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眼病蒸洗器     
故宫藏品中,有清代御药房的一对眼病蒸洗器。器分两截,外以楠木制成,内镶银皮。下截如钵盂式,上截一端口圆,一端口扁。圆的一头向下,复盖在钵盂之上。扁的一头向上,对着患眼。此器用法,二十多年前我曾听在清太医院工作过的袁鹤侪老大夫说,要先把煮成的  相似文献   

2.
殷墟妇好墓出土器物形状之瑰丽,制作之精工,数量之众多,都足以令人赞叹。在二百一十件青铜礼器中,出现了前所未见的新器类。现在,妇好偶方彝、妇好三联甗等重器,已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吸引着观众极大的兴趣。这里,从妇好墓青铜器群中举出三种炊蒸器,说说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沔阳三蒸     
沔阳三蒸:蒸青鱼、蒸猪肉、蒸蔬菜驰名于“九省通行”的武汉,有“蒸菜大王,独数沔阳,如若不信,请来一尝”的歌谣。清代、民国,武汉三镇不少餐馆挂“沔阳三蒸馏”招牌。后来,“三蒸”发展到了北京。北京虎跑坊有餐馆悬牌“湖北三蒸馆”。据符号老人讲,一日,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在护卫簇拥下,途经虎跑坊,见“湖北三蒸馆”,不知何谓“三蒸”,便进馆品尝,大饱口福后题联:一尝有味三拍手 十里闻香九回头“沔阳三蒸”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与沔阳是水乡泽国有关。据记载,当时沔阳是:“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平民百姓吃…  相似文献   

4.
肇庆裹蒸     
广东省肇庆市有一种独具南国风味的食品叫裹蒸。肇庆裹蒸历来是一些肇庆籍的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们每逢新春佳节渴望品赏的“思乡曲”。而今那热腾腾、香喷喷的裹蒸已成为广大中外游客到肇庆必尝的一种风味佳品。 明代诗人王士祯曾诗咏曰;“除夕浓烟笼柴陌,家家尘甑裹蒸香”。又据文书记载:“裹蒸曾作为‘御食’进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描写:“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来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由此可见,古人是曾经用香来熏衣裳的。古代的衣服用料一般为丝、麻、葛、布等,易遭虫蛀。因此古人要熏香驱虫,不独为衣服生香爽身。熏衣用熏炉、熏笼。熏炉的样式不一。有的似小瓮,口小肚大;有的如短足香炉,口大肚凸。有的带铁把,有的上铜钩。熏笼是罩在熏炉上的笼子,样式类似今之烘笼,作烘干及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将蒸汽运用在了饮食生活上,造就了有别于西方的蒸文化。蒸制点心松软温润,这当中蒸笼功不可没。从甑到蒸笼蒸具的前世今生蒸,本义为利用水蒸气烹熟食物,后引申为献祭。其甲骨文字形似双手托举冒着蒸汽的炊具(图1)。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甑,由承甑器和三个甑组成,甑底部有小孔,可视作蒸笼的前身。  相似文献   

7.
罗红侠 《文博》2008,(2):85-86
咸阳博物馆珍藏着一件铜质两用朱雀熏炉.通高13.4厘米,其中冠高2.4、头高6、腿高3厘米.通长14.6厘米,其中头长2.1、身长7、尾长5.5厘米.朱雀站立昂首,张口,口内含珠(有人称丹).双目平视前方.  相似文献   

8.
杨乃运  穆林 《旅游》2006,(2):14-14
除夕夜,裹蒸在子夜里蒸熟了.新年喜庆的鞭炮声中飘逸着撩人的浓香.放完了鞭炮,揭锅.上裹蒸,把过年的滋味随着裹蒸放到嘴里咀嚼……在肇庆的第一顿晚餐,主人特意推荐了一道食品, 是绿叶子包的.叶子不是苇叶.它要比苇叶宽大得多; 又不是荷叶.它比荷叶窄小得多。叶上的食品.一看就是糯米做的.形状有点像微缩的小金字塔.吃起来是甜咸口.糯米里还有其他粮食.肯定说是豆类.又不好说是什么豆.味道已被松酥的油脂类食品冲淡了.类似于  相似文献   

9.
马伯贤  徐刀 《环球人物》2013,(14):79-81
他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吃最大的菜,喝最烈的酒,交生死的朋友身材高大,皮肤白净,脸上带着若有似无的笑,一举一动斯文儒雅,怎么也想象不出,眼前这个人是写打打杀杀的黑道题材小说的。2007年,他的《东北往事:黑道风云20年》(以下简称《东北往事》)在天涯社区连载,成为网站创立近  相似文献   

10.
<正>沔阳三蒸是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百姓菜,湖北十大名菜之一,也是中国名菜。它以江汉平原优质食材为主要原料,以粉蒸为主要技法并涵盖多种蒸法,因起源于沔阳而得名。沔阳三蒸,是一个蒸菜系列,在民间曾流行三道菜(蒸鱼、蒸肉、蒸菜)和三类菜(畜禽类、水产类、蔬菜类)之说,其实“三”的本义是“多”,“三蒸”实际上是无菜不蒸。  相似文献   

11.
每到清明节时期,行走在广西合浦县的客家乡野,到处可以看见各座山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旌旗飘动、香火缭绕,合浦客家虔诚的“消蒸尝”(合浦客家人称祭祀为“消蒸尝”)活动又开始了。  相似文献   

12.
1927年秋,李蒸从美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北平师大、南京中央大学等校任教。1929年任南京大学区民众教育院主任,后又应聘到江苏无锡民众教育院任教授暨实验部主任。他为实验部制订了三年计划大纲草案,明确规定其目的是为研究民众教育的实际问题,创造系统的实施方法,并对三年内学生的课业与实习做了细致具体的安排。实验部首先成立了无锡黄巷民众教育实验区,全区住户约200家,民众近800人,实验之主旨为“普及民众教育,促进地方自治,以期发展乡村经济,改善民众生活”。实验收效显著。在授课期间,他还编写了一套较系统的教材,阐述了自己对民众教育的理论与实施的设想。此教材对我国早期推广民众教育工作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多篇有关民众教育的文章。1930年底,李蒸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得以继续其专业志向。于是,他便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开展全国性的社会教育工作中去。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后,李蒸结合师大的特点,制订了民众教育工作的开展计划。1933年8月,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北师大在宛平、昌平、温泉等地组织了乡村教育实验区的筹备工作,继而在实验区开办了学制为三年的师范班,以培养从事儿童与成人教育的师资。这些...  相似文献   

13.
绞胎器与瘿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机 《文物》1988,(12)
唐、宋时代,我国陶瓷制品中有一类绞胎器。它的坯胎是由深(如褐色或棕色)、浅(如白色或牙黄色)两色瓷土重迭糅合,烧成后器表呈现盘旋蹙结的纹理。此种纹理初看似任意蟠屈,不受拘束;但综观多数绞胎器,就发现它们具有大体相近的组织形式和格调,其构图应有所本。因此,制作绞胎器的坯体时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对操作技艺会有种种要求,故相当费工。有时乃将制法  相似文献   

14.
杂器     
正镇原文物丰富多彩,历代先民生息、劳动所及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均留下大量的实物。如按其用途分类,则百科俱全,如按质地区别,则不尽其繁,难括其杂。因此,除大类如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瓷器等之外的文物,概括称为杂器文物。杂器文物大部分是小型器物,但一器之微,往往穷工极巧,考工考史,源远流长,既有独特的用途,又蕴含着丰富  相似文献   

15.
銅器     
一、銅器發展的歷史概要 (一)遠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銅器已經發展到這一門手工業的最高峯了。無論在冶鑄方面,在器物的型式與圖案方面,都已有最高的成就。在安陽出土的一千幾百斤重的大方鼎,具體說明了這一件事實。我們只要看那時的鎔銅器,每一個用土製的器,最多只能裝十幾斤銅液;鑄這樣一個鼎,需要一百多個溶銅器同時溶化,注入範型。就可以知道這是怎樣偉大的場面了。這種進步的銅器工業,不是短短時期裏就能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估計中國銅器的歷史,大約有了三四千年之長了。就今天已發現的材料來看,中國銅器是就地鑄造的,是民族自發的工業。  相似文献   

16.
匏器     
匏器又名葫芦器。它是将正在生长的嫩葫芦纳入刻有图案的范中,使它局限于范的形状而生长,形成表面具有类似浮雕效果的器物。这种器物在质感上和竹雕很相近,越经人赏玩摩挲,色泽愈深,愈滑润可爱。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葫芦残迹,证明我国种葫芦的历史已有七千多年。长沙楚墓出土  相似文献   

17.
在苏联博物馆学基础一书中,介绍了一种物品防蛾、防霉和杀菌的药剂——对位二氯化苯,我们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一年来试用的结果证明对位二氯化苯在防霉方面效果是很好的.我馆在陈列橱中用玻璃盘大量放置对位二氯化苯,没有发现霉点(就是皮革上也没有一丝霉点),而对位二氯化苯放置得太少和没有放的陈列橱,就有很多霉点.我馆陈列室一般比外面的湿度要高上近十度,陈列橱的底衬又是用浆糊粘的,因此橱内特别容易发霉,但对位二氯化苯,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还做过试验,培植了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文物商店在收购工作中征集到明代隆庆官窑青花熏盒一件。熏盒为正方形,通高11、边长11.6、壁厚0.6厘米。盒盖隆起,中间镂空一古钱纹  相似文献   

19.
绞胎器与“绞釉”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窑址调查资料和传世器物,对绞胎器与“绞釉”器的起源、技法、品种、产地、时代以及二者关系等作了较全面的考察与探讨,并提出中原地区是古代绞胎器与“绞釉”器的主要产地。两类产品虽属稀少品种,但工艺独特,制作精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原地区制瓷业的发达与繁荣。  相似文献   

20.
扣器源流     
扣器是指在器物器日、器底、盖口、盖痛及器身等部位镶金属箍的漆器。金属箍主要起加固和装饰的作用。对于扣器,在一些漆器的论著中已多有提及,但尚无人对其源流加以系统探讨,且由于新的考古资料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某些看法。因此,写此短文,以求教于学界。一、扣器的起深受到考古材料的限制,以前认为扣器始于战国①,但新出上的材料证明西周时期就已经有扣器了。1983-1986年在淬西张家坡的西周墓地出土了一批铜漆木器具。其中有7件铜扣,1件为漆木壶的口沿,6件分别为3件漆木蓄的器口和器底。这些铜扣均有折角,不但有利于镶嵌,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