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海虞衡志》作为记录南宋广西风物的博物志,是范成大以志书为主要形式,以纪实书写为主要手法将在广西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历史地理文献,也是广西地方风土志,具有真实性、本土性、专门性的特点。范成大在书中偏爱于植物方面的记载,具体内容中体现出他的亲验实践活动以及主客观相结合的写实记载,这都是其博物兴趣的反映。同时范成大地方官员与博物之士的身份又使其明确的修志理念与浓厚的博物兴趣相互融合,得以编写出地方知识百科式的方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西方人把博物馆这一事物移植到中国,并伴随博物学引进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中国人在加深了对博物学和博物馆的认识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学术按西方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分类、整合。于是,近代中国的知识体系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蜕变。  相似文献   

3.
林海聪 《民俗研究》2023,(4):69-79+158-159
中国文化中有图与文两种有关鱼腥草的记述传统。文字书写从物象、人事、天道这三个角度不断地扩展和充实有关鱼腥草的博物学知识,体现出古人认识自然之物时,将物质性与象征性并重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格物图绘不仅丰富了阅读者视觉上的审美体验,而且全面、科学、直观地修正了以鱼腥草为代表的传统植物学知识。关于鱼腥草的层累式图文书绘,既是博物学知识的持续循环再生,也体现了古人“稽古”而不“尽信”的思想,以及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态度。  相似文献   

4.
《文物》1950,(9)
为人所公认既可大大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又可帮助其养成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之地方志博物舘,现在是极被忽视的。到目前为止,有七十个博物舘未曾开放,主要地是由於没有舘址;许多现有之博物舘(约百分之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他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代表着一段历史,一个转变。他广泛地参与了当时的众多事件和学社,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他是蔡守,一位民国时期活跃于上海、南京的顺德人。目前专论蔡守的文章不多,只有屈指可数的数篇,《蔡守生平》[1]介绍他的一生至为详尽,《晚清国学大潮中的博物学知识——论<国粹学报>中的博物图画》[2]主要研究他画的博物图,《蔡哲夫失节说考辨》[3]、《蔡哲夫的晚节》、《蔡哲夫与汪精卫》[4]等文则重在辩证他有否为伪政府工作。但旁枝末节地提及蔡守的书籍和论文却较多,王秀中《黄宾虹年谱》[5]和洪再新《学术与市场:从黄宾虹与张虹的交往看广东人的艺术实验》[6],  相似文献   

6.
刘迪 《东南文化》2016,(6):102-106
面对19世纪末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剧遽社会变迁,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南通博物苑作为张謇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教育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张謇在南通博物苑创办过程中实现了资本的文化化和文化的资本化双重过程:一方面,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另一方面,又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其象征资本的一部分,使其获得更大社会权力,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对地方社会进行塑造。张謇对于作为文化资本的南通博物苑的支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藏品内容及知识系统的构建、博物馆教育作用的树立及对参观者的规范。张謇对文化资本的支配表面上是其个人意志的体现,由其政治理念所驱动;而深究,终不免受时代和机构属性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洛阳作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是地方文献的重要书写对象。宋代尚雅与尚博的时代风气的濡染,使地方文献意义上的宋代洛阳博物学著作,呈现出科技与人文历史的多学科融合,在承载记录地方风物的功能之上,还延展了补述前贤之所未尽、彰显个人审美理念和文本创新、标举心系社稷之家国情怀等多重角度,使宋代洛阳的博物学著作,成为地方文献、文化记忆与名物纪胜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8.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是清末状元、著名的资产阶级事业家张謇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创建的。它位于风景秀丽的东南濠河之滨,占地48亩,具有中国园囿特色,成了濠河自然风景区的文化景观。苑中树木葱茏,花草芬芳,并有小型动物园,饲养鸟兽。假山、荷池、茅亭、水榭点缀其间。几座别具风格的陈列馆掩映在绿树丛中。“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张謇手书的这副对联悬挂在南馆阳台大门的两边。它概括了博物苑的宗旨:博物苑是普及知识培养人才的机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当时分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文物、标本。张謇主张征集工作要“纵之千载,远之异国”,古今中外都有。至1914年,经分类鉴定的品物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学科乃"援西入中"的产物,由此引出两方面问题:西方分科观念如何传入;中国本土如何接引。其复杂性在于,作为"传播者",其身份已决定了所谓"援西"是有高度选择性的,甚至不免迎合本土的知识架构;"接引者"也往往将外来知识纳入其所熟悉的知识架构,尤其致力于从中发现西学之"关键"。尽管来华西人对知识分科观念的传播也曾言及学科次第问题,然而所说之次第主要着眼于知识训练的阶梯,将学科定位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与之适成对照的是,晚清对西学分科观念的接纳,却往往从价值上致力于探索各学科之次第(后集中辨析"西学门径")。这些都构成晚清接纳西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审视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惕冰 《文物》1954,(12)
博物館中的美術材料造型藝術作品的巨大收集,構成地誌博物舘的藝術之部或繪畫陳列舘(例如,在韃靼苏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国博物舘、唐波夫州博物館及其他博物舘中)。造型藝術作品是指所陳列時代的原作。在地誌博物舘中,往往將它們列入革命前历史之部和蘇維埃時期之部。它們或者包含在專題陳列的綜合里,或者為歷史生活内景的構件。  相似文献   

11.
管晓锐 《东南文化》2012,(4):108-112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学院被誉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和研究体系,其下属研究机构之一史密森博物学院政策与分析部,以提高博物馆效率和效能为使命,对博物馆内部组织和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对观众、展览和教育项目进行评价研究,为史密森博物学院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并制订战略和运作规划。其针对政策与分析部的展览项目评估,与国内展览评估工作现状相比,史密森博物学院的展览项目评估机构更具客观性、学术性和权威性,我国博物馆则缺乏展览项目策划之前的评估,更多地受到主办方或上级的主观影响。国内博物馆需要借鉴美国同行,引入"第三方论证"以增加评估的客观性,重视观众的参观体验并努力提高展览信息的传递技巧,积极对待评估成果,以真正指导于博物馆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九四八年八月七日第一九六号由于视察本委员会系统下各纪念博物舘现状与活动之结果,得悉该类博物舘网在苏维埃政权年代里大为发展,而且它在居民里大众政治与文化教育工作中之意义,也显著地增大了。现在在本委员会系统之下的纪念博物舘,共为七十所,而在革命前之俄罗斯,该期博物舘仅有五所。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里,建立之许多表现我国政治、军事领袖、光荣的苏维埃军事天才、学者、作家之生活与事业的博物馆。分布于各地纪念伟人生活与事业之博物舘是俄罗斯人民与各自治共和国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唯一最宝贵之纪念物。我们祖国的忠实的儿女永垂不朽的纪念物——纪念博物舘在所有苏维埃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中,对列宁、斯大林党忘我的忠诚中,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贞中,在利用伟人生活的可靠的史例给予年青一代的教育中,都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许多纪念博物舘陈列之思想、政治水平与活动,未能适应联共(布)中央对於思想问题所作之决议的要求。有的陈列竟对我国伟人生活与活动予以不正确的社会政治解释。在许多陈列场合未能  相似文献   

13.
陈曦 《收藏家》2023,(9):41-49
清代外销画是在海上贸易背景下产生的,由中国画家按照西方购买者和贸易市场的需求绘制。外销花鸟画以花鸟、草木、鱼虫等为主要描绘对象,是众多外销画题材中的一种。其从宋代院体画出发,以中国传统花鸟绘画技艺为本,结合西方博物学、动植物学的科学理念,混合运用中西画法,独创出一种融汇中西的绘画风格,兼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山東省博物舘自一九五四年確定為地誌性博物舘的試點后,今年八月中旬由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會先後抽調黑龍江、浙江及南京等博物舘的幾位同志到舘協助筹備建舘工作。從八月到十一月,擬定出了山東博物舘自然之部與歷史之部兩部分的陳列計劃。目前這個陳列計劃正由文  相似文献   

15.
1886-1894年间的格致书院课艺是晚清杰出知识分子学术活动的典范.其中格致类课艺反映了西方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本文就格致类课艺的参与人、具体科学内容和"中西格致异同"讨论三项内容进行分析,揭示出近代科学在晚清知识分子中具有广泛影响;晚清学者掌握部分科学内容;他们对近代科学规范(对象、方法与体系)已有深刻认识,并由此发生智力兴趣转移.其智力兴趣由庞杂的博物学转向分科化、系统化的近代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分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50,(9)
致北京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为热烈祝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筹设国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博物舘之理想,现为中央苏联历史博物舘之莫斯科国立历史博物舘,特奉寄贵处於一九四七年出版之历史博物舘各展览厅指南一册。由此指南中,贵处可找出贵处所欲知的关於本博物舘历史、现状、陈列机构和基本蒐藏品组织之主要参考资料。本博物舘隶属於苏俄部长会议附属文教机关事务委员会管辖下,并根据委员会所批准之本舘条例  相似文献   

17.
王霞林同志在南通博物苑建苑九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10月31日)[编者按]1905年,由近代实业家张创建的南通博物苑,以“普及知识、启迪民智”为宗旨,开我国博物馆事业之先河。1995年10月31日,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化厅和南通市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由于长期以来国内学界习惯以"中西交通"的视域来设置相关研究问题,且更多地从中国本土出发,强调物质与知识从东到西的流动。相较而言,对于地中海地区、环阿拉伯海—印度洋地区、西太平洋地区等"他者"视角的重视度不够,所谓的东西交通研究并未能真正地呈现出足够的"世界性"。在此背景下,我们采访了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荣盛先生,请他跳出中国本土视角,从全球视野来谈谈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期对目前相关研究有所推动。  相似文献   

19.
刘家和先生出入经史,在中西史学比较的视野下提出,中国经史之学的根本特征体现于与欧洲古代不同之历史理性取向,中国史学具有独特而持续的通史精神,并曾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中国史学求真致用之说蕴意深远。这些看法相互关联,将相关思考引入哲学与比较文化层面,从而使得中国史学根本特征及中西史学异同昭然若揭。先生融会经史、通贯古今、纵横中西,其学术气象及一系列学术主张,足以对今日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研究构成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留美幼童双重人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美幼童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他们经历中西两种文化碰撞融合的阵痛成长起来,从而形成双重人格特征:既忠君报国、绝对服从国家需要;又张扬个性、追求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在他们的人格中既充斥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又不乏美国的时代精神;既体现着传统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又反映了美国近代的民主平等价值观念。这一双重人格形成的两条主要路径分别为"本土情怀"与"西学开化",同时双重人格对留美幼童的命运也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留美幼童中西合璧的双重人格特征,可以为我们今天在全球化大潮中寻求多元文化的积极交融提供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