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爆发时,老舍在北京市文联工作。老舍出事的前两天,北京市文联开会,老舍问茅盾先生:“明天的‘斗批改’大会你参加不参加?”茅盾先生没有作正面回答,只轻轻地向他摇了摇手。第二天(1966年8月23日编者注),老舍问我:“今天是红卫兵学生们‘帮助’我们文联搞‘斗批改’,你看我参加不参加?”我说:“没有通知你就不参加。”老舍接着  相似文献   

2.
“老舍是相当平民化的” 傅光明(以下简称傅):您能否谈谈您与老舍先生是如何认识的?他最初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邓友梅(以下简称邓):我和老舍先生认识是1950年的十一二月份,大概我是他从美国回来  相似文献   

3.
通俗文学大家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文璞 《文史精华》2004,(10):59-63
茅盾先生题过一副名人人名联:老舍、老向、凤子,胡风、胡考、龙生。联中“老向”是我的老乡,但乡人对他知之甚少,于是我写信给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向  相似文献   

4.
脸谱     
1949年,朋友们在重庆为老舍先生祝寿,并祝贺他从事写作20周年。大家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轮到老舍先生致词的时候,老舍先生早已泣不成声,只喃喃地说出一句来:“20年,历尽艰苦,很不容易,但是拉洋车、做小工20年也很不容易,我定要用笔写下去,写下去。”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辞王启》那是1937年的事儿。一天,陈逸飞带着一封信去访问老舍。正赶上老舍刚由天津回来,一路劳乏,在睡午觉。陈逸飞不忍打扰他,放下信就走了。因信中称老舍为“笑王”,老舍第二天便回了一封信;《辞王启》。原文如下:远飞先生;您好s正赶上我由天津回...  相似文献   

6.
在儿童教育上,老舍先生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细想起来,有以下八条:“木匠说”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作为文艺家,我决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作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老舍说的“不必非入大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思想。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品中,有一盘珍贵的录音带,是当年闻名于西南联大的“四小姐”张充和女士所录的梁实秋先生的谈话。在录音里,梁实秋讲述了他和老舍先生同台说相声的趣事。“那回演戏是劳军,是压轴的戏。我表演的是跟老舍两个人‘伺候大家一段相声’。不过,我们那段相声也很精彩。精彩的缘故呀,就是我们都不会说,临时表演得很成功。我记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练习的时候说好了的,不许拿扇子真打脑袋。老舍说,说相声非得把扇子拿出来在脑袋瓜上打一下。我  相似文献   

8.
老舍谈退稿     
老舍谈退稿老舍先生对退稿问题,曾有过精辟论述。他说:“我老管我的作品叫习作。既是习作,当然可好可坏。有时候,我自己看不出它是好是坏;经编辑同志看过,指出缺欠,我恍然大悟。这样我不能保证本本出色,篇篇精采。可是正因如此,我才积累了经验,逐步获得进步。不...  相似文献   

9.
郝希如:是我打捞老舍尸体并处理的现场 经过几个热心朋友的帮忙.我们终于找到了当年北太平庄派出所负责打捞老舍尸体并处理现场的民警郝希如先生。当我按照朋友提供的地址敲开楼门时,正是郝先生本人开的门。公安工作的职业特点使他对一个陌生人的拜访心存疑虑.但他看到我只身一人.便让进了门。我欣喜不已,  相似文献   

10.
1937年“七七”事变时,老舍先生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后因战事紧张,校里的教员和学生都陆续疏散走了,老舍先生抱着“一个教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我不能等待敌人到来,把我那点珍宝在了去”的心情,也赶紧出走。11月18日夜,他离别妻子和儿女,自己提着一个小箱,好不容易挤进了人满为患的火车,流亡到当时成为抗战中心的武汉。到1938年7月30日,老舍先生在武汉生活了8个月。主办“文协”和《抗战文艺》的工作当时集中在武汉的文艺界人士人数不少,国民党很想罗致这些人为自己所用,但文艺界的人不上这个当,国民党无法把这些…  相似文献   

11.
老舍教子     
老舍先生在儿童教育上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条:“不必非入大学不可”这倒不是说他不主张别人上大学,他说的是“不必非入大学”,这是一种反对“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谈到对孩子们的希望时写道:“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儿童“宜多玩耍”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关纪新著,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老舍与满族文化》于2008年3月出版,全书27万字,是一本旨在对老舍这位满族文学作家其作品中艺术性的民族因素做深层次挖掘的专著。该书从“京师旗族的家庭出身对老舍的人文模塑”、“20世纪满族社会变迁对老舍民族心理的制约”、“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的精神烙印”、“故土难离,相知不弃——老舍的京旗及北京情结”、“老舍赖以托足的满族文化艺术沃壤”、“满人的语言天分与老舍的烹炼琢磨”、“老舍文学艺术之中的满族文化调式”和“老舍对满族及中华文化的忧思与自省”等八个方面对老舍这位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满族作家的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且将老舍及其作品价值放在了整个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大环境下,从独特的角度分析了他超越民族和国家超越历史的文学艺术特质。老舍作品中对满族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和开拓创新,作品包含的独特民族文化价值和多民族文化交流并存的反映等这些在过去没有深入系统探讨的问题都在本书中得以详尽阐述,是关纪新同志多年研究老舍及其作品的心血之著。《老舍与满族文化》出版@晓薇  相似文献   

13.
江娜 《湖南文史》2012,(6):27-27
抗战期间,冯玉祥对老舍的生活和经济给予了大力的援助,使老舍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可以集中精力去进行抗战文艺的创作和组织工作。1937年11月20日,老舍抛妻别子,到达当时的抗日中心武汉。冯玉祥听说后,便派王向晨前来约请老舍。于是,12月17日老舍便搬到了武昌千户街冯玉祥办事处去居住。对于这段难忘的经历,老舍曾满怀深情地在文章中记述——  相似文献   

14.
“我爱北京,我更爱今天的北京。”这是生于北京,并在此生活和工作长达42年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生前的一句肺腑之言。在4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总计创作了250万字的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其内容多以北京作为故事和地理背景,仅北京真实的山名、水名、胡同名和店铺名等,在这些作品中就出现了240多个,其中北海被写的次数最多,有50次之多。爱北京、想北京、写北京,构成了老舍浓厚的北京情结。  相似文献   

15.
声音     
《中华遗产》2011,(9):8-8
“北京在老舍笔下永恒。”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目前在上海演讲时说,谈及某位作家与某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会立即想到老舍和北京。他说,老舍的小说让读者感受到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别样美丽,  相似文献   

16.
汤景泰 《满族研究》2006,(4):117-123
1994年以来,通过具体作品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在文化学大视野下,老舍研究在启蒙精神、地域、市民、旗人身份、女性主义等多个层面展开,老舍个性、心理及其文化内涵的复杂性日益凸现。关于老舍具体作品的研究在经典重读中获得了很多新颖的见解,散文、戏曲、文艺理论等研究较少的领域也逐渐被重视。而以心理学、语言学等视角切入和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了老舍研究不断深化。对于创见贫乏、论题重复等缺陷,需要研究者摆正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既能走近老舍营造的文本世界与老舍对话,又能以严肃的态度正视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7.
《茶馆》     
《神州》2007,(5)
胡絜青谈老舍的《茶馆》在老舍诞生80周年纪念演出会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了老舍的话剧《茶馆》的第一幕,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次演出之后,观众和剧院的导演、演员一致要求  相似文献   

18.
李云霞 《神州》2012,(23):94-94
【案例一】——《猫》一次,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我出示了: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样两个句子,让男女生各读一句,然后说说对这两个句  相似文献   

19.
1951年8月,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老舍选集》。老舍为这部集子写了一篇自序,里面谈到自己早年创作短篇小说时,为什么只写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不写他们的“如何革命”,列举了三点原因:一是对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严重的“革命文学”有些反感;二是自己只模糊地知道一点革命理论,“不敢用这一点理论去写革命的实际”;三是“我的一点文艺修养到底是来自阅读西洋古典文学,所以我总忘不了重视人物、语言、思想、结构、写景等各方面,而不专注意或偏重意思。”老舍所说的第三点原因很值得注意,它提示出了老舍与西方文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颖子 《湖南文史》2014,(7):30-30
老舍不但有《茶馆》这样在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有着饮茶的嗜好。老舍生前在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时,总是随身携带茶叶。有一次,老舍到莫斯科开会,接待人员知道他爱喝茶,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瓶。可是老舍刚沏好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身服务员就给倒掉了,惹得老舍很不高兴地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