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经作为传播道教的典籍和道教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历史久远,根深叶茂。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时期,与之同步发展,道教典籍也与日俱增。道教的宫观藏书,开始于晋宋之际,并随着道教的发展而日臻完善,成为我国古代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东汉的道教与道经中国道教的前史特别长,其创教活动分散而缓慢,道教的产生过程是多源的和  相似文献   

2.
张永造像是北魏武帝灭佛后的最早单体造像之一,是在《法华经》思想影响下的弥勒造像。主尊弥勒,与释迦、多宝二佛并坐组合,反映了5世纪北方影响最大的"三世佛"思想;佛像背面雕刻佛传、本生等故事图像,内容选取以北魏所倡导的"孝"道精神为准则。造像沿袭了犍陀罗晚期佛像表现形式,是北魏中期中亚与我国北方的宗教艺术交流的案例。  相似文献   

3.
<正>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起源于古代的道家思想与神仙方术。在封建社会里,道教如同儒教、佛教一样,也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一。它自东汉创立后,衍变成许多派系。至北魏时,嵩山道士寇谦之迎合太武帝的政治需要,对道教进行改革,成立了新天师道,获得太武帝的扶持。太武帝对道教的推崇,促进了道教在黑龙江的传播。太平真君四年(443年),居于难水(今嫩江)的乌洛侯人来朝,称说魏之先人所建之宗庙石室如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太原市龙山石窟作为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道教石窟,历来受到中外学们的关注,史岩先生谈到该石窟价值时说到:“太原龙山石窟和芮城永乐宫同样,关系到道教全真教派的历史颇巨;龙山石窟造像和永乐官壁画同样,关系到我国美术史中宗教美术风格演变亦颇大”。近年来,张明远先生对其研究尤勤,  相似文献   

5.
广东历代祀典及其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信仰的源头具多元化,有由岭南先民原始宗教演化而出,有随北方移民带入的神灵崇拜,有本地土生土长的神祗,也有受官方祀典的影响而张扬起来。这其中,受到中国传统社会王权大于神权的特点制约,官方祀典的影响既长期又深刻。  相似文献   

6.
松原三郎  金申 《四川文物》2008,(1):I0001-I0004
总括而言,道教像是模仿佛像而来的,这点谁也没有疑议.然而细论起来,有赖于道教像的成立,内中还隐含着许多复杂的情况.例如,作为佛道融合的典型事例,即以陕西省鄜县(富县)为中心的北魏石像,可说是北魏的宗教政策的一个副产物.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是明代政府认可的宗教。在整个明代社会,道教以不同方式得到普通民众、知识精英和皇室成员的青睐,活动频繁。通过英国大英博物馆"明:盛世皇朝五十年"大展中展出的道教文物我们或许可以对十五世纪早期中国道教的重要发展有所认识。明代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不同的宗教活动同时并存。这并不意味着明代拥有完全的宗教自由,因为国家会采取措施对宗教进行管理。这些管理措  相似文献   

8.
玄武释源     
玄武是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影响极广,地位重要,并得到官方及民间普遍崇奉的道教大神。玄武在由代表方位四时的四灵神兽发展成为象征北方的北方神;进而成为镇托北方、扶保社稷的真武真君;其发展演变莫不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进程、政治军事态势以及民间信仰等息息相关。其代表形象、功能、内涵及外延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紧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试图就玄武崇拜的历史发展作一个系统化梳理。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中国原生的本土宗教,在山西保留了大量的道教建筑,是研究道教文化及道教发展的重要实物。在山西,道教建筑分布广泛,类型丰富,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山西道教建筑全国之最较多,道教诸神的信仰种类齐全。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介绍了东南亚国家宗教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阐述了东南亚区域发展中宗教在整合意识形态、维护地区国家主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对宗教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具体建议。认为儒教、道教、佛教作为维系华人社会的重要纽带,促进着华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儒教、道教、佛教的宗教感情实际上寄托了华人的民族感情。东南亚华人宗教与中国传统宗教血脉相连,要在平衡发挥五大宗教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发挥东南亚国家华人宗教在与中国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金代女真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女真人的宗教,有女真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又有从中原传入的佛教和道教。为适应多民族统治的需要,金朝统治者对佛教和道教采取兼收并蓄、限制、利用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曾左右了宗教的发展,使其为女真统治服务。金代宗教有新的发展和开创,在发展中适应经济、政治的统一,显示出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方山南麓的北魏思远佛寺遗址,是北魏文明太后冯氏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大同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占发掘,揭露了北魏、辽金和明清等时代的文化层,清理了北魏时期的山门、实心体回廊式塔基、佛殿、僧房等建筑遗迹,出土北魏简瓦、板瓦、莲花化生章子瓦当、脊饰、柱础以及一些佛教造像残件等。把佛寺建入陵园,有着深刻的宗教、政治、社会的原因,就思远佛寺建筑而言,应代表丁北魏平城时期的最高建筑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道教文化旅游是中国旅游中较有特色的一个旅游品牌,山丘型的道教名山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以及养生休闲功能越来越受到游客的热捧。对道教名山--武当山与青城山道教旅游开发进行对比,并着重分析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快青城山道教旅游胜地的发展步伐。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与道教有关的旅游资源数量庞大而且分布广泛。山岳型道教名山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涵盖宫观、古遗址、古建筑等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也承载着道教音乐、武功、法式、民  相似文献   

14.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部首领什翼犍之孙拓跋注重建代国,不久改称魏。自此至孝文帝元宏,北魏前期诸帝大都有所作为,北魏发展较快,公元439年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尤其是冯太后、孝文帝时期进行的改革,不独当时有力地推动了北魏的迅速发展,而且对其后隋唐的历史有相当深刻的影响。孝文帝末到宣武帝初,北魏达到鼎盛时期,就连素以正统自居的南朝汉族贵族也不能不由衷地叹羡。然而,宣武帝即位不久,正蒸蒸日上的北魏即明显呈现出衰  相似文献   

15.
道教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后,就与当地宗教文化民俗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道教文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实地考察为依据,对道教在河湟土族地区的传播历史进行梳理,并对道教对土族地区的民间信仰、风俗民情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较为客观系统的分析,提出道教与土族传统风俗之间互溶互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中州道教风景名胜王宏晓道教是中国现有的五大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宗教之一。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成果,是值得后人珍视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神州大地上留下的风景名胜,是发展旅游事...  相似文献   

17.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以夏变夷”的历程孔毅在北魏前期(即自道武帝拓跋至孝文帝元宏前),北方世族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以后,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以夏变夷”的道路,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北朝民族融合大业未必不因之而成。笔者以一孔之见,不揣浅陋,试...  相似文献   

18.
赵洋 《沧桑》2010,(6):111-112
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本土宗教一直流传至今,然而道教的发展却一波三折。从西汉时期盛传的谶纬之学流变出的早期道教发展一直受到当时政权的抵制,然而自西晋开始,道教的地位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笔者拟从上层社会的玄学盛行与在战乱和瘟疫横行的条件下道教对下层民众进行的帮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稿着眼于北朝佛传雕刻的托胎灵梦、树下诞生、七步、灌水四个场面,论述了佛传图由西北印度经新疆,向中原北方传播期间呈现的东方化过程。北魏中期的佛传图以吸收西方因素为特征,诸佛传场面的表现大体可以在犍陀罗雕刻中找到祖形,克孜尔石窟壁画反映了佛传图在新疆初步东方化,传播到中原北方以后东方化程度加深。北魏晚期及其以降,佛传图在北魏中期基础上适应汉文化环境进一步东方化。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关于道教的产生,有的学认为系渊源于先秦道家,奉先秦道家代表老聃为道主。因老子本人并不宣传宗教,故奉老子为道主当是后人所加上的。它实系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期的神仙方士之术。其名称一般认为始见于东汉末年成书的《老子想尔注》。道教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糅入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论、教规和仪式等,因此,其宗教思想体系十分庞杂,同时又形成了众多的教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