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期待己久的《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面世了,拜读之余,深感是近年来钱币科技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是钱币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一部分,是这个大链条上不容忽视而且是熠熠生辉的一环,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上述领域独树一帜的科学技术,以及承载的中华文明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由于中华民族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科学技术不为史家所青睐。在浩繁的古代典籍中,科技史籍仅仅只是作为史书的附庸。明清以降,尤其是数十年来,我国科技史研究渐趋兴盛起来,成为当今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后德俊同志撰著的《湖北科学技术史稿》是系统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部专著,其开创之功,可喜可嘉。  相似文献   

3.
《梦溪笔谈》是我国的一部古典科技名著。作者沈括博学多艺,据《宋史·沈括传》记载:“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他是11世纪我国一位罕见的通才和杰出的科学家,在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科学技术等广泛领域里,有许多深入的研究和卓越的创见,他的科学成就不仅为南宋以来的学者所瞩目,也为国际科学史界所公认。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说:“《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考工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手工业工艺技术规范的著作,该书上承三代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书中主要记述了有关百工之事,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无不先从《考工记》入手。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社会动荡等原因,特别是秦的“焚书”政策,这部珍贵的科学文献成书后曾一度散佚,直至西汉才重新问世。相传,西汉时整理《周官》六官,由于缺少《冬官》篇,于是以《考工记》补之。由于这个机缘,《考工记》在经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历代注释《周礼》的经学家对它的研究史不绝书。汉代是《…  相似文献   

5.
适合于大学历史系本科学生和中国古代史研究生及有志于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中青年的读物《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以下简称《入门》),即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入门》对于准备报考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的人,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因为本书包括了各高等院校招收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的主要考试内容,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入门的必备知识。本书分上下两册,共六十余万字。上册有“指导编”、“工具编”、“研究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威尼斯宪章》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出发,探讨了以中国古代铁器、银器、鎏金银器为代表的金属质文物保护材料的选择原则,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开展的金属质文物材质与病害认知.以及保护材料筛选和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选用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在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刊发的论文构成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进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的数据库。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院制度研究》评价虞浩旭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学术界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书院制度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尚缺乏系统的成果。最近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是第一部关于书院制度的专著。本书由陈谷嘉、邓洪波任主编,是国家“八五”重...  相似文献   

9.
章子怡攻略     
章子怡再次成了中国媒体上的焦点人物:她的新男友是美国时代华纳公司的大股东;在美国《福布斯》的“2007中国名人榜”上,她的排名超过巩俐……章子怡的“星途”似更加宽广。她何以有今日?是排戏刻苦、勤学外语、与大牌导演合作?还是“有心计”、“善于自我炒作”?我们不妨听听外国人对她的评价,以及她本人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和富於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居於世界的前列。正如英国学者贝尔纳说: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日本科学家薮内清说:“日本一直是向中国学习科学技术的”。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亦云:要是没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贡献,就不可能有西方文明的整个发展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中国科技史》的作行李约瑟博士曾说过:“古代的希腊乃至近代的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地方志在“存史、传世”的历史价值方面,在“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方面,具有其他信息载体无法替代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全面反映成都地区科学技术工作发展状况的160万字巨著《成都市志&#183;科学技术志》(简称“成都科技志”),正式出版面世,并受到了读者欢迎。这是志书编纂者以8年心血为成都地区的科技工作者,为成都地区的科技工作所树立的一座丰碑,是成都科技界,也是成都方志界的一件大喜事,值得庆贺。  相似文献   

13.
巫风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在古代社会各民族、各国家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各民族各国家之间不无差别。先秦的巫风,以楚国为最盛。汉代的巫风,以楚地为最盛。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较诸在其它文献中留下了更多的记录。屈原的《九歌》通休是巫歌,其中的神都由巫师扮演,用巫音演唱。朱熹《楚辞集注》说:楚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楚俗祠祭之歌,今不可得而闻矣,然计共间,或以阴巫下刚神,或以刚主接刚鬼。”巫觋之与神鬼,如影随形。他们出现在楚辞、汉赋中,林林总总。可以说,巫风是楚文化甚至也是长江文化的一大特色。研究楚辞、汉赋中所见楚人的巫风,对我们了解巫术在楚地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综论略论中国古代的“天下”、“国家”和“中国”观陈玉屏《民族研究》第1期中国民族、政权、疆域研究孙进已《东北史地》第1期中原古代文明进程中的“万邦”时期李民《中原文物》第1期春秋时期诸侯国是独立主权国家吗?———与叶自成先生商榷杨恕王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4期刘渊政权的出现与北疆民族主动认同“中国”的开始———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二宋秀英李大龙《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东北内蒙地区金代之政区及其城市发展王明荪《史学集刊》第3期界壕与长城论辨三题(上、下)冯永谦《东北史地》第2、3期论清朝疆域形成与…  相似文献   

15.
外国学者笔下的汉中古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中境内褒斜、连云、金牛、米仓等古道,都是古代沟通秦蜀的主干栈道,在古代交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汉中古道,不仅载誉中国史册,而且亦深为外国学者所瞩目,在他们的文史著作中,屡屡留下了关于汉中古道的记载.当前,“中国研究外国,外国研究中国,中国再研究外国人对中国的研究,变得十分自然而迫切,不可避免而需要自觉”.随着学术视野的扩大,搜集、整理、研究外国学者对汉中古道的记录、评述,应是“石门学”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新疆通志·科学技术志》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部志书分为上下两册 ,共 1 90万字 ,真可谓宏篇巨著。《新疆通志·科学技术志·科技名人录》(以下简称《科技名人录》)是其下册 ,编纂于 1 988年 ,成书于 1 994年 ,4 0万字 ,单独出版发行。《科技名人录》是一部新疆科技名人专集 ,共收录科技著名人物 776名 ,其中立传人物 50 8名 ,只列名单的 2 68人。立传的人物中古代近代的 1 0人 ,当代的 4 98人。这些传主都是新疆籍和在新疆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或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或在新疆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人物。列名单的 …  相似文献   

17.
刘延兵 《百年潮》2010,(2):66-67
邓拓先生的《燕山夜话》中,有一篇《中国古代的妇女节》,其中谈道:“说起妇女节,现在一般人只知道‘三八’节,谁都不会想到中国古代也有妇女节。这个妇女节的由来,虽然带了很大的神话成分,但是它主要以生产劳动、恋爱和婚姻问题为内容的。这个节日就是中国阴历的七月七夕。”实际上,不仅中国古代有“妇女节”,  相似文献   

18.
1966年,狂潮陡起,中国神州大地上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开始了!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万岁”声如雷,广场上百万红卫兵哭着、吼着,成为一片躁动翻腾的红海洋。斯特朗十分敬仰毛泽东,“文革”初起时,80岁的她也热血沸腾,在《中国通讯》中以8页半的篇幅介绍“文化大革命”,向国外心存疑惧的外国人解释说:它不是“一场接班之争”,而是“改造人的灵魂并建立新世界的梦想”。美国专家写出“造反大字报”当时热情参与“文革”的外国人很多。1966年8月后,在中国的许多外国留学生、专家,也像中国学生一样,搞起“大辩论”、“大字报”。来…  相似文献   

19.
在殷墟发掘以前,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研究院讲义,1925年述学社《国学月刊》;又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给中国史学开辟了一条新路。所谓“二重证据法”,就是把地下出土的古文字资料与古文献相结合,相互印证,相互说明,以解决学术上的疑难问题。殷墟发掘以后,此法仍然可以使用,只是扩大了范围,把地下的考古材料(包括古代文字在内)与古代文献相结合,以研究中国考古与中国古代历史。  相似文献   

20.
导读语絮     
《河洛史志》2005,(4):1-1
近年来,随着全国考古的新发现,学术界在中国古代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中,出现并流行一种“多元”观点和“万国”学说,而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明起源、形成及“明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即河洛地区为华夏明、中华民族化、汉化的发源地这一最基本的事实却被忽略了。考古学化与古代明在学术概念上是否等同?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明的渊源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先生在《河洛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化》一中,以鲜明的观点向读回答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