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王进安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6)
从韵书发展、传承的源流关系来看,《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和《古今韵会举要》两部韵书是《洪武正韵》和《韵学集成》两部韵书在编排体例和韵字归类等方面传承和参酌的主要韵书,是它们要传承的旧韵。虽然《洪武正韵》和《韵学集成》都分别对宋元时期的两部韵书进行了传承,体现了传承旧韵上的同源性,但二者在传承旧韵的体例上又有较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存古和定正的不同和释字体例的不同等方面,深入探讨二书在体例上传承旧韵上的区别,对进一步弄清二书在声韵调等音系因素上的区别,进而研究其音系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4.
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出版社2000年版,以下简称余校本)是迄今为止《广韵》众多版本中最完备的一种。它的校注最全面,应用价值最大,影响亦最为深远。但仔细考查,它在读音互注与校勘方面还存在些许不足。本文拟对“互注”作一些补充,先列出当补条目在余校本中的页码,然后指出其遗漏或误注的又音,并简要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5.
李子君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1):92-96,F0003
本文利用宋代史书和传世的宋人书目、笔记、文集、别集及其它相关史料,对《礼部韵略》在宋代的流布做了较为细致的钩沉,力图为宋代韵书史、音韵学史的研究提供一份切实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分甘余话》是清人王士祯所撰写的一部史料笔记,内容记见闻和谈学问兼而有之。王士祯既受当时社会私人撰述风气影响,又通过个人主观努力,为后世留下了这部上乘之作,其内容极其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地理、民俗等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社会现实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7.
说《古今图书集成》及其编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今图书集成》是清修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现存我国古代最大、最完整、结构最精善合理的一部类书。本文阐述了它的结构,比较了它与以往类书的不同,同时勾稽资料,证实了这部书的编撰,与雍正在序文中所说的蒋廷锡等无涉,它的真正编者是陈梦雷。 相似文献
8.
邸宏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4):108-112
《昭明文选》注的音韵研究,自1950年以来共有论著六十余篇(部),其研究范围和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李善注、五臣注及《文选音决》的声类、韵类、韵律等方面。通过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总结《文选》音注音韵研究的经验,便于新世纪选学音韵研究的继续深入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二十世纪出土玺印集成》中收录的四方先秦古玺的释文进行了重新考订,分别作:王■,■(赒-周)洀,句虐,庾沽。 相似文献
10.
臧克和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1):41-43
在建立金语料库的过程中.对有关殷周金录的大型出土献进行了系统的处理。借助于有关信息化手段.采取与有关传世献参照的方法.对《殷周金集成》进行了字形订讹、补释。随手杂志.无虑数十则。这里先刊出的.是关于第18册的15则。 相似文献
11.
周代人兽合体造型玉器,加进了人的参与和主导,这就突出体现了当时社会观念形态中人格意识的进一步提升,显示了人兽结合造型的艺术成果.在西周时,龙神已被人格化,并被尊为人间与神界相依相合、互相沟通的神.玉雨师像即是龙神文化品格被提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13.
古建筑复原陈列的内容要素组合与展线布局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古建筑复原陈列的精髓还原为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共振结合体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情况下需对构成复原陈列的诸多内容因素进行归纳、合并处理,以找到各要素的交汇点为最佳,否则只能优先照顾最重要的影响要素,适度兼顾其它要素。古建筑复原陈列的展线布局必然受到古建筑物原始设计线路的制约,因此在实际设计中是一种叠加效应的结果。其最常见的展线布局方式有单一、顺向展线布局和块状串联的"中心辐射式"展线布局两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礼器组合形式分为殷、周两大文化系统。殷商文化系统的礼器组合形式是鼎、簋、豆、笾等的组合,皆呈偶数形式,表现出殷人追求对称美以及对女性的尊重。而周文化系统的礼器组合形式是:鼎呈奇数、簋、豆、笾等皆呈偶数。奇数组合可以突出一个“居中”、“中央”、“太极”的地位,然后再形成对称形式,表现了周天子至高地位的形成。周文化系统的鼎与簋、豆、笾等礼器组合,呈奇、偶纽合形式,反映了周人的阴阳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5.
鹿野苑石窟开凿于北魏献文帝时期,位于平城北苑西山中.作为一处皇室宗教营建,其布局设计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北魏平城鹿野苑石窟调查记>认为,第6窟"造像组合出现了一佛二菩萨和窟口外两侧各雕一力士的新形式",这一结论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鹿野苑石窟的造像组合应是一佛二菩萨,窟外两侧的力士像年代应与云冈第二期偏晚或云冈第三期石窟相当,很可能是在北魏中期末或晚期补刻的. 相似文献
16.
始于日本中世末期的“兵农分离”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阶层演变。然而“兵农分离”并非是靠丰臣秀吉的一纸命令所完成的。在战国初期,“兵”与“农”就由于其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开始分离。政治上,大名成长及农民斗争的加剧导致了武士与农民的分化;经济上,由于农业新技术使用、生产力提高使得庄园制解体,从而导致在地中小领主丧失独立性,成为大名家臣;军事上,枪的传入改变了日本战争模式,足轻武士被大量使用,步兵集团战、规模战为职业军人的产生提出要求,武士从而脱离生产。因此“兵”与“农”分离持续了战国时代的一个世纪左右,最终丰臣秀吉及德川家康政权分别用命令与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近世武士才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17.
日本右翼势力对“台独”的支持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战后初期,日本右翼势力是“台独”逆流的始作俑者和首开“台独”运动先河的罪魁祸首;冷战时期,日本右翼势力不仅在中日复交前使本国成为“台独”势力的大本营,而且在中日复交后仍一如既往、不遗余力地支持“台独”;后冷战时期,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不仅变本加厉,而且呈现出民间与政界配合、右翼与政府呼应之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机械与器物的图像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达方法是知识的创造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知识的承传也有重要影响。技术知识的图像表达与绘画艺术密切相关。中国画家在以再现视觉效果为追求的对位置向背方面的揣摸及绘画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与现在的透视理论一致的绘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用于机械、器物的绘画之中。晋代,数学家已经运用文字和图来阐释数学知识,地图专家总结了绘图的法则。唐代画家在描绘台阁、车舆、器物等时追求“形似”,敦煌壁画多具有纵向的移动透视或散点透视画法的特征,间有相当于一点透视的画法。五代画家的三维空间描绘物体的方法可以按照正确的比例表达物体的尺寸和形状。此后,画家对机械、器物、建筑的描绘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北宋时期,图与说的结合成为科技书籍的表达模式,它突破了“不收图”的编书传统。作者运用等同于移动透视、正投影、近似轴测投影和近似平行投影的画法和文字解说表达出机械、器物等的详细构造。有些著作以装配图、零件图等两张或两张以上的组合视图表达复杂的器物或机械结构。图、说结合的表达模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近代工程图学传入中国时期,并融入现代工程、机械表达方法之中。 相似文献
19.
吴良宝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4):40-44
古玺是研究先秦姓氏的重要资料之一。根据对古玺复姓的考辨与统计,可以得到大约125种复姓.这个数量远少于汉印复姓,本对其中的原因作了初步比较与说明。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是中国民间资本重新组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 ,集中于城镇的各种手工业组织对资本的需求增大 ,而拥有资金的商人又缺乏投资渠道。因此 ,在经济相对富裕的苏沪地区 ,民间资本开始通过招股与认股的方式组合成为股份公司。各股份公司成立后 ,在股金管理、红利分配和组织机构等方面均形成了新的体制。同时 ,随着股份公司的建立 ,传统的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