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盘江下游有在贵州境的汉代郡县。弄清南盘江流域的汉代郡县,有助于弄清贵州汉代郡县,以及与邻省云南、广西接壤地带的郡县。《水经注》把正流与支流的政区混写在一起,后世传抄又把段落前后颠倒,或夹杂其他流域的资料子南盘江水系之中,令人难于理解。我根据自己读书的体会,将支流与正流分开、解剖、对认为有错误的地方加以更正。不当之处,并求高明指正。一南盘江古名是什么水南盘江古名温水。道光防经注西南造水考》理解为“温、豚二水,几乎同出一地而分流,温水为南盘江。”《水经注图·存温叶榆图》:“温水,今南盘江。”《夜郎…  相似文献   

2.
贵州东北锦江,东南都柳江、西南南盘江三个流域原是楚国地,西汉分别在这些旧楚国土地上设了四个县。四县确切地比今阐明如下,以端正有关论点的误会。一、黔中历史概况春秋中期,锦江流域及其下游辰水全流是“”部民族居住之地。后来,这条河就取名水,简写为辰水。公元前595年左右,楚庄王称霸,楚国领土扩张到了沉水中下游,称为“黔中地”,辰水,及酉水是沅水中游的两条西部重要支流,所以辰水、酉水二流域也属于楚国黔中地。今人误把贵州东部,即北起沿河,南至榕红一线以东之贵州土地均划为黔中地,是不符合史实的。因《水经注》…  相似文献   

3.
《水经》与《水经注》真实地反映了北盘江流域的汉代郡、县位置,从而使贵州的真正汉代史可以写出来,不致以讹传讹。现将我的读书心得写出来,供高明指正采择。  相似文献   

4.
“乱流”是《水经注》载述水流的普通用语 ,据初步统计 ,4 0卷注有 2 8卷中都不同程度有“乱流”的说法 ,总数约 80余处。但“乱流”的含义是什么 ?什么样的流水形态称之为乱流 ?注释家解说的很少。包括今人的理解在内 ,大致可概括为二说 :一释作“正绝流”,亦即“直着横渡江河”;二释作“散流”或“失去主河道而注入类沼泽地的水流”形态。以上两种解释均不符合“乱流”本义 ,不符合《水经注》“乱流”的流水形态。《水经注》所出现的“乱流”几乎都出自两水或两水以上支流相会以后 ,约有以下几种形式 :1.(某水 )注于 (某水 ) ,乱流……。…  相似文献   

5.
一、都柳江汉代属于何郡何县广西龙胜县的寻江、融安的融江、柳州的柳江,在汉代统称为潭水。汉代的潭中县就在这三段流域之中。由黔南州独山至黔东南州从江县的都柳江,古名周水。汉代的定周县就在都@l江流域。其证据如下:《水经注·卷三十六)说;“潭水(寻江)出武陵郡锋成县(今资源县)玉山(钟阳山)。潭水东流(应是西流),逞(经)郁林郡潭中县(三江县),周水(都机江)自西南(应是西北)来注之。”这就肯定了独山、从江间的都柳江古名周水。汉代的定周县就包括周水(都柳江)流域的下列今地:独山、三都、榕江、从江。在汉…  相似文献   

6.
同名白沟的有好几处,淇水东北流谓之白沟,见水经注九,赵州平棘之槐水,一名白沟河,见元和郡县志一七,这里所说的只是《宋史》九四河渠志之白沟或白沟河,《新唐书》三八汴州开封县下说,"载初元年,引汴注白沟以通曹、兖赋租,"可能就是这一条.宋自太宗起至徽宗止,屡次有人想把它加以整理,来替代汴渠,用意似无非避开黄河,免其淤浊.我们要从现在开封附近寻求一条古代水道,可以下通徐州左右,除去睢水之外,实无别的流域可以相当;武同举氏淮系历史总图五(宋一)把"白沟"和"白河"注在睢水之上,又他的淮系年表五、至道二年  相似文献   

7.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早在明代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就已名播全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梵净山以它独有的良好的原始植被蜚声世界。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梵净山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理想的旅游胜境。梵净山是中国历史名山。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汉代,梵净山就已经是名山,称之为三山谷,说是“辰水所出”。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称之为三晤山。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它“一名辰山,在麻阳西八百三十里。”明代《贵州名胜表》称九龙山,说它“高百余丈,江头山下分九支,铜仁大小江出焉。”此外还有月境山、饭甑山…  相似文献   

8.
《水经注》的目次是按河流的自然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大小编制的,是读《水经注》的先导。《水经注》目录里载记的河流颇多,河流之间关系错综复杂。通过一定的编目法则,把其河流主流、支流及其相关河流系统而合理地编制在篇卷目中。探索其编目特点和技巧有助于把握《水经注》中河流的相互关系,了解《水经注》的宏观结构和编写技巧。  相似文献   

9.
<正> 《水经注》以西汉王朝的版图为基础,记载了全国的河湖水系,兼及域外。《唐六典》卷七工部水部郎中注:“桑钦《水经》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郦善长注《水经》,引其枝流一千二百五十二。”由此可知,北宋景祐以前的足本《水  相似文献   

10.
《水经注》中的白渠水即今滏阳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 《文物春秋》2004,(1):52-53
《水经注》中没有关于滏阳河的明确记载,本文通过对其所记白渠水的源头钦口山位置的考证。及白渠水两条支流与今之滏阳河支流的对照,认为《水经注》中所记的白渠水即今之滏阳河。  相似文献   

11.
水一支穿过神禾原人工河道与御宿川大河 (唐称福水 ,后称氵高水 )交汇 ,称交水 ,西入沣。古本《水经注》如此记载 ,今本《水经注》无。《长安志》引《水经注》时 ,将二水交汇为交水句与交水段割裂 ,作为福水源头 ,曰“福水即交水也”,曲解了《水经注》的原义 ,在学术上造成混乱。后世以氵高水为交水者 ,其源盖出于此  相似文献   

12.
汝南位于淮北平原的汝河南岸,故名汝南。汝南最初并不是一个城名,而是一个郡名。西汉初期,在颍河和淮河之间设置汝南郡。这一带,古代是汝河的流经区域。《水经注,汝水》说,汝河发源于梁县勉乡的天息山,(今嵩县境的伏牛山北麓)东南流至郾城,支流并出,成扇面形向东南展开。主流经上蔡、汝南、新蔡至淮浜入淮。支流主要有(氵殷)竣水和澺水。(氵殷)水和漶水从郾城分流。(氵殷)水  相似文献   

13.
<正> 今山东省商河县境古有一条商河,其名始见于《水经》(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河水),唐李吉甫以为“汉成帝鸿嘉四年,河水泛滥为害,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字为名”(《元和郡县志》卷十七河北道),其后,《大明一统志》、(嘉庆)《大清一统志》及府县各志皆承其说。其实,这是应该进一步考证的。首先,史无许商开河之说。《汉书·沟洫志》记鸿嘉四年河决,许商与孙禁共行视图方略,禁以为应开新河分水入海,遭许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阅读方志过程中,发现甘峻山位置有异。《太平寰宇记》卷152《陇右道三》引《水经注》佚文:"弱水历绀峻山南,与张掖河合,即鲜水也。"(中华书局,2007年,第2942页)《旧唐书》卷40《地理志第十二》载:"甘州,取州东甘峻山为名。"(中华书局,1975年,第1641页)《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载:"甘峻山,在张  相似文献   

15.
《水经·河水注》(陈桥驿《水经注校释》第 59页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有载 :“河水又东迳乡城北 ,东与全鸠涧水合 ,水出南山 ,北迳皇天原东……其水又北流注于河”。同书 (《水经注校释》第 6 0页 )又载 :“河水右会盘涧水 ,水出湖县夸父山 ,北迳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思台东 ,又北流入于河”。按 :全鸠涧水的发源地“南山”与盘涧水的发源地湖县“夸父山”应为一山 ,因为“夸父山一名秦山”(《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陕州·乡县·夸父山》引《寰宇记》) ,而秦山又名秦岭 (《元和郡县图志》卷六《阌乡县》) ,人们常把秦岭称为南山…  相似文献   

16.
泸州近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中、鱼雀图引起学者专家的研究兴趣。高文先生在《四川出土的十一具汉代画像石棺图释》中对泸州九号石棺图释时说:“图中的白雀,其特征为短脚、短尾、扁咀、啄鱼、与朱雀不同。泸州四号石棺上也有此雀。石棺上凡出现此雀者皆有鱼,很值得研究。”同时他又说:“这一图上的鱼,有骨板、吻尖突、而且有须,似为鲟鱼。鲟鱼古名鲔、或鱏。”在泸州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图中,鱼雀图犹多: 一号石棺上鱼身长24、宽45、尾大  相似文献   

17.
说《汉志》“沂水”舒峤《汉书·地理志》京兆尹南陵县下云:“沂水出蓝田谷,北至霸陵入霸水。霸水亦出蓝田谷,北入渭。”由此可见,沂水是霸水的一条支流,但沂水究竟当现在哪一条河流,诸家所见不一。清赵一清渭沂水即水经注中的氵产水,亦即泥水,大致指今蓝田以东氵...  相似文献   

18.
<正> 隋唐漕渠是关东漕粮运往京师长安的重要运输线,基本上是在汉代漕渠的基础上加以疏浚开挖而修成的。其流经路线在灞水以东与汉漕渠路线大同小异,灞水以西的流路,诸书除了记载其起点在咸阳县西18里的兴成堰以外,均略而不谈,只有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中说过一句“因古渠自华阴入渭”。后代学者也很少有详细的考证,嘉庆《长安县  相似文献   

19.
《明史·地理志》施州卫下记“清江,自四川黔江县流入,一名夷水,亦曰黔江,卫境诸水皆入焉,下流至宜都县入于大江”。唐崖长官司下记“南有黔水,即清江之上源。”四川黔江县下记“黔江,源出贵州思州府界,正流自涪江合大江,支流经此,下流为湖广施州卫之清江。”今...  相似文献   

20.
《水经·渭水注》所载渭水支流新兴川水文句存在错简、脱讹之处。由《水经注》写作手法可以看出,"南川水"并不是新兴川水的一条支流,而是新兴川水的二源之一。由此可以发现注文的一处错简,进而得以对新兴县的地望进行重新考订。通行文本中的"故道候尉"也是由于传抄中的脱字和误改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