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清源  朱瑞  沈秀丽 《攀登》2008,27(6):110-115
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海省出生性别比呈整体性急剧攀升之态势,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成为人口结构性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积极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尽快遏制出生性别比升高趋势,统筹解决青海人口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王钦池 《攀登》2014,(3):31-35
文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分因素特征和贡献率。结果显示,城市和镇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升高,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下降;一孩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显著增大,二孩的影响明显下降;人口大省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仍然较大,部分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连续升高的趋势。基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新态势,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策略要做出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关于男女性别比失调的原因及完善措施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亚梅 《神州》2011,(26):213
当前中国人口高出生性别比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男女性别比失调不仅影响到未来婚姻的平衡和家庭的稳定,而且也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18.06(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活产男婴数与活产女婴数的比值,通常用女婴数量为100  相似文献   

4.
动向     
重点中国男女比例失调在全球最严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中国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2.85,也就是每100个女性相对有122.85个男性,高于全国119.58的平均水平。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应在103至107之间。  相似文献   

5.
米亚梅 《神州》2011,(11):213-213
当前中国人口高出生性别比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男女性别比失调不仅影响到未来婚姻的平衡和家庭的稳定,而且也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攀登》2015,(6)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中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常态,人口规模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总和生育率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低生育水平基本稳定;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出生性别比偏高且居高不下;劳动年龄人口跨过拐点,步入下行通道,劳动力数量比较优势开始下降;流动人口规模空前,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传统家庭功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人口发展中呈现的新常态,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是解决人口结构性失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李常生 《沧桑》2009,(1):59-60
抗战以前,晋西北人民因生活贫苦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制约,人口性别比偏高,性别结构极不合理。抗战以来,晋西北根据地总人口性别比基本平衡;分年龄组性别比呈下降趋势,而青壮年性别比偏低。这种激烈变动的原因:一是受战争的影响,男子参军、从政、死伤较多;二是为了抵抗日寇和推动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针对当时人口数量少,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实际状况,抗日民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诸如改善人民生活、保护妇女儿童、宣传男女平等、推广医疗卫生、普及文化教育等有效措施,使人口性别结构较战前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结构分析——浙江省个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根福 《史学月刊》2003,(2):115-120
抗战时期迁移人口的结构状况,可以从浙江省的个案研究中得到实证性的解答。从籍贯构成上看,迁出省外的人口以杭州、绍兴、宁波、金华等地居多。从年龄和性别构成上看,迁移人口大多比较年轻,其中劳动年龄人口占主要比重,育龄妇女人数较多;迁移人口的性别比较高,大批男性为避战祸加入迁移人口的行列。从职业构成上看,迁移人口成分极其复杂,几乎囊括社会绝大多数行业,其中主要有农民、工商业者、文化人及政府工作人员、医生等。  相似文献   

9.
朝鲜族是辽宁省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辽宁朝鲜族人口为241052人,与“四普”相比,朝鲜族人口接近零增长,在1999年11月1日到2000年10月31日期间,朝鲜族死亡人口为1303人,出生人口为155人,死亡人口远远高于出生人口。面对辽宁省朝鲜族人口的现状,分析其成因和社会影响,及早采取措施,使朝鲜族人口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对朝鲜族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下游地区史前人口性别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统计学研究并不是单纯从生物学角度研究人口的自然属性,而主要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人口的性别构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一般来说,自然界各种生物的两性比例是平衡的,这是生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物种繁衍发展的需要。人作为自然物种的一支,其两性比例亦应受到这种自然规律的制约。但由于人类具有特有的社会属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又存在性比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关系到结婚率和妇女生育率,从而决定人口出生率以及人口再生产速  相似文献   

11.
尹湾汉墓木牍《集簿》记载的户口统计资料,反映了西汉后期一些重要的人口问题。从西汉后期社会的实际情况看,《集簿》中的户口资料,从户口增长率(9.97‰)、获流人数(户11 662、口42 752)、人口性别比(102.6)、老年少儿人口比重(6岁以下、80岁以上、90岁以上人口分别占东海郡总人口的比例为18.79%、2.424%、0.835%)到高年受王杖人数(2823人)都是可以解释得通的,是真实可信的。《汉书·地理志》中的户口资料也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1928年安徽人口普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1928年安徽人口普查的背景、制度和执行情况,分析普查数据,可以得知此次人口普查执行得力,普查结果可信度较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次人口普查所得人口数量与实际人口仍有相当差距。利用以中国土地利用调查为代表的区域性人口抽样调查的结果,通过调整人口性别比可以对1928年安徽人口数量进行大概规模的复原。  相似文献   

13.
马璐  张志斌 《人文地理》2015,30(6):132-137
文章运用2000年第五次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兰州市主城区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老龄人口增速快,各区增长差异显著,街区差距相对缓和;老龄人口比重呈圈层结构分布,街区间比重差异明显,老龄人口高密度街区范围扩大,空间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双中心"结构;高龄老人增速快,老龄人口性别比下降,空巢家庭日益增加,老年抚养负担加重。其形成机制主要缘于历史沿革、社会发展、人口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迁移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翠 《沧桑》2014,(6):1-3
地方志文本中存有大量自然灾害相关资料,本文对其中14—16世纪宁波自然灾害相关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旱灾是该时段宁波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其特征为较少危害全境,局部多发且分布严重失衡;持续时间长,伴生灾害多,对本地社会与民众生活影响大。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2017,(11)
<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40余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口的发展方式和轨迹。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基本国策,作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进而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方略,对于修正人口总体失衡,并保持人口总体长期均衡发展意义重大。在宏观上,通过生育政策调节国家人口发展的速度、数量、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也日趋严重,这引起了人类的普遍关注和忧虑。于是有识之士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认真分析儒家文化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力求建立一个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良性循环体系。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所引起的天灾以及割据混战、苛政暴敛等人祸给社会造成的极大动荡,均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如引起农作物歉收、农业人口锐减、农田荒芜、生态破坏等等危害。  相似文献   

18.
晚清华北村镇人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根据光绪初年青县、深州的两种村图以及一些方志 ,研究晚清时期直隶、山东一些州县村镇的人口问题。当时的“镇”不一定是商业聚落 ,不少“镇”人口不多 ,又无商店市集 ,只是一般村庄。村镇户均人口多在五人左右 ,入学者只占人口之百分之一二。穷民、残疾、节孝等类人员在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 ,老年人口比例偏低 ,性比例普遍严重失衡 ,就人口年龄分配而言基本上是稳定的人口类型。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交困之中,为了摆脱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清廷掀起了一系列的"新政"。对内蒙古地区放垦蒙地是其应付民族危机的重要的手段。清末新政对蒙古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是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蒙古社会的生存方式及对生态造成了相当得危害。  相似文献   

20.
《神州》2005,(8)
现在,和谐社会的概念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国计民生是关键。民生是中国经济第一问题,是中国构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传统的农业国家、基本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合理加剧了生产要素结构的失衡、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严重失调、生产关系中的种种问题,都造成了一个人所共知的后果:中国老百姓求生存的艰难。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七大措施,并就迄今为止,多种针对社会严重不和谐现象提出了问题和建议, 涉及反贪倡廉、贫富差距、国资流失、金融风险、失业问题、三农问题、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生态环境、贸易平衡、民族问题、台湾问题、周边安全,以及全球化和国际关系等等方方面面,其实这都是政府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是关乎百姓民生的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