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北 《名人传记》2020,(3):28-34
几年前,有一次与孙郁老师聊汪曾祺。孙老师著有《汪曾祺闲录》,对汪曾祺颇为倾情。孙老师说:汪曾祺可惜了,复出后已六十岁,要再早些,就是当代苏东坡呀!孙老师的话吓我一跳,苏东坡是能随便比的吗?可是孙老师的意思我明白,即汪曾祺的黄金年龄基本给折腾掉了,等到“新时期”,他已迈入晚年,好在时光仍给了汪先生十七年,否则肯定不会有一个汪曾祺了。  相似文献   

2.
<正>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家,也是一位慈爱亲和的长辈,他多次发掘、提携文坛后辈,并与他们结成忘年之交,萌娘就是其中之一。结缘《秋天的钟》汪曾祺认识萌娘缘于她写的散文《秋天的钟》。那年,汪曾祺已过了70岁,萌娘年龄正好是汪曾祺的一半——35岁。《秋天的钟》发表于1991年七、八月合刊《人民文学》,汪曾祺看到后,特别赞赏,并且热情地向别人推荐,说她的文章“好像是闷热的天气里吹来一阵小凉风”。  相似文献   

3.
提起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大多数人都知道他在散文和小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实,汪曾祺还是一位很敬业的好编辑. 1950年,汪曾祺担任了赵树理主编的《说说唱唱》杂志的编辑.《说说唱唱》在当时是一本很受大众喜爱的杂志.  相似文献   

4.
正2012年,两位研究生写毕业论文,把陆文夫和汪曾祺,放在一起研究。一位写,《明丽苏北与清隽江南——论汪曾祺、陆文夫作品中的地域文化书写》(李艳敏,山东师范大学),另一位写,《社会民情的不同书写——汪曾祺和陆文夫小说的比较研究》(罗江,沈阳师范大学)。文学研究,将汪曾祺和陆文夫,放在一起比较,这不是个例,许多学者都有这种思路。比如,王景科、颜水生《新时期乡土散文的美学精神》(《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吴炫《穿越当代"经典"——文化寻根文学热点作品局限评述》(《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刘丹《论新时期小说中的"行业情结"》(《宿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陆娴《浅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1920年生于江苏高邮,早年曾经就读于西南联大,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写得相当漂亮。汪氏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既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不追求主题的玄奥深奇,也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的散文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的故乡怀旧小说在浑朴自然、恬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富于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被称为江苏水乡“民俗风景画”。以作品《受戒》、《大淖记事》为例,解读汪曾祺小说中所营造的民俗风情的诗画世界,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与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7.
黄顺 《钟山风雨》2014,(3):56-56
正提起汪曾祺,大多数人只知道他在散文和小说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实,汪曾祺还是一位极为热心敬业的好编辑。汪曾祺1950年回到北京后,就担任了赵树理主编的《说说唱唱》杂志的编辑。《说说唱唱》在当时是一本很受大众喜爱的杂志。全国各地的读者踊跃投稿,每天来稿多达百篇,可用稿量不到百分之一。读者来稿来信堆积如一座小山。想从这里发现可用之稿,也就如深山探宝,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8.
柯兰 《神州》2012,(18):5
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题目是"受戒",但处处张扬的主题却是"破戒",看似冲突,但细细品味,却是汪曾祺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作了一个绝美的比喻。  相似文献   

9.
1982年春,新华社向海内外公布1981年度全国短篇小说评奖结果,汪曾祺的《大淖记事》榜上有名。很多人对汪曾祺的名字感到陌生,连作家叶楠也到处打听:"从哪里冒出来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是一位联结现当代文学的作家,是一位浸透着我们民族艺术精神的老作家。他以几十年的生活经历、见闻和体味,构筑起自己简约、朴拙的小说艺术世界,创造出了别具风味的艺术境界。既有“出水芙蓉”的天然美质,而又不失于精雕细刻,既有原始艺术的古朴,而又不流于粗糙,成为最见功力,却不露斧凿痕迹的小说艺术珍品。平淡的叙述风格汪曾祺的小说没有惊人的语言,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大喜大悲的人物情感。从叙述的角度看,穿贯于作品的是一种平平淡淡的风格。平淡的叙述风格在汪曾祺的作品中,直接表现为作品人物情感的平淡和生活以和谐的方式被…  相似文献   

11.
我一直很排斥给汪曾祺贴上“最后的士大夫”这一张标签。汪曾祺为什么会是“士大夫”,还“最后”?书画自娱?文人雅趣?讲求饮食?文笔出众?这些特色一来并非“士大夫”的必要条件,二来哪个时代类似爱好情趣的文人非文人皆层出不穷,哪儿来的“最后的”“士大夫”?  相似文献   

12.
读点汪曾祺     
胡邦定 《纵横》2014,(9):63-64
题目这么写是简化了,完整地说,应该是“读点汪曾祺的小说、散文”。汪是1939年考进西南联大中文系的。他在校读了五年,也没有拿毕业文凭。这一点倒有点像陈寅恪大师,并不计较拿不拿学位。汪曾祺自己说,他在学校时,“上课很少记笔记,还时常缺课。完全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乱七八糟地看一些书。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评价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其文和平纯正、语淡味厚,其人温厚而淡泊。他有着怎样的故园和童年,他眼中的父亲又是怎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各地菜谱○陈海鹰汪曾祺先生是一位文学大师,也是旅游爱好者,他生前去过很多地方:西藏、新疆、内蒙、四川、云南、海南、福建、香港、美国等,登过天山、泰山、乐山、武夷山,看过桃花源,到过岳阳楼;同时他还是一位美食家,每到一处,他便用那枝生花...  相似文献   

15.
王磊斌  房存 《神州》2013,(14):16-16
汪曾祺是位横跨现当代的作家,地位比较特殊。他接续了自废名,沈从文等人的抒情化小说的传统,在当代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这也使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美,尤其是其代表作《受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之文美。本文就以其代表作《受戒》为例,分析汪曾祺先生在这篇作品中所要表现出的在创作手法上运用自如的空白之美和在创作内容思想上竭力突显的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16.
宋亚琼 《神州》2014,(5):19-19
环境分为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汪曾祺以故乡旧时民间社会为背景的小说许多环境在不同篇目中多次出现,我们将其称为环境再现。环境再现,对于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承载风俗人情,体现作者的生命体验有其独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三宝 《神州》2013,(23):7-7
汪曾祺的文字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源于他生活中的诗意哲学。以苦作乐的哲学。汪曾祺的一生有许多不幸,这些不幸在他看来都充满诗意。他打成右派后,在昆明纱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呆了四年,前两年扛过八十公斤重的麻袋粮,干得最多的是喷“波尔多液”农药。后两年是在研究所打杂,主要是与马铃薯打交道,画《中国马铃薯图谱》,还写了许多与马铃薯有关的文章,俨然一个研究马铃薯的专家,过年时还带着自己种的马铃薯回家,与家人共尝。那四年,他与当地的人非常亲近,相处很好。他认为,在纱岭子这几年,对他确立今后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汪老的人生平淡、传奇而又充满诗意,在这充以苦作乐的诗意人生中,他写下了许多充满诗意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他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而且是书法家、绘画家、美食家。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称,每到一处,他都要去那些小街偏巷,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吃,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不仅如此,他还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拌菠菜、干丝、烧小萝卜、塞肉(馅)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的泡茶馆,那是早就“泡”得成了 癖,出了名的,这在其同辈作家之中,确乎称得上首屈一指。 汪曾祺的泡茶馆之癖,那是在受了其家乡的高邮茶道文化俗风陶染之下,才始养成的。昔日高邮镇上的大小茶馆比比皆是,远远驾乎酒店之上。尤其紧傍运河码头的那条街上,老虎灶茶馆更是鳞次般相挨着的。只因南来北往的那些盐船、粮船、鱼船、草船,都得打高邮这里驶过,昼夜川流不息。这些船只临到在此泊岸之时,但见许多船户、水手,以及纤夫、挑夫之类苦力,皆络绎来到茶馆里歇脚、喝茶,顺便嚼些干粮,或则唤来面点、干丝什么的,既好解渴解饥,也好解却弄船和坐船的疲乏。 不过在汪曾祺来说,泡茶馆“泡”得最上瘾,也是叫他最难忘怀的,则是在昆明西南联大的那些日子。其时他在昆明先是读书,后是教书,一连住了七年之久,几乎无一日不泡茶馆。 昆明的茶馆就其规格来说,无非属于两类:一类是大茶楼,一类是小茶铺。对于前一类,汪曾祺是很少涉足的;而他常去光顾的,则是带有昆明本地茶道俗风和乡土特色的那  相似文献   

20.
何伟 《南京史志》2014,(8):79-81
汪曾祺先生曾说“小说即语言”,他强调了语言的重要性。当然,在我们语言天赋不足的情况下,转换叙事视角,也可以为我们的作文点亮一星华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