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立教团组织的诸多宗教中,惟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源于古代的黄老之道、神仙之说和方士之术并我们祖先的鬼神崇拜,是多种原始宗教意识和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道教是以中国古代流行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之学的某些宗教观念与修持方法而形成的,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为宗祖,相信人们通过某种修炼就能够成仙得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历史若从老子写《道德经》算起,距今有2500年了;若从东汉张陵正式建立教团算起,距今  相似文献   

3.
张香凤 《史学月刊》2006,(12):108-111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素有中国道教发祥地、正一道祖庭之称的江西龙虎山,以其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统领天下道教事”的宗教地位和“北孔南张”的天师世家声誉,吸引了各地方士及高道来此修炼。经过1800余年的道教文化传承,正一道在道教经书、符箓治病、斋醮仪式、道场艺术、修炼方法、人物活动、宫观建筑和神话故事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宗教典籍,形成了底蕴深厚的道教文化。目前,学术界对龙虎山道教文化的研究还较为薄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史”热的兴起和学术界开始有规模地研究中国道教,龙虎山道教文化才真正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果主要集中在早期道教思想理论、天师道的形成和发展、道教的斋醮仪式、道教的生命观、道教与医学等方面(贺绍恩:《龙虎山道教文化研讨会观点综述》,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也有学者对龙虎山道教音乐和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本文试图从龙虎山正一道的道教文化传承、社会影响和文化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现龙虎山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一龙虎山道教的始末龙虎山远离都市,环境清幽,是道士炼丹修道的理想之地。根据有关传说,战国时期仙道大师鬼谷子来到鬼谷洞修道,开启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先河。东汉时期,张道陵炼丹于云锦山即龙虎山,创立中国原始道教。张道陵炼得“神丹”后,访西仙源碧鲁洞得神虎秘文,并在龙虎山行医修炼30余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得知蜀中人患瘟疫,故前去救治,并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后人称其为天师道。至孙张鲁时期,天师道已建立了具有宗教、政治和军事性质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天师道组织据有川东,掌握实际的地方政权,对川东政局有举足轻重影响。汉丞相曹操深恐天师道势力的扩大,对天师道组织进行武力镇压和分化瓦解。曹操授张鲁为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五子、阎圃等为列侯”;而子张盛拒不受封,遂“携印剑经箓,自汉中还鄱阳龙虎山。修治祖天师元坛及丹灶故址,遂家焉。每岁以三元嚣登坛传箓,四方从学者千余人”(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六《天师世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9页)。张盛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尊张道陵为掌教天师,依托祖先立龙虎宗,正式创立了正一道。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龙虎宗正一道没有造成广泛影响,特别是在上层社会没有得到信奉和肯定者”(郭树森:《天师道》,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第82-83页)。鉴此,张盛及其后裔对正一道教义进行改造,从儒家思想中吸收了“忠”、“孝”、“仁”、“义”作为修道之本,参用佛教理论中的因果报应以充实正一道教义,并打起“佐国佑民”的旗号,以寻求朝廷支持和民众信奉,达到扩大正一道社会影响的目的。经过改革,正一道完成了由民问道教向官方道教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从唐朝开始显露出来。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称为老子李耳的后裔,确立道教的“皇宗”地位。唐高宗于乾封二年(667)“幸老君庙,追号秘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90页)。神龙元年(705)中宗令天下贡举之士兼习《道德经》。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命士庶家藏一本《道德经》,贡举人加试老子策,并御注《道德经》,颁行天下。在此背景下,龙虎山正一道得到了朝廷的扶植。唐玄宗时期,朝廷对龙虎山天师相当重视。天宝七年(748)玄宗亲赐第15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贲天师符箓,同时召见张高,命即京师置坛传箓,赐金币,免租税,在京师设立授箓院。玄宗还亲自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赞其“貌矣真仙,孤高峻节。气贯穹冥,元元示诀。落落神仪,亭亭皓月。诛邪斩精,魅驱鬼彻”(娄近垣:《龙虎山志》卷十《艺文·纶言一》,第126页)。唐玄宗对张天师大加嘉奖,其后几代皇帝也争相效仿。唐肃宗曾降香币,建醮于龙虎山。唐会昌中(841-846),武宗召第20代天师张湛,命以官,不拜,即赐金帛,在龙虎山修建殿宇,并御书额曰“真仙观”。唐朝从高宗至玄宗再至武宗的历代统治者大力扶植天师及其后裔,龙虎山正一道在皇权的庇护下迅速发展,社会影响日益扩大。两宋以来龙虎山正一道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师的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皇帝不仅命天师统领“三山”道教,而且还向天师询问治国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改龙虎山“真仙  相似文献   

4.
李萍 《南方文物》2002,(2):66-70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道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之一,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化思想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神秘主义体系。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累积了大量遗存和献资料,是我国传统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江西是道教活动和传播的主要地区,道教物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一、巴蜀道教化源远流长。道教旅游资源众多。原始道教产生于蜀。有化源流方面的继承性和必然性。距今约4800年的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绝品物——神坛和通天神树等,就以独特的形式展示了古蜀人的原始宗教崇拜情结。此后,巴蜀地区一直流行敬鬼信巫风俗、灵魂观念等。后有字以来的史籍。载有黄帝问道于青城和峨眉的传说。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同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等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于东汉顺帝时期(126~144年)逐渐形成的,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悠久历史。先人善于用传统方式将民俗文化思想寓意到“外圆内方”的钱币之上,将传统民俗、宗教与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货币有机相联,形成灿烂的中国货币文化。  相似文献   

7.
张建强 《南方文物》2003,(2):112-113
道教的思想源自古代的巫史和道家哲学,并广泛地吸收了先秦时期的各家思想。它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教义经典,又将秘巫典加以改造而成为“符书、经”。在长期发展的历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这是我国古代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化学、天、地理等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君 《文物世界》2002,(1):65-66
首都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在中国化史上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道教化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又与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道教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新疆道教,以民间信仰形式散处北疆各地,历经社会变迁,形成僧道共处、释老共存、道家为主的地域特点,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氛围,同时又兼具移民宗教与移植文化的特征,是国家文化网络下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寇润平 《神州》2013,(21):20-21
蓬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汉代建城以来,拥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神秘莫测的海市蜃楼自然奇观和美丽动人的八仙过海传说,更让蓬莱成为东方神话的发源地之一,被历代誉为“人间仙境”,蓬莱因此也成为中国“东方神仙文化之都”。而这种积淀深厚的神仙文化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道教发源于成都大邑县。历经发展并播及全国,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古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巨大的化宝藏,至今仍焕发出熠熠之光。道教有众多的名家传人,积累有浩瀚的典籍,在名山都邑建有精美的宫观,拥有神奇的方术和庄严的礼仪。它尊奉老子为教祖。  相似文献   

12.
清虚观,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东大街东段路北。始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观。宋治平元年(1064年),敕赐牒文,改名清虚观,元祜七年(1092年)重修。金明昌六年(1195年)补修。元初更名为太平兴国观,蒙元宪宗二年(1252年)赐名太平崇圣宫并重修。清代复称清虚观。明成化、万历和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年间曾有补筑、修葺。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占地面积5891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牌坊、  相似文献   

13.
绿杨  郭实 《旅游》2003,(10):3-21
我一直认为。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句应该成为旅行者的座右铭。李白遍历名山大川,热衷寻仙访道,虽然最终未能长生不老,位列仙班。却也写出了不少仙风缥缈的诗篇,因而成为世人心目中的“诗仙”。前几年,我对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命题发生兴趣。于是沿着道教的发展足迹探究道教文化,深感中国文化三个源头(释、道、儒)之一的道教文化确有精深之妙,同时云游天下也实为人生之一快事。  相似文献   

14.
杨晴 《神州》2012,(14):6-6
汉语姓名既是个人专有符号,又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通过汉语姓氏,可以解读到中华民族之血脉、国脉与文脉等的丰富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5.
宋代民俗词中展现出深厚的女性文化,体现在女性服饰文化,女性游艺文化,女性崇信文化之中,这是认认婉约为宗的宋词关注女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王君 《文物世界》2007,(4):46-52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它与儒、佛并立于封建社会,合称为"三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时代,道教的社会声势及其信奉人数均不及  相似文献   

17.
攸县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江流域洣水之滨。《水经注·洣水》谓攸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自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至今已有2208年的历史,现辖30个乡镇。今按水系名称命名,将该县丫江桥镇、渌田镇、桃水镇、漕泊乡、兰村乡、湖南坳乡、莲塘坳乡、凉江乡8个乡镇的地名文化意蕴,作初步解读。  相似文献   

18.
汾阳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境内景观众多。太符观是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处道教建筑,位于汾阳市城区东北17公里处的杏花镇上庙村北,西依全国著名的白酒产业基地杏花村汾酒集团,南望307国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符观始建年代不详,据正殿的建筑风格及刻于金承安五年(1200年)的《太符观创建醮坛记》,始建年代当不晚于金代中期。太符观坐北朝南,原为三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到北依次为照壁、牌楼、山门、乐台、昊天玉皇上帝殿。中轴线东西分别配置关帝庙、二郎庙、后土圣母殿、五岳殿。乐台东西筑窑洞各10孔,窑顶有钟楼和鼓楼。观西南另建有道士…  相似文献   

19.
草原文化是与城市文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草原文化不自觉地被从城市文化的方位去审视和观照。草原文化的价值不仅因它与城市文化的异质而凸显,更因人类与生俱来的原梦而存在,这原梦就是指向人类自身的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何处去?草原文化更接近于人类生活的原初状态,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去体验梦圆。草原文化的这种"本真"是理解草原文化建设的钥匙,因此,草原文化建设的第一要义是"去城市化",但是去城市化并不等于反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陈宇飞 《攀登》2012,(2):35-4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展开,城市文化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为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必须努力建构以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为导向,以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新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新文化生态,整合社会资源,完善社会发展机制.在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改变许多“前现代”思维方式,改变我们的文化生态,促进新文化生态的完整建构,应该是城市文化建设在今后很长时期中的艰巨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