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国栋 《沧桑》2009,(2):7-8
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千年的历史变化中,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多次的朝代更替,著名的丝绸之路也在随着这种历史的变化而发生变迁。北魏平城时代是北魏王朝迁都洛阳前的一个时段。这个时段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个很模糊的话题,然而,从当代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则可以揭示这尘封千年的中外文明交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2.
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代为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丝绸之路上的平城作了论述,主要对平城为中心的路线考察,平城时代对丝绸之路的经营,这一时期东西交流的成果,具体从器物、技术、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3.
北魏平城考古近50年来,不断有新的发现。现存的北魏平城时代文化遗迹,记载着这个王朝百年的辉煌。现暂将平城的考古学文化以北魏太武帝太延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二期。这些遗迹和遗物,反映了北魏平城时期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汉文化的渗透以及西来佛教艺术的传播,而平城时代,是云冈石窟开凿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砖瓦是北魏平城时期遗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工作,发现了大量制造精良的板瓦和筒瓦,其中尤以磨光瓦最具特色。文章对北魏平城时期多个遗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进行归纳和分析,初步总结了北魏平城时期板瓦和筒瓦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平城的居民规模与平城时代的经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重 《史学月刊》2002,(3):107-113
北魏在平城时代进入了由游牧政权向封建政权过渡的历史时期。频繁的军事征服使北魏政权日益强盛,被不断迁徙到其京都平城的人户数量庞大,平城因而获得空前发展,居民规模达百万。畜牧与农耕并重的经济模式,成为影响平城持续繁荣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物世界》2013,(5):F0002-F0002,F0003
<正>北魏宫城建筑遗址(2003年起发掘)作为皇权象征并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北魏宫城遗址的确切位置,曾经引发了学者们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大同市城北操场城街的北魏遗址的发现,无疑对研究北魏建筑及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对探寻汉代平城县和北魏宫城的位置以及北魏平城布局皆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北魏平城那遥远的岁月和曾经的繁华正在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北魏迁移民活动为视角,结合北魏立国初期积极接纳汉文化这一历史背景,探讨以平城地区为中心的“平城体”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同时,“平城体”魏碑发展中影响最大的河北地区及南朝“投化客”也是文章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北魏平城瓦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城遗址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重要的历史遗迹。北魏王朝从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始,至太和十五年建成明堂,十六年修成太极殿,即迁都洛阳之前还在平城大兴土木。近一百年中,曾在平城筑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平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及一些石质、陶质的建筑构件是我们探寻平城宫殿的重要线索。其中瓦当的装饰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标识意义,同时也寓意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思想意识。本仅就对目前平城遗址出土的主要瓦当类型,并结合其他地区出土的相关资料,对平城瓦当当面纹饰的意义及其演变作一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9.
试论大同操场城北魏建筑遗址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发掘的大同操场城北魏一号建筑遗址为一长方形夯土台基,台基东、北、南三面设踏步,其中南面为东西并列的双阶形制。根据遗址在平城中的位置、建筑形制以及出土遗物,再结合考古材料与文献的对比,可以认为遗址位于平城宫殿区,推断为北魏平城的宫殿建筑遗址。  相似文献   

10.
怀仁丹扬王墓为北魏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是刘昶生前预营的自己与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北魏平城时代太和以前不见多室墓,丹扬王墓前后双室、前室两侧附耳室的结构,是文明太后太和改制、推行汉化制度下的产物。墓葬中的忍冬纹特征与云冈二期石窟、平城时代太和以来墓中所见忍冬纹一致,鲜卑装人物砖的图案借鉴了太延二年(472年)以后墓葬中的人物俑形象,而人物砖的排列方式则与云冈二期石窟开始出现的供养人构图范式一致,说明墓葬年代不可能早于云冈二期石窟开凿的年代。残存的金箔屑、铅板等应为墓中原随葬器物的残留,同类器物仅见于平城时代晚期墓葬。丹扬王墓的位置,地处北魏王朝规划的南来汉人墓葬区范围内。这为丹扬王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推定提供了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1.
跋北魏郑平城妻李晖仪墓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出土的北魏郑平城妻李晖仪墓志,记载了北魏重要权势家族陇西李氏与荥阳郑氏之间的婚姻关系,涉及北魏后期一些重大史实;墓志的铭辞部分,更是北朝重要文人和史学家魏收所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文提供了墓志录文,并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帅 《美成在久》2022,(4):87-95
北魏平城时期由于北方的重新统一和丝绸之路的再次畅通,平城成为民族融合的大舞台。见多识广的平城人钟情或佩戴什么样的饰品?那些精巧华美的饰品里又凝结着怎样的心思与情愫?本文以大同出土的美轮美奂的北魏串饰为例,带我们一睹北魏平城饰品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郭晓华  李丽芳 《沧桑》2011,(6):21-24
平城文化是指在平城为北魏都城期间所创造和显现的一种都城文化。它主要包含了以鲜卑文化为主的草原文化、汉文化、域外文化等多种文化成分。胡汉融合是平城文化的主要特征。平城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同市南郊轴承厂遗址出土的石雕方砚,纹饰繁复,制作精巧,是北魏平城时期物质文化的代表作。本文通过考察石雕方砚的器形和纹饰,推断其制作年代为北魏太和年间,其装饰纹样综合了汉地、域外和佛教元素,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征。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四足方砚,此件石雕方砚并非明器,其出土地大同轴承厂遗址是北魏平城时期一处有一定规模且等级较高的建筑,且不排除舍宅为佛寺的可能。基于相关图像资料,作者对砚台与书写者和家具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指出石雕方砚的四足造型便于移动,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习惯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北魏前期都城平城遗址发掘出土了数批石雕柱础。其体量虽小,但纹饰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具有较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本文从作品的雕造、艺术风格及具体功用方面作以考证。  相似文献   

16.
从西晋末年到北魏开国,拓跋鲜卑在其境内大力发展农耕,农业已成为北魏新的经济支柱。北魏恰逢气候史上的寒冷期,《魏书·灵征志》有大量关于霜灾的记录。阴山、平城一带频发的霜灾制约了当地农业之发展,故拓跋氏才形成了“阴山却霜”习俗“。阴山却霜”与鲜卑游牧旧俗关系不大,它是北魏中前期转向以农立国的见证。  相似文献   

17.
哈密地当古代西域与中原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和文化中心。素有"西域襟喉、嘉关锁钥"之称。既是古代民族东来西往的交通孔道,也是商旅行人打尖歇息的必经之地。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多种文化传播、交流、汇聚、  相似文献   

18.
云冈石窟是北魏平城时期的石镌博物馆。它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北魏平城时期蝉联六帝,加上追尊的景穆帝是为七帝。云冈石窟恰有7个大佛窟。加以复法后,帝室又有为帝王造像的诏令。于是云冈大佛窟特别是今编号第5窟,第16窟主尊大佛的帝王像征,就令人关注。本拟从献与服饰角度试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从313年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时便应有所计划,但其时可能主要是以修整汉代平城县的城垣和建筑为主。  相似文献   

20.
对于平城遗址的整个面貌作研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若要对其作全面、准确的叙述,则显得更为困难。与其这样,倒不如作一些个别的、具体的调查工作,逐个地去解决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来完成的,调查工作也是从这一想法出发而进行的。以下便是一些看起来很零散的材料,并试图就此作一些探讨。如对北魏平城宫的位置、安家小村附近夯土墙的性质、大同城区及附近地点早期夯土墙的调查、如浑水引入平城支流的地面遗迹等材料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