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文艺是中国新文艺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国民党当局当时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在全面公正地评价抗战文艺的同时,就不能不对国民党抗战期间的文艺政策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纵观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文艺政策,从总体上来说,是顽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消极抗日,积极防共反共,摧残进步文化事业的政策,但在抗战不同的阶段还是有所变化的。根据其不同阶段的特点,国民党抗战时期文艺政策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正提及国民党的县长,人们总是将其与贪赃枉法、堕落无为相关联。但是这种现象只是众多国民党县长的一个层面,还有一些国民党县长却体现着另一种人生,特别是在民族危机日益严峻的抗战时期,他们在中华民族危机的严峻时刻演绎着另一种独特的人生轨迹。湖南湘西籍人士田植就是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国民党县长。  相似文献   

3.
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抗战时期在中共中央所在地形成的延安精神,在敌后战场形成的太行精神,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伟大象征和典型代表,而伟大的抗战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和延续,更是在空前民族危难的情况下对传统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最新诠释和全面升华。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是以八路军  相似文献   

4.
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危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日的新局面。国民党桂系当局坚持两面政策,一方面实行联合中共中央共同促蒋抗日的民族革命立场;另一方面又实行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不断残酷地镇压中共广西党组织的抗日活动。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央和广西党组织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相似文献   

5.
张东阳 《神州》2013,(36):199-199
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发挥了不畏强敌、顽强拼搏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在推进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发挥的历史作用作出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周春华 《文史月刊》2005,(12):44-45
1941年元月,柳亚子在香港惊悉顽固的国民党反动派策划了新的反共阴谋,调集40万大军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同时,又于元月7日调集8万多兵力部署在皖南,包围袭击北渡长江的皖南新四军,一时甘皖地区战云密布。皖南新四军9000余人血战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1000多人分散突围外,其余大都壮烈牺牲。中华民族被日军肆意践踏,国民党反动派非但不积极抗日,反而把屠刀伸向身边的革命志士,对此柳亚子表示了极大的愤慨,遂于元月14日与宋庆龄、何香凝、彭泽民开了个“四头会议”,决定向国民党重庆当局发表宣言并向民众公开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阴谋。柳亚…  相似文献   

7.
馆藏1936年9月30日何香凝致丁惟汾函,反映了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后,何香凝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联络同志,促使国民党执政当局“恢复民十三时之合作精神”,容纳各方人才,走共同抗日道路的急切心情,对研究中华民国史和何香凝生平,均有参考价值,特予公布。  相似文献   

8.
新四军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国民党电文中保存了大量有关新四军的史料,这些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战时期新四军的真实状况。分析国民党所留下的相关电文,既有助于铭记新四军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对日作战的光辉业绩,也有助于理解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9.
齐春风 《安徽史学》2007,7(6):85-89
抗战时期,驻扎在各地的国民党军队广泛地参与了大后方与沦陷区间的走私活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由于国民政府有意让军队以经商来解决经济困难、军队内部军系复杂、军人拥有武力以及腐败盛行等原因,使国民党当局难以制止军队卷入走私大潮中.  相似文献   

10.
杨思机 《民国档案》2023,(1):125-135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加紧发动国内边疆民族,积极联络西部边疆及毗邻各国各族支持抗日。兼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等各项要职的朱家骅在拉拢边民过程中扮演要角,力图扩大国民党的边政事务范围,提高边政决策的学术水平。顾颉刚受邀暂代弟子韩儒林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网罗边疆民族语言专家,努力促进边疆和内地文化交流,构建各族交融一体的新中华民族文化。韩儒林设想提升边疆研究的学术水平,扭转国民党片面强调边民服从中央、忽略了解尊重边民的边疆政策导向。他们的愿望虽未能完全实现,但仍反映了国统区政学精英为团结抗战和边疆开发,合力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态势。  相似文献   

11.
1940年初浙江大学迁往贵州遵义、湄潭、永兴等地时,因资源配置问题,与国民党贵州省地方党部势力初起抵牾。地方党部借口"反共",积极介入大学校园,彼此的矛盾在1942年初的"倒孔运动"中被激化,最终以拘捕学生告终。国民党执政当局采取的措施,令竺可桢等中立学者对其不信任日益加剧。在执政当局"重政不重党"的地方治理观念下,以黄宇人为首的国民党贵州省地方各级党部为争取党权所做的努力与反击,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民党执政当局地方治理的失序。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日军向北平南郊芦沟桥发动了进攻。当地驻军忍无可忍,不顾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命令,奋起抗战,八日,中共中央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尽管国民党当局千方百计地阻挠破坏,八年抗战的序幕,终于揭开了。 八月十三日,日军进攻上海。日本飞机疯狂轰炸南京等重要城市。这时,国民党当局才开始履行国共合作抗日的协定:八月二十一日改编西北主力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美国记者在华活动纪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在华美国记者的活动,以太平洋战争前后,可分为两个阶段。战前,由于美国政府持“中立”立场,许多记者大都以第三者身份进行采访和报道。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中国的盟国,有切身利害关系,在华记者对国民党当局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及其在抗战中的作用,特别关注,并且对中美有关当局施加了一定的影响。《纪事》则反映了战时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4.
周军 《文史月刊》2008,(9):27-30
国民党军统、中统是神秘阴森、叠床架屋的特务组织,主要用来对付反对力量。但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八年抗战时期.他们出于民族大义。也开展过抗日的特别工作.自身付出很大代价,对敌后抗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汪智力  ;丁娣凤 《沧桑》2008,(1):29-30
本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分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高涨的促进作用。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了起来,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中,贵州省的战略地位、贵州人民对于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及抗日战争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少有人系统研究。本文即拟从这几方面作一些探讨和分析。一、贵州曾以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在黔南地区英勇抗击日寇的事迹,为中国抗日战争史写下了不可缺少的一章。“九·一八”事变,因国民党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在三个月内迅速占领东北全境,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举国上下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其时,贵州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也积极投身到了这场运动中去。于1931年各成立了贵州学…  相似文献   

17.
南京政府时期舆论管理评析江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当局出于“一党专制”的集权政治需要,倾其所能对新闻出版界严加控制。在舆论管理上的专制,国民党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国民党及其南京国民政府的精神本质。一、思想一律的指导精神寻求言论一律,是...  相似文献   

18.
伦理观念是指道德观念,属于精神境界的问题。冯玉祥的伦理观念虽然在许多方面有一贯性,但本文为避免涉及范围太广,仅以抗日战争时期为限做初步探讨。冯玉祥在抗战时期虽然与蒋介石的矛盾相当尖锐,但从全方位上看他是国共双方都争取的人物,在国民党内是“民主派”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抗战时期的伦理观念是以民族抗战为背景的,所体现的是民族的“共性”,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所共同应有的品德。尽管蒋介石的特务造谣诬蔑冯玉祥为“伪君子”,但冯玉祥在这期间的有关伦理道德的言论和以身作则的道德风范,却为熟悉他的抗日阶层的人士…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10月11-12日,由云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中共龙陵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的"抗战时期西南边疆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云南龙陵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大学的30余名学者与会,围绕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抗战时期西南边疆社会与民族政治、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史地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1949年前后中国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策随之发生变化。解放战争爆发前后,英方采取中立政策,一方面与国民党当局保持外交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与中国共产党各层级领导人进行接触,并逐步确立“一只脚踏入”的对华战略。渡江战役后,英国意识到国民党蒋介石败局已定,中国共产党将会解放全中国,应进一步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在适当时机对其承认。1949年10月英国确立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1950年1月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立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与英国及世界各国关系。国民党当局虽然试图通过外交活动阻止英国承认新中国,但以失败告终。1949年前后中国共产党与英国关系逐步向好发展,国民党当局与英国关系则逐渐疏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