两座铁路跨线桥及诸多湖(港)交通桥和景观桥。其实。依江伴水的古汉阳也曾有过一些桥,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或已不存,或演变成当今的街巷。或仅见于地名文献中,或被今人改建成坚固的现代桥梁。  相似文献   

10.
在春秋战国时代。汉阳故城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成为先秦长江文明所遗存的文化地理带。《禹贡》所谓“云土梦作义”,即为古云梦泽的农业耕稼区域,这显然涵盖了汉阳域境的湖泊沼泽地貌状态。至迟在魏晋时代,汉阳故城一带有太白湖之名,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谓:  相似文献   

11.
解放以前的汉阳县城,即现在的武汉市汉阳区,它与武昌、汉口隔着长江、汉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汉阳县政府设在显正街一个破旧不堪的衙门内。但在东门一带设有湖北省警察局汉阳分局,县政府的隔壁则是汉阳宪兵队,西门设有武汉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汉阳稽查站。这  相似文献   

12.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13.
爱尔兰高隆庞外方传教会于1918年经教皇本笃十五批准建立,以后教皇比约十一将它定为教廷宗座传教修会,总会设在爱尔兰.1923年梵蒂冈教廷将鄂东教区划分为汉口代牧区,武昌、汉阳监牧区.由意大利、美国、爱尔兰分别托管.1923年12月12日,汉阳监牧区正式建立,其管辖范围包括汉阳、沔阳、天门、潜江、京山、钟祥以及汉川襄河之南.1927年汉阳监牧区升格为代牧区,9年之后,到1946年汉阳代牧区又再次升格为正式教区.  相似文献   

14.
汉阳印象     
二十年前.我对汉阳的感觉大抵只有在武汉三镇中最弱小,除了对古琴台、晴川阁、动物园、归元寺、钟家村稍有好感外,几乎没有什么汉阳印象。后来因工作关系了解汉阳、熟悉汉阳,进而深深爱上了汉阳。现再谈汉阳印象,以资如同二十年前的我一样不太了解汉阳的朋友走近汉阳。领略汉阳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洗礼的风采。  相似文献   

15.
要想把"武汉"说清楚,我们必须将汉阳和武昌说清楚. 即使在汉阴也仍然称汉阳 作为地方行政中心,汉阳早于武昌.早在西汉,汉阳便是江夏郡沙羡县的县治所在地.当武昌还仅仅散乱地居住着一些以渔猎为生的少数居民时,汉阳已经是一个像样的小镇.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命黄祖为江夏太守,黄祖便在柳浪闻莺的月湖旁筑起了一座军事城堡--却月城.黄祖据守在却月城内,汉阳又升级了,成了江夏郡的郡治所在地.  相似文献   

16.
闵小根的根一直在汉阳,他生在汉阳,长在汉阳。化大革命中,从汉阳卫生学校毕业后。在汉阳家乡生产队里当上了“赤脚医生”。  相似文献   

17.
<正>11月20日,“人文武汉”文史爱好者徐志刚披露:在汉阳公园发现了疑似“汉阳树”的碑刻。次日上午,笔者之一胡全志专程前往汉阳公园,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对碑刻清洗辨认,确认此碑刻专为园内一棵约200年树龄(当年实际树龄为97年)的国槐所立,名为“汉阳树”。说起“汉阳树”,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联想市五医院旁的那棵银杏。今年5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开征集汉阳树公园概念设计方案,拟建汉阳树公园。  相似文献   

18.
刘亚男 《旅游纵览》2014,(4):208-210
泸县被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其龙文化源远流长,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这些宝贵的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有的甚至处于未开发状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在对泸县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泸县龙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和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9.
龙缸是明代独特的瓷器种类,起源于明初,洪武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就设立了专门的龙缸窑,但早期产量很有限。到嘉靖时期,龙缸的制作达到高峰,成为嘉靖官窑造物的代表,但烧造亦十分困难,成功率很低。以此为背景,文章以盐城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嘉靖御窑青花云龙纹大缸为例,对其质地、纹样、龙纹等进行赏析,认为它代表了嘉靖官窑的高超工艺水平。文章还分析万历以后龙缸衰落的原因,指出嘉靖龙缸已成为难以复制的绝唱。通过对明代龙缸发展历程的梳理,全面评述这一独特器物的艺术特征、历史价值和技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归元寺     
归元寺是湖北汉阳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刹,坐落于汉阳城西5里,即今汉阳区翠微街横路5号。归元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其开山祖师为白光和主峰两位高僧。白光、主峰是浙江川长兴县雉城人,出家后云游四方,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到汉口十方庵挂单,随后又寄锡于汉阳兴国寺,在汉阳遇当时定南王、镇守粤西大将军孙延龄的麾下孙耀先、戴天成、吕克孝、郝廷瑞等居士。孙、戴等人有意捐资为白光、主峰创立梵宇,以嘉其一心研读藏经,操志艰苦。其时汉阳凤山门外有一处称为“汉西一境”之胜景的葵园,此园系曾任明末华州牧的汉阳人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