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魏晋南北朝大族个案研究综述容建新个案研究本是一种社会学方法,海外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家族制度时经常运用。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史学工作者也开始予以援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有关这一时期某...  相似文献   

2.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发行与流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发行与流通薛平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颇具特色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商品货币经济和两汉、隋唐时期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充分显示出自己的特色。研究这些特色,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货币发行与流通是否正常,是衡量商品...  相似文献   

3.
“胡汉体制”与“侨旧体制”论——评朴汉济教授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的新体系周伟洲公元3~9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本世纪以来,国内外的历史学家都试图提出一种认识或理解这一时期的钥匙,也就是一种研究的体系或方法...  相似文献   

4.
隋唐五代的特殊贵族─—二王三恪谢元鲁一二王三恪,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对前代王朝末代帝王及其后裔的特殊称号。这一时期先后覆亡的王朝末代帝王,有许多被封爵为王、公或侯,总称为二王三恪。其子孙世袭爵位和封号,成为特殊的贵族,最长的家族延续近四个世纪...  相似文献   

5.
张东华 《史学月刊》2003,(8):105-112
近十余年来,我国史学界对魏晋南北朝女性史的研究已呈现出可喜的态势。这一时期的婚姻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婚姻文化也相对开放、自由;同时,女性诸多方面的社会地位也明显提高,但这在中国历史上也仅仅是个相对的概念,在总体上,这一时期的女性依旧处于社会的从属地位。另外,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儒学的衰微,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促进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复苏,人格的觉醒和理性的重新发现。总体而言,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女性的研究是范围广,层次多。角度新,但依旧不够全面,宏观胜于微观。  相似文献   

6.
高敏先生著《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一书(大象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分15个专题论述,对魏晋南北朝各个主要时期、各个主要政权、各个主要方面有关兵制的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有新见发表。将这部专著看作对魏晋南北朝兵制的系统论述,是符合实际的。高敏先生理清了这一时期兵制史料的若干疑难,辨析了有关这一时期的某些分歧认识,揭示了这一时期兵制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兵制演变的基本规律。由于以往关于十六国时期兵制的研究大体处于空白状态,此书有关十六国兵制诸专题研究成果的问世,实际上又起到了填补学术空白的作用。兵…  相似文献   

7.
庄华峰教授的新著《魏晋南北朝社会》2009年12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立足于魏晋南北朝社会研究的专题类著作,它以专题的形式,把这一时期三百多年间的社会风貌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总的说来,本书在写作体例、研究内容等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魏晋隋唐史研究室承办的"魏晋南北朝史的新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在北京召开。共有来自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日本、美国等地的11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110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与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思潮与社会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与国家","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新资料、新视野、新方法"等议题进  相似文献   

9.
王艳丽 《神州》2013,(35):38-38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酒与文人以及文学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社会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酒”不仅是作为一种消遣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作为一种催化剂而存在在文人与文学作品之中。饮酒作为一种风尚,一种习惯,一种寄托,同时它也作为一种文化记载在文学作品中为后世所知晓,文人在畅饮之时创作出了寄托他们精神的传世之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酒已经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成为这一时期文人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鸿胪寺及其外交管理职能黎虎汉代所确立的以诸卿之一的大鸿胪掌管外交事务,及其与掌管外交政令的尚书主客曹双轨并行的中央专职外交管理体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基本上仍然如此,但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大鸿胪地位的陵替就是其突出变化之一。这一时期不仅大...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儒道玄等多种思想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学批评方法,诸如"唯务折衷""溯源别流""知人论世"等,得以迅速发展和成熟,其理论上更加系统化、理论化。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创作大多采用这些文学批评方法,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论著作。因此,后世学者们不断地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阐释出儒道玄佛等思想文化因素与文学批评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近三十年文学批评方法的梳理,以求对现阶段思想文化因素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情况做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为我国佛教大发展时期,佛教在我国各地发展迅猛。凉州地区由于特殊地理交通位置,佛教在这一时期也迅速发展起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一时期凉州佛教发展兴盛的原因作一探析,希望对这一时期佛教为何迅速发展全中国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3.
2012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成果丰硕,出版专著主要有:苏小华《北镇势力与北朝政治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谨《魏晋南北朝州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仇鹿呜《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商务印书馆),郭永利《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民族出版社),白杨《诸葛亮治蜀与蜀汉政治生态演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程明道《北魏至盛唐的社会主义萌芽——兼论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民出版社),崔彦华《魏晋南北朝陪都研究》(三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4.
1995年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综述牛亚君马晓锋操晓理对于魏晋南北朝史来说,1995年仍然可谓是个丰收年。除何兹全的《三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余太山的《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汪征鲁的《魏晋南北朝官制研究》(福建人民...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战乱纷争的时代,百家争鸣、宗教大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根据曹文柱、李传军《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的论述,建国以后60年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一)1949-1966年,这一时期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研究著作相继出版。很多著作和论文,开辟了新风,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思想史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何维护政权的合法性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问题。这一时期的正统之争停留在阴阳五行阶段,本文将从这个角度逐次来分析各个政权的正统之争。  相似文献   

17.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募兵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募兵制度的探讨耿敬募兵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军事制度。近年来许多同志对汉、唐、宋、明的募兵制度作了些有益的开创性研究,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募兵制度尚无人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在魏晋南北朝四百余年中的不同时期,...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近四个世纪中,农业生产在两汉的基础上迂回曲折地前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主粮作物品种的增加,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突出表现之一,其成果是空前的,显示了社会经济的蓬勃生机。本文不拟全面论述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状  相似文献   

19.
1995— 1 999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的研究成果颇丰 ,出版、发表了一大批学术著作、论文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相关的著作有十余部、论文六十余篇 ,涉及民族融合、民族形成、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文化、民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内容 ,其中不乏考证翔实、论证严密、见解深刻的好文章。就专著而言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白翠琴所著的《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1 996年版 ) ,详尽地论述了这一时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及民族间征战不息、彼此融合的关系。朱大渭、刘驰、梁满仓、陈勇合著的《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98年版 )…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省大同市人民政府、大同市平城北朝研究会、山西云岗石窟文物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七届年会”于 2 0 0 1年 8月 8日至 1 2日在山西省大同市举行。来自中国、日本、美国、韩国、德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二百余人齐集魏都平城。大会收到学术论文百余篇 ,与会学者就魏晋南北朝 ,特别是北朝的“政治军事外交及南北交流”、“经济社会民族地理”以及“文化史与文物考古”几个专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政治军事外交及南北文化交流政治方面 ,添庆文《关于北魏的太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