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与贵州省史学会于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二日和八月二十六、二十七日,先后召开了两次史学理论讨论会。会上收到侯哲安教授的《历史哲学导论》、《辩证逻辑思维与史学》,侯绍庄、冷天放合写的《怎样理解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康健文的《关于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控制论的讨论》四篇论文。在会上先后发言的有申云浦、吴雁南、张振佩、吴雪俦、侯存明、侯绍庄、史继忠等二十二位同志。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运用——唯物史观,即是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根本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以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当然,在这些基本矛盾的作用影响下,还存在着其他许许多多  相似文献   

2.
现在电视片《河殇》炮制者的政治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事实已经表明,《河殇》的出笼,原是为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自由化制造舆论。而它所散布的那些观点,则是近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集中反映。从当前来看,《河殇》炮制者所传播的那些驳杂而贻害大众的思想观点,仍有待于从理论上进行认真的清理。在这里,我们要问:这部声称带着浓烈的文化哲学意识,要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的命运进行全面思考的政论片,宣扬了一种怎样的历史观,它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企图将中国文化引向何方?这些都必须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驳。  相似文献   

3.
文史书讯     
侯绍庄、史继忠合著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研究》一书,即将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0万字,分为导言及上、下两篇。导言阐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不平衡性、多民族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结构及“土流并治”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一大特征。上编是内地汉族地区地主制封建社会,讨论了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土地私有制与国有制、地租与赋税、阶级结构、中央集权、思想文化及中国封  相似文献   

4.
《光明日报》《哲学》(1986.1.6)发表了庞朴同志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论纲)》一文,(以下简称《论纲》)《周易》中的“人文”一词.用以等同于欧洲中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反对封建制度,反对教会箝制人们的思想,要求实行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的一种资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所谓“人文主义”,我当时读后,便以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并在一次科研报告会上评议过.不意事隔两个月之后的三月十七日《哲学》栏同时发表了两篇和庞朴同志商榷的文章,一是黎鸣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人文’主义精神吗?——与庞朴同志  相似文献   

5.
赵树理同志的成名作《小二黑结婚》写作于1943年,这篇传世之作是在体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杨献珍同志的具体帮助支持下的创作成果.1941年5月,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召开的全师模范宣传队初赛会上,邓小平同志作了《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的报告,对当时根据地的文化工作提出了七条方针和任务,对今后的文化工作提出了四条指导性意见(见《邓小平文选》第一卷22页).1942年1月16日—19日,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和晋冀豫党委联合召开了晋冀豫文化人座谈会,邓小平在开幕式上作了《五点希望》的指示,提出了文艺“要为广大群众服务”、“成为有力的战斗武器”,文艺工作者“要服从每一个政治任务”、“要做一个村的调查工作,来丰富作品的内容”等纲领性意见.赵树理同志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6.
王军 《古籍研究》2002,(2):127-129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决不能忽略《淮南子》一书。它曾被唐代的刘知几说成“牢笼天地,博极古今”被胡适誉为“绝代奇书”、“集道家之大成”。陈广忠教授以孜孜以求的精神,二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淮南子》和道家文化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著有《淮南子译注》、《淮南子会考》、《刘安评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本身和与其相关学科的发展进步,一些考古学家对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提出修正.谢仲礼在《东南文化》1990年1.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考古学文化新界说》(以下简称《新界说》) 的文章.提出传统的考古学文化概念只涉及物质文化,而忽视非物质文化.但“物质文化只能是考古学研究的起点”,这与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不大相符.于是他认为:“考古学文化是指在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发现之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域内,属于某个人类群体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征的古代文化遗存.它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反映在物质文化上的非物质文化.”然而,无论是传统观点将考古遗存与物质文化等同.还是《新界说》认为物质文化是考古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学术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时间跨度达两千余年,有着浩翰的文献资料。对此加以系统的研究,理绎出其发展的脉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填补了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也是从文化学术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卢钟锋同志新著《中国传统学术史》(以下简称《学术史》)便是这样一部力作。卢钟锋同志伏案十载,精心别择,提要钩玄,一部达40余万言的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专著终于在1998年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史》的问世,犹之乎中国学术史研究园地…  相似文献   

9.
《流火》是荣县抗日战争初期,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成都分会有密切联系,并受到老舍、胡风、常任使、赵清阁、周文等同志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一个抗战月刊,与当时内江的《文化动员》(不定期的文化综合刊物)为姊妹刊,在川中都办得有声有色,胡风同志认为“在地方能出版这样的杂志,很不容易”。1987年3月,我们在内江拜访了《流火》编委之一的、现任内江市政协副主席的刘石夷同志(即砀叔),他不仅热情地介绍了当时出版杂志的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了《方志研究》1993年第3期发表的齐放同志《“马克思主义方志学”的提法不妥》的文章(以下简称“齐文”)和第6期发表的金紫衡同志《也对“马克思主义方志学”提法不妥之我见》的文章(以下简称“金文”),他们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原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组长梁寒冰同志“关于创立‘马克思主义方志学’”的提法,“齐文”指出:“我在全国省级地方志刊物(北戴河)主  相似文献   

11.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23,(1):127-128
<正>冯天瑜:《中国史学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制度是人类构建的约束自身行为之规则,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习惯、法规、戒律的集合,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结构性功能。中国有悠久的制度文化考释传统,以《尚书》、《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为代表的古代史著注重对制度文化的载述;以“通”、“典”为代表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典志体”成为一种代有传承的重要史体。  相似文献   

12.
浅议石家河文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江汉考古》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发表了由王劲、林邦存同志执笔编写的《房县七里河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简报,该简报除公布了七里河遗址发掘的部分主要资料外,重要的一点是在结语部分提出了“石家河文化”的命名。王、林两同志把湖北境内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统称为石家河文化,认为石家河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存在着继承发展关系,认为七里河前后三期遗存可以作为石家河文化分期的标尺,并初步把石家河文化划分成五个类型。对于王、林两同志的上述观点。我基本赞同,这里想在七里河简报的基础上,对石家河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屈家岭文化关系,文化称谓问题及分期与类型四个方面作详细些论述。限于资料和认识水平,不当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新纪元──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友春自1991年萧兵先生《楚辞的文化破译》问世以来,最近,湖北人民出版社又相继隆重推出了叶舒宪的《诗经的文化阐释》、萧兵和叶舒宪著合的《老子的文化解读》、臧克和的《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等大型书...  相似文献   

14.
徐娟  赵鹏  孙广耀 《神州》2014,(11):35-36
“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便已存在,溯其根源可至《易经》。千百年来,文化学者不断对“文化”进行释义。今天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一词指的是某一特定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精神形态以及制度、规约、交往方式、生活习俗与语言、思维方式的总和或者说复合体。①在《文化学辞典》里,对于“传统文化”的定义则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精神、现代价值等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至诚至善的民族精神和亘古烁今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15.
《周易》,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大奇书,历来是一部有争议的典籍。建国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探讨掀起了新的热潮,作为儒家“六经之首”、道家“三玄之一”的《周易》又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学术界对《周易》的研究和探讨又有了新的进展。为了使《周易》学术研究在目前新的环境中深入和稳步地发展,有必要对建国以来的研究状况作一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16.
冯远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贵的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仲夏时节,万物孕实,我们聚首在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的筑城贵阳,共同参与“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贵州”系列活动。这对于全国政府文史研究馆界和贵州省广大人民群众,都是文化生活中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蓝图;《十八大报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在不同场合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今年4月26日,国务委员杨晶同志到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视察工作时指出,中央文史研究馆聚集了一批传统文化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要在推进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陈进玉主任、袁行霈馆长对“中华文化四海行”系列活动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7.
谈皖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郭因看了几期《安徽史学》.对皖文化这一概念能否成立问题的讨论颇感兴趣,也不免有一些想法。写出来凑个热闹吧!皖文化这个概念能不能成立,的确有一个朱来常同志所说的“关键”。假使“关键”只能是来常同志所提出的统一的文化区域,相同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汉儒理念与价值观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之理论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启云 《史学集刊》2005,54(4):82-89
臧知非《两汉之际儒生价值取向探微》(《史学集刊》2003年2期)的立论,和我近年考析汉儒的文字针锋相对,感觉有必要对考论汉儒所牵涉的一些史学理论和方法提出来讨论。本文“(一)理论篇”讨论法国“年鉴学派·心态史回转到人类文化历史学”的新趋向;这是转向到美国人类学大师罗拔·列德夫(Robert Redfield,1897—1958)所重视的文化“大传统”——对整体文化发展变化的多元和全面意义的理解,综合为文明史的研究——“人文·精神文明”。以中国传统观念来说,聚焦于文化“大传统”,是以“君子”的“价值”理念,来理解和批判两汉儒生;聚焦于文化“小传统”,是以“小人”的“行径”来体认两汉儒生。顾炎武以“大义”、“节义”等理想理念来评论《两汉风俗》;吕思勉、蒙文通(以及臧文未指名的钱穆师和我)则以汉儒“要改正当世社会组织”(传统谓之“济世淑世”)的“志士仁人之公意”、“洪流”来解释新莽政权之兴起;这都是从儒学的“人文精神”“淑世理想”和“学术理念”(文明“大传统”的价值理念)着眼;因而成为聚焦于文化“小传统”价值取向的臧文批评的标的。本文续“考论篇”将进一步讨论在历史考证和分析上研究汉儒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许辉、李天石编著《六朝文化概论》(南京出版社,2003年7月)的出版,填补了六朝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六朝文化概论》是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会共同主持编著的《六朝文化丛书》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六朝社会研究”成果之一。通览全书,笔者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结构方面,条理清细,脉络分明,布局谋篇颇具匠心。“绪论”统摄全书,首先界定了“六朝”、“六朝文化”的内涵,进而介绍六朝文化的价值,使读者对六朝文化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最后一章《六朝文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徐忠 《钟山风雨》2012,(1):4-11
最近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决定》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的要求,笔者在研究邓颖超的文艺实践与理论的过程中,发现两件从文艺角度对这位德高望重大姐的科学评价的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