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高窟第217窟南壁壁画原定名为《法华经变》,后有学者提出新定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本文对相关定名的历史进行了回顾,认同新的定名,并认为敦煌唐前期敦煌法华图像相关的两个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主室南壁佛顶尊胜罗尼经变中绘有婆罗门看相情节,画面中的主人夫妇、建筑风格、坐具均具有西域粟特人的特点。敦煌阴氏家族与粟特人有着较深的源渊关系,通过对第217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画面及发愿文分析,推测这幅经变画或是与阴家有关系的旅华粟特人发愿出资所绘。  相似文献   

3.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经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简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密教经名之一,是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理论,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俗性为特征。印度的咒术是一种古老的、流行于民间的原始信仰,佛陀  相似文献   

4.
保存在敦煌壁画和纸绢画中的经变画有30多种约1200铺,是唐宋时期敦煌壁画的主体。大部分经变画都有学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研究主要是中国和日本的学,已经发表的论近百篇,显示敦煌经变画研究不断发展与深入,本拟对敦煌经变画研究作一回顾和展望,并附全部研究论目录。  相似文献   

5.
因佛顶尊胜陀罗尼信仰,经幢盛行于中土大唐,流播五代、辽、宋、金。经幢造像为经幢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叙录了海宁安国寺唐会昌四年(844年)经幢所镌佛教造像,通过图像与经文的比照,初步考证其主体造像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与经文的变相,揭示了经幢崇拜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故居出土的经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居易故居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珍贵物中,有石质残经幢。经笔考证,该经幢所刻为《佛顶尊胜陀罗尼》与《大悲心陀罗尼》,是白居易晚年书写,为研究白居易晚年的宗教信仰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发现于南京市的北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了解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8.
甘肃瓜州榆林窟第3窟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建于西夏中晚期、显密图像并存的窟室。本文主要对该窟顶髻尊胜佛母十四尊曼荼罗展开研究,在分析比对几种汉、藏仪轨文书的基础上,作者倾向于认为该铺曼荼罗与11世纪末法军和巴哩译师所译藏文本《一切如来顶髻尊胜陀罗尼仪轨》最为契合。另外,作者通过对比11至13世纪几种顶髻尊胜佛母形象进而探讨了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年代,佛母持宝瓶手的位置特征或能证明该窟建于西夏乾顺时期(1086-1139)。  相似文献   

9.
北京房山县北郑村的一座辽塔,于1977年6月倒塌,在塔身中心,发现了辽代应历五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幢高3.2米,平面作八角形,由盖顶、身、基座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八面覆莲基座。幢身八面均刻楷书汉字经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陀罗尼真言并序、咒语及北郑邑人起建陀罗尼题记等。顶部由垂幔纹宝盖、长方八角形身、八坡瓦顶形檐、卷云纹托象征清净的莲花头顶组成。幢文纪年为:辽应历五年岁次乙卯肆  相似文献   

10.
《谷积山院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出土于京西谷积山灵鹫禅寺,是有关金代谷积山院历史的直接记录,是研究金初燕京经幢建造等级的珍贵史料。因属新发现文物,迄今尚无人对其研究和公布。笔者通过对石幢所刻佛经及题记进行释读和分析,明确该经幢为继昭大师门人长寿为报先师教诲之恩所建,属于密教陀罗尼经幢,所刻文字以佛经为主,用于传播赞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神奇法力。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7,(5)
2014年发现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佛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刻于武周圣历二年(699)二月十五日,是目前所见完整《陀罗尼经》幢中时间最早者。《陀罗尼经》在唐代有多个译本,并以出现石刻经幢的形制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经对勘发现,文水县圣历二年经幢所刻《陀罗尼经》的译本,是唐《开元释教录》中所记佛陀波利译本之别本——即佛陀波利、顺贞等所译经与地婆诃罗、志静所译咒的合本。这个没有在《大藏经》中独立呈现的唐代版本,其实是流传于宋、明二代的代表性版本。  相似文献   

12.
1995年9月,在成都市西郊化成村五组的一座砖室墓中出土了一方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刻①。虽然佛顶尊胜陀罗尼不论在四川,还是全国各地均有大量发现,但是,和墓葬有关的尊胜陀罗厄发现还不多,特别是作为随葬品出土更是少见。笔者拟就该石刻年代、译者、随葬意义等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就正于方家。化成村五代墓出士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石刻为红砂石质,长方形,高31.7、宽41.2厘米,厚约8厘米。出士时斜靠在道西壁上,咒语面向墓内。石刻正面经过打磨,较为光洁。侧面用尖形工具打制后,略经磨光。背面未经打磨,极为粗糙,且中心部位…  相似文献   

13.
阆中铁塔又名宝宁铁塔。原塔在四川省阆中县城内广场之东南隅,今已不存。1956年,省文管会曾派员调查,将其资料收录在《四川文物简目提要》一书中(油印本)。塔顶为石造,塔身铁铸,高4.32米,呈八面柱形,每面宽38厘米。有近代所建瓦亭覆盖其上。通身满铸八分体隶书阳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为唐天宝四年铸造。此塔上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前有序,中有咒。序是唐代定觉寺沙门志静于永  相似文献   

14.
长兴县博物馆藏有一件大云寺唐代石经幢,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书者为唐代书法名家胡季良。该经幢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唐代的经幢形制、佛教文化以及书法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海宁盐官安国寺内遗存有3座唐代陀罗尼经幢,分别建于会昌二年(842)、会昌四年(844)、咸通六年(865)。3座经幢皆保存完整,并镌刻有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及经文,为研究唐代江南地区的经幢形制、佛教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日本奈良传香寺藏南宋刊《法华经》卷首印画,表现了《法华经》共十五品中30个有榜题的画面[1]。以卷首画的形式来表现诸多经变场面且画的内容比较特殊,是以往印经画中不多见的。这种经变画可资比较的有相关的两宋印经卷首画、插画和敦煌石窟壁画、石刻。但此本与其他不同,两宋其他印经卷首画或插画通常表现的是众人围绕佛说法的独幅画面,敦煌隋代以来至归义军时期流行的法华经变画、麦积山石刻法华变各有不同的重点图像。本文通过与同期或北宋时期以及敦煌壁画的对比,解读了南宋时期这种《法华经》印画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的宣教重点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唐会昌六年道教度人经幢赵灵芝,张体义郑州市博物馆现存一座道教《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经幢。该幢原立于郑州开元寺旧址(现郑州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1974年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一起移至馆内收藏。这座经幢残损严重,仅存一幢身,由青石雕刻而成...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7,(6)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一篇著录为利玛窦所做的《中国天主教教义》的手稿文献。经过对其文献来源的初步分析,可确定该文献并非是《中国天主教教义》,而是来华传教士进入中国初期的汉语学习教材,材料来自佛教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另外,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探讨,可知这篇文献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来华耶稣会士麦安东,写作地点在肇庆。  相似文献   

19.
敦煌吐蕃时期壁画中经变的对应,是解读洞窟壁画配置及思想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对该时期最常见、最稳定的三对经变之一《弥勒变》、《天请问变》的流行和对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两个结论:①在敦煌信众眼中,吐蕃时期《弥勒变》和《天请问变》的对应主要是兜率天、忉利天的对应,它们实际上都表达了生天思想;②唯识学巨擘玄奘及其弟子在翻译、注疏《天请问经》时宣扬了生天思想,唯识学在敦煌的传播推动了盛唐末至吐蕃、归义军时期《天请问变》的流行以及与《弥勒变》稳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20.
盛唐以后莫高窟引入中印密教及唯识系经变思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来研究敦煌石窟的学者已注意到中唐敦煌石窟在经变内涵、分布格局及与主尊间的互动等方面皆产生巨大的变化,而致力于探求其变化背后的原因,本文认为这场时代的巨变应摆在中、印佛教交流的大格局下来看待.盛唐以后中印度南传佛教以密法"佛顶尊胜经变"为首进入敦煌后,连带地引入中印胎、金两界密法与相关的唯识、真常"有系"经典的思想及造像.敦煌传统以北传为主的佛教则选择"空系"的"金刚经变"及"思益经变"等以为响应,而揭开了南、北传佛教交流时在敦煌石窟所产生扣人心弦的一场巨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