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磊  李静欢 《神州》2013,(12):175-175
赵汀阳以一种歧视的眼光去对待不能够充分履行"做人义务"承担"做人责任"的群体,并将这部分人排除在享有人权的主体之外;他认为人人平等地享有人权是违反正义的,因为他们没有履行契约,却享受到权利。人权的存在,是要防止任何一个人在有可能成为弱势群体的一员的情况下不能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的后果的出现。没有了人权,人将不称其为人;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人,才谈得上要不要去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因此,尤其在司法过程中,司法理念应当注重人权理念的基本要求,并践行预付人权理论中价值准则和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
外域法律文化及其法治化道路演进的理论与实践启示我们,中国法治化道路的现实追求在于如何通过借鉴进而整合外域法治资源,在于如何通过整合进而全面超越先进法治国家。良法之治、宪法至上、权力制衡、行政法治、经济法治、程序优先、法律平等、人权保障等法治重要原则,既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外域法律文化的重要借鉴内容。中国在走向现代法治国家的历程中,对外域法律文化和法治模式的资源取向,必须进行创造性转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其成功的经验,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整合是手段,是超越的基础,超越是目的,是真正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张丽婷 《神州》2013,(21):207-207
本文从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状态,即“社会公众能够依法享有应该享有的权利,自愿履行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违反法定义务后能够依法受到公正的审判”的法治状态的角度入手,归纳出法治社会的三个要件:信仰——法治社会的精神要件;良法——法治社会的物质基础;法律的可诉性一法治社会的行为要件。并系统的论述了信仰、良法、法律的可诉性对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性;同时详细的阐述了如何提高公众对法律信仰.怎样评价一步法律是否良善以及由谁评判.如何提高法律的可诉性等问题。最后,从法治社会的这三个构成要件出发,结合我国的法治现状,得出了几点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谢峰 《神州》2014,(8):201-201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上升,独身女性群体随之出现,其生育权作为一种人权应当得到保障。在面对伦理道德等因素阻碍时,独身女性生育权的实现需要法律积极认可,这种少数人权利的保护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独身女性的范围,再阐述其生育权的正当性,以及主要探究独身女性生育权存在的合法性及实现的现实阻碍。  相似文献   

5.
陶波 《沧桑》2008,(4):82-83
弱势群体人权保护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应有之义,作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更应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完善宪法对弱势群体基本权利的规定,并在宪法原则性的规定下构建起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要建立宪法诉讼制度;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法律保障体系;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互助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姚祎 《神州》2013,(6):187-187
宪法上的社会保障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权,处于一国社会保障权保护体系的核心地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我们应当对宪法上的社会保障权进行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来君 《攀登》2011,30(2):90-93
将行政体制改革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推进改革进程,破解行政体制改革中遇到的深层次体制性障碍,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行政体制改革与法治的关联性入手,分析了现行行政体制法治建设中的问题,说明行政法治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保障,并提出构建保障行政体制改革的完整法律规范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8.
自由——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克复 《炎黄春秋》2008,(12):19-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的明显改善,还表现在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现在,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的概念不仅频频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而且也载人国家宪法、法律以及数届党代大会的文件中,可称普世价值已人宪入法人文。我因此想到,时下个别“专家学者”对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的责难与批判,不是与宪法、法律与党的文件较劲吗?  相似文献   

9.
王晓亮 《区域治理》2022,(5):225-228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部重要行政法律,法律文本共7章46条.其颁布实施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保证,为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提供了管理依据,推动了云南省非遗保护法治化进程,营造了非遗保护的良好法治环境.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语言表达不规范、权利主体和内容阐述...  相似文献   

10.
西欧中世纪的权利之争与近代人权观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的人权理论并非从资产阶级革命中突然产生的,而是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资产阶级革命前,某种程度上西欧资产阶级已享有某些基本人权,特别是比较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所以西方的人权理论是在一种独特的历史传统中形成的,对其他民族来说其内容有独特性和狭隘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刑事法律实践中,一直偏于注重定罪量刑及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权保护,忽视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中案外人权利的保护.在刑事执行程序中,不仅案外人的诉讼参与权缺乏法律保障,案外人的权利救济渠道也相当狭隘,案外人的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应当在刑事执行程序中补位"申请执行人"的角色,同时在刑事案...  相似文献   

12.
张立敏 《丝绸之路》2012,(2):119-121
如何保护少数人的权利是每一个国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少数人作为人类群体的一份子,理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并且这一权利不因多数人的意志而改变。少数人基于其历史或现实中的地位,其应当享有受特别保护的权利,但也要避免对多数人的反向歧视。本文拟通过对少数人权利的界定.来论证少数人权利保护的正当性及少数人权利与多数人权利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举国上下的共识,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追求。任何国家,只要它不具有管理的规范性和公正性,它的人民就不会享有财产的安全,契约信誉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它的商业和制造业要长期繁荣是不可能的。诚信政府是当前行政伦理的重点,但是与依法行政联系起来却不多,提出依法行政是诚信政府根基的更是不多。诚信政府与依法行政是德法兼治的要求,是党执政为民政治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胡子君  白璟 《神州》2013,(4):55-56
法律援助,也称法律救济或法律扶助,是指律师无偿地岁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和人民法院以缓收、减收或者免收诉诌费用的方式提供的法律援助。从其本质来看,它是受国家保扣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一种国家义务行为,是现代法制匡家必须承担的一种国家责任,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翟度和对人权保护的重视程度,被称作法律界的“希望工程”。兰今世界,法律援助制度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它不仅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司法制度完善的体现,夏是保护人权,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谭婷莉 《区域治理》2022,(3):118-121,185
"法治乡村"建设的兴起、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对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的法律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分析农民的法律服务需求入手,对研究现下市场中律师在"法治乡村"建设中应当发挥的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媛媛 《沧桑》2009,(4):77-78,83
行政裁量权是现代行政法的一个核心内容,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政府组织调整社会生活的职能和权限范围不断扩大,行政机关享有的裁量权也随之增加。但是行政裁量权存在可能被滥用的危险。在行政自由裁量权不断扩大与对行政裁量权的控制不断加强过程中,现代行政法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从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对行政裁量权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7.
《南方人物周刊》2010,(44):46-46
“20世纪是民族主义的时代,现在我们更应该讲民主主义”,“有法律不等于有法治,有宪法不等于有宪政”,“过去的30年,讲的发展是硬道理。未来的30年,人权是更硬的道理”,法学泰斗江平的演说感染过无数人,其中不乏广泛传播的警句。  相似文献   

18.
法律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法律全球化是实现国际法治的基本途径,但法律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国际法治的实现。从目前的国际社会来看,国际法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因此,应清楚看到我国在国际法治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并积极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活动的逐渐扩大,越来越多埋藏的古迹遗址得以发掘,为科学研究过去提供重要的参考。然而社会通信技术的发展的步伐和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阳光政府成为对当代国家机关的必然要求,公民注重自身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维护自身的知情权这项基本人权,通过要求政府公开信息参与到政府的决策中来。但是,我们维护公民知情权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保护文物安全。由此,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当前我国保护文物安全与信息公开之间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已期待更好的解决文物保护与政府信息公开之间存在的矛盾,并未柳州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冰  袁会丽 《沧桑》2009,(2):88-89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处理政治、经济、法律等事务常予优先考虑的问题。侦查讯问是刑事诉讼中一项由公权力主导的侦查措施,它具有潜在地损害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的可能性。文章从米兰达规则谈起,对比介绍了发生在美国的米兰达案件和发生在中国的余祥林案件不同的判决结果,指出了我国人权保护令人堪忧的现状。但笔者并不赞同引进由米兰达规则延伸的沉默权制度,而是立足国情对我国的侦查制度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