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5年11月,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向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管外交、通商事务,下简称总理衙门)呈送《局外旁观论》一文。文中,赫德希望清政府改革弊制,实行新政。转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又托公使阿礼国上呈总理衙门《新议略论》,提出了与赫德呈文类似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在澳设领与早期中澳关系张秋生清廷于1861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迈出了中国外交制度近代化的第一步。1876年清廷在伦敦建立了第一个常使公使馆,向英国派出了第一位使臣,并相继在美、日、德、法、俄等国设立使馆...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其兄早年远走南洋,从事土地经营。由于务农有方,所以事业颇为发达,在兄长的资助下,中山先生于1892年毕业于香港中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经济的主张。建言失败后,横渡太平洋到檀香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国要想独立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的革命主张。清廷视孙中山为洪水猛兽,除明令通缉外,还指令各驻外使馆对孙中山进行绑架和暗杀。当孙中山到英国进行革命宣传活动时,清政府驻英公使派特务将其诱骗到公使馆后门,然后采用暴力手段强…  相似文献   

4.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第二年,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当年财政收入的11倍,史称"庚子赔款"。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与万国公法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华 《近代史研究》2003,3(1):280-295
作为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遣的第一位常驻使节 ,郭嵩焘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国际法 ,他与国际法学术团体的联系与交往也很引人注目。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徐中约 ,他介绍说 :  中国在西方世界建立公使馆之后不久 ,即被邀请参加国际法改革和编纂协会 (theAssociationfortheReformandCodifi cationoftheLawofNations)的第 6次年会 (1 878)。该协会 1 873年成立于布鲁塞尔 ,在 1 876和 1 877年的第 4次和第 5次会议期间 ,表现出了欲将国际法推广至远东的极大兴趣。中国首任驻英公使郭…  相似文献   

6.
有关1862年中葡条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自古即为中国领土,从16世纪葡人借居,至19世纪鸦片战争结束,300年时间里,葡人如期缴租纳税,始终受中国地方官府之管辖。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不断入侵中国,特别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葡人一反往日“恭顺”,决意援香港为例,企图通过与华立约,攫取澳门主权。然而,葡国兵力毕竟不比英国,不足以逼迫清政府就范。20年百计钻营之后,葡国终在法国驻华公使馆积极策划、支持下,于1862年同清政府议立“和好通商章程”。不过,因为葡方立约别有动机并采取欺诈蒙骗手段,以及换文时中方提议对有关澳门主权的条款做明确解释并修改,葡方拒不与商,所以,不仅此约未获清廷批准生效,葡国窃据澳门主权之阴谋亦暴露无遗,且此后的中葡关系亦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渝文 《文史月刊》2010,(10):42-43
<正>作为泱泱大国,大清跟世界各国的交往还是很频繁的,可是清政府对体育一直没能引起重视。譬如1896年,希腊雅典举办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各国共有澳大利亚、保加利亚、奥地利、英国、德国、丹麦、匈牙利、  相似文献   

8.
方勇 《文史天地》2008,(3):35-37
《辛丑条约》起源于庚子年间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侵略行动,正因为如此,《辛丑条约》的赔款一般也被称为“庚子赔款”。该条约的谈判从庚子年(1900)一直持续到辛丑年(1901),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以前的不平等条约谈判,清政府还可以讨价还价,多多少少有些回旋的余地。而这次却是在列强各国就如何“宰制”中国达成一致协议后才通知清政府照章执行。  相似文献   

9.
从十九世纪末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进一步加紧对中国侵略,其中特别是那些表面上披着宗教外衣、实际进行间谍活动的傅教士,他们凭借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而深入中国内地,到处建立教堂,霸占田产,借帝国主义势力恐嚇地方官吏,干涉行政,包揽词讼,收罗流氓充当教民,利用教民压迫羣众等,这一切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普遍的愤怒。于是,在这种形势下,一八九九年在山东爆发了以中国农民为主的反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由于有广泛的羣众基础,所以很快地从山东发展到邻近各省,并且后来在清政府的欺骗和利用下,随即进入天津、北京城内,与部分清军一起公开地攻击帝国主义的公使馆和各个外国教堂。这时  相似文献   

10.
同文馆风波     
张鸣 《江淮文史》2013,(6):163-164
成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附属于总理衙门。和同文馆相比,总理衙门的成立被逼的成分要多一点,清政府在这方面积极性有限,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应付洋人之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举债归还日本所勒索的战争赔款。列强通过争夺贷款权,掀起了在华瓜分势力范围的高潮。然而,取得如此重大利益的各国在议论庚子赔款偿付方式时,最终采取了抵押分期偿还的方式。抵押分期偿还的方式,对清政府而言,是一个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列强能同意中国分期偿还,不意味着其否定甲午战后的政治贷款,而只是一种为了帮助清政府维持统治,从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人的黄遵宪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 言黄遵宪 (1 848— 1 90 5)作为清政府驻日公使馆参赞官 ,随同首任公使何如璋于 1 877年 1 2月到达东京后 ,以其诗文与日本朝野人士交往 ,悉心研究日本传统文化及近代日本国情 ,未及两年完成《日本杂事诗》一书。该书于 1 879年孟冬由总理衙门以同文馆聚珍版刊出。黄在该书自序中说 :“余于丁丑之冬 ,奉使随槎 ,既居东二年 ,稍与其士大夫游 ,读其书 ,习其事 ,拟草《日本国志》一书 ,网罗旧闻 ,参其新政 ,辄取杂事 ,衍为小注 ,之以诗 ,即今之杂事诗也。”由此可知《日本杂事诗》是后来《日本国志》的“母体”。《日本杂事诗》及《…  相似文献   

13.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和直隶爆发,标榜"扶清灭洋",烧杀抢掠教堂教民,杀害传教士和其他洋人。为保护使馆安全,各国驻京公使要求调卫队进京。5月31日,经清政府同意,各使馆调进卫队300余人。其后,团民陆续进入京城,  相似文献   

14.
1866年,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准备回国完婚,临行前他向清政府建议,带几名同文馆学生到英国开阔眼界,以培养同英国打交道的人。主持“总理各国衙门”的恭亲王奕诉也早就想派人到欧洲各国考察。  相似文献   

15.
正当今,我国的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法)办公大厦坐落在北京东交民巷与正义路的交汇处。最高法之前这里的主人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最高检),再之前则是苏联大使馆,前身是俄国公使馆。原俄国公使馆的旧建筑现在几乎拆光了,只剩下两栋红顶平房依旧守卫着前些年重建的公使馆门楼。掰指算来,俄国公使馆这个地界至今有近  相似文献   

16.
徐枫 《钱币博览》2010,(1):42-42,F0003
(一)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无能。经济和科技落后,受到各国列强的大肆侵略,订立了不少不平等条约,深受各国列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以致后来形成被瓜分的民族危亡的政局.沦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1908年7月,清政府派遣唐绍仪赴美致谢退还庚款事并赴各国考察财政。袁世凯命唐绍仪与列强各国秘密商谈互派大使问题。1908年12月10日,唐绍仪从华盛顿给清廷发回电报,报告美国当选总统塔夫脱提议与清政府互派大使事。该电报引发朝廷内部的激烈政争。摄政王载沣和军机大臣张之洞等对袁世凯私自策划派大使事深为不满。他们不能认可大使所享权限和礼节,并不愿承受派大使所需经费。1908年12月25日奕劻被迫致电唐绍仪令其"缓办"派大使事宜。袁世凯仍不死心,27日又向摄政王和军机大臣上呈主张派大使的《节略》、《说帖》等文件,载沣、张之洞等人不为所动,否决了袁世凯的主张。12月31日,清廷发电报谕旨给唐绍仪,请其通知美国政府,将互派大使一事"作罢"。  相似文献   

18.
《文史春秋》2006,(4):50-50
1日 清政府准由陕甘绅商公举的李联芳会办陕甘铁路。 4日 清学部电嘱出洋考察政治的5位大臣,兼行考察各国女校。  相似文献   

19.
一我于1962年被任命为驻英代办。驻英代办处位于伦敦波特兰街49一引号,原为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馆,最初是清政府购置的驻英公使馆馆舍。这是建于18世纪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因年久失修,多处砖木腐朽,渐成危房。代办处人员逐步增加,馆舍不敷应用,约三分之一的人员另租房屋办公住宿,租金很贵,工作不便。原想拆除重建,但按当地规定,波特兰街任何房屋重建后均须保持原来的外观和高度。费用约需7O万英镑。高度不能增加,建筑面积也难以增加,解决不了集中办公住宿的问题。经调查,将现馆舍出售,得款可购买面积较大的地皮,用7O万英…  相似文献   

20.
张德彝(1847—1918),原名德明,字在初。近代职业外交官。1862年考入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设的同文馆学习英语。3年后毕业,被奏保为八品官,以同文馆学生资格见习外交官。1866年他与另外两名学生一起随从特派官员斌椿,被派往欧洲游历,以了解“外国情形”、“探其利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