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铜仁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梵净山14亿年的地质历史,造就了红云金顶、七级浮屠石、太子石、万卷书等千古奇观,另有紫袍玉带石、马蹄石、纹化石、国画石、青化石  相似文献   

2.
黔山领袖梵净山,是横在于黔湘渝鄂四省市边区武陵山脉的主峰,因其保有地球同纬度最完整的自然生态,早在1986年就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成员。而作为佛教圣地梵净山,早在四百年前的明代就已声名全国。 名岳之宗梵天净土 梵净山早在汉代,其名就见于史籍,有“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月镜山”、“卓山”等称谓。明人李之彦则称该山“璧立黔南之境,轴连楚蜀之间”,“此黔中间之胜地”,“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 梵净山地质古老,是黄河以南最先露出海面的台地,距今有10~14亿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与湖南、重庆接壤,比邻湖北鄂西,素有“黔东重镇”、“黔东门户”之称,交通便利,风光旖旎,有被称为“人类基因库”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十里锦江、乌江山峡、思南石林等自然风光,还有被称为“黔东第一汤”的石阡温泉,“黔东奇观”九龙洞和堪称“地下长城”的中国“汞都”遗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梵净山称“古佛道场”,其实就是指金顶古庙群。金顶古佛道场是梵净山之核心,是日是月,古志喻之为“琳宫绀宇”,即是说建筑在天宇之上的佛殿仙阁;环山皇寺觉庵则是登天之梯,古志喻为“月地云阶”,意指无量信众在弥勒佛那净土的月光照耀下,从东南西北四方登临的一步步云中台阶。  相似文献   

5.
廖伯源 《史学月刊》2005,(1):17-20,68
汉代史料有“真二千石”之名目,注释家如淳、颜师古、司马贞等及若干当代学者皆以为汉官秩有“真二千石”之秩级。杜佑则谓二千石“亦曰真二千石”。今考辨汉代并无官员之秩级为真二千石,真二千石为二千石之别名。  相似文献   

6.
古谚日:“梵净山兮九十九条溪,谁人识得到兮,金子、银子用撮箕”。这首民谣道出了佛教名山——梵净山的神秘,也暗示梵净山有取之不竭的宝藏。其中梵净山“团龙贡茶”和“中国茶树王”就尤为神奇。  相似文献   

7.
梵净山名源于佛教梵语“梵天净土”,隋唐时就被当地人民视为神山,朝拜者络绎不绝,明隆庆年间和万历年间对梵净山进行了两次长达数十年的大规模修建。特别是万历年间明神宗降旨重建梵净山,妙玄禅师带高僧5人,法徒34人主持重建事宜,终使梵净山成为拥有5皇寺48觉庵的佛教圣地、“弥勒道场”。  相似文献   

8.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早在明代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就已名播全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梵净山以它独有的良好的原始植被蜚声世界。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梵净山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理想的旅游胜境。梵净山是中国历史名山。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汉代,梵净山就已经是名山,称之为三山谷,说是“辰水所出”。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称之为三晤山。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它“一名辰山,在麻阳西八百三十里。”明代《贵州名胜表》称九龙山,说它“高百余丈,江头山下分九支,铜仁大小江出焉。”此外还有月境山、饭甑山…  相似文献   

9.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位于贵州省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最高海拔2494米,总面积为58万亩。梵净山国地质构造特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气候宜人,林海茫茫.野生动植物繁多;奇峰怪石,山花红叶、清泉飞瀑,佛光云海,风景秀丽,庶称具有峨眉之秀,又有黄山之奇。梵净山亦是找省佛教名山,其历史悠久,影响较大,明万历年间即以“九十九溪,四十八大座脚庵”闻名全国。但自明代以来,由于战乱频繁,人为毁坏惨重,迭经修建,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止,庙宇所剩无几,其余仅存残垣遗址。笔者在编写江口县志时,收集了有关梵净山…  相似文献   

10.
梵净山兼有黄山之奇,峨嵋之秀。然而,‘包不仅有着满族的自然风光,而且,还留下许许多多的历史古迹,碑文便是其中的一种。梵净山的碑文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禁止碑;二是功德碑;三是记事碑;四是墓碑。现按类分述于下。一、禁止碑。有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梵净山禁砍山林碑”。碑共两块,竖立在梵净山金顶附近滴水岩,高1米,宽0.5米;分别刊刻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磷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磷碑在左,李碑在右;映碑已断为三截,但仍可拼合辨读;李碑仍完好…  相似文献   

11.
梵净山自来山名众多,独有此名流传至今。本文通过对梵净山一名的字义分析,梵净山弥勒信仰的起源、发展、兴盛、衰落与复兴历史的梳理,认为梵净山之得名,取"梵天净土"之意,与梵净山弥勒净土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山名中蕴含着芸芸众生对极乐佛国、人间净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神奇梵净山     
梵净山在明朝中叶即以西南佛教名山而著称。万历年间,香火鼎盛,山中寺庙达五十余所,来自本省各地和川湘赣诸省的香客络绎成线。现存碑文形容当时盛况说:“仙洞灵台,咸棋布而胪列;奇峰古刹,俱凤翥而鸾翔......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盛而日新。”近二十年间,梵净山更是名播海内外,中外慕名来游者与日俱增。许多学者、专家、艺术家为梵净山留下大量观感文字。著名学者启功先生诗曰:“梵呗传三界,潮音净六根;众山眼底小,南国此峰尊。”香港摄影家陈复礼先生题词说:“集五岳之奇险幽秀而大气磅礴则…  相似文献   

13.
自公元7世纪直至13—14世纪,欧洲、阿拉伯、突厥、回鹘等文献中,曾大量出现一个名词———桃花石。“桃花石”是汉语译音,一般认为是指“中国”。一百年来,中外学者对“桃花石”一词的来源、词义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将中外学者的研究综述如下。一、“桃花石”一词的出现一般认为,非汉语文献中出现的Taugas、Tamghaˇc、Tabghaq、Tavghaq等词,均可比定为汉语中的“桃花石”。“桃花石”之名,最早见于拜占庭历史学家塞奥菲拉克图斯·西莫卡塔(TheophylactusSimo catta)的《历史》一书中。西莫卡塔为七世纪初叶人,曾在拜占…  相似文献   

14.
正生态基因库拍摄地点: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是贵州东部仅次于梵净山的第二大高山,位于石阡县西南缘。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保存较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由于在地史上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是许多古老、孑遗生物的避难所,有"动植物基因库"之称。茶乡晚照拍摄地点:贵州石阡石阡,是苔茶的故乡,万亩茶园青葱翠绿,寄托着茶乡人的美好愿望。耕耘出的美丽拍摄地点:贵州石阡藏匿于佛顶山群峰深处的梯田,层层叠叠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  相似文献   

15.
正寨英古镇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部,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东南麓,始建于明朝初年,是梵净山下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寨英古镇是迄今为止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梵净古都"之称。寨英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风景如画。2003年,寨英被  相似文献   

16.
梵净山碑林     
梵净山是佛教名山,是国内外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MAB)”成员,也是重要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区。近些年来,铜仁地区凭着梵净山的名声,在海内外征集到了一批上乘的书法作品,而且多是以梵净山为书写对象,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很有特色。全国除西藏自治区以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地区都有当今书法人流的书法家的作品寄达。此外,日本、  相似文献   

17.
北宋武臣之后石谔墓志现存于河南省新郑市博物馆,墓志系统记载了石谔的为官经历、家庭关系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墓志文记载了石谔“引经传情”的司法理念,揭露了北宋中后期朝廷在司法方面存在的引例取旨、赦宥贪官等问题,展示了石谔作为刑部官员把自己惩治贪官、宽贷灾民、宽贷奴婢的主张化为朝廷政策的过程。其中“引经传情”的思想主张、宽贷奴婢的政策未见史书记载,值得重视。墓志文所载石谔任职地方的经历,反映了北宋社会黑恶势力犯罪猖獗、民众“善讼”“事巫诅”“子生不举”、路有遗骸等社会问题,揭示了石谔治理地方的才干和智慧。石谔墓志还可补充宋夏、宋辽交聘以及墓志撰者张叔夜史事之阙。  相似文献   

18.
2004年9月23日,由铜仁地区佛教协会主办,印江自治县佛教协会承办的“2004年梵净山佛教化研讨会”在印江县境内的梵净山护国禅寺举行。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德高僧、居士、信众和各界人士3000多人参加了是日上午的开幕式。  相似文献   

19.
梵净古韵     
<正>梵净山记铜郡上游省溪司,距城百里。司治西偏六十里,有梵净山,高千余仞,危岩屹立,孤峭崇嶐。远视如玉筍插天,近则复如玉屏。自顶至麓,劈分两歧,双峰崛起,石膚如铁色。峡中宽丈许,后人设梯登之。旧传二佛以金刀劈分道场,事虽无据而形势俨然。山四面十余里,孤绝无匹,左右稍远,始突耸高峰,蜿蜒数十里,亦纯石无土,与外山特异。山孕奇于鸿濛太初,显名于万历间。登谒者从山麓上,至峡处名金刀峡,高数百丈。  相似文献   

20.
梵净山进香习俗兴起于明,兴盛于清,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具有时间悠久、辐射地域广阔等特点。明清时期,朝山香客在梵净山通过捐资重建庙宇、重铸佛像、整修道路等方式积累功德,为梵净山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研究梵净山进香习俗对于了解梵净山佛教兴衰和历史地位有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