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正统观是古代史家史学撰述的指导思想之一。东晋与南朝时期,内外矛盾结构性差异,使各时期的正统观内涵上也存在着不同,史学的发展也由此出现相应变化。从东晋前期的晋承魏统到中叶晋越魏继汉的正统观的出现,是东晋史学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南朝时期,正统观念中应天受命的盛行与夷夏之别的强化,成为南朝史学突出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晋书》以"载记"之体记述十六国史,融伪史入正史,蕴涵着史家对十六国历史的肯定。它以东晋为正统,这一书法的形成,与其史料来源大有关系。唐初所存的十六国史,不少出于南北朝史官之手,尤其是《十六国春秋》和《三十国春秋》,皆黜十六国为僭伪,但同时又在书法上肯定其历史地位,其褒贬对《晋书·载记》正统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另外,《晋书》不以前凉、西凉二政权入"载记",其理据颇可怀疑,但它打破了正统与僭伪的界限,折射出南北统一、民族融合后的历史心理。  相似文献   

3.
清代道咸以降,学术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经学相对于乾嘉时期总体上渐趋式微,而史学有所更新和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晚清民国的经学不仅论著繁多,而且对史学、子学乃至文学领域的影响并未消退.夏曾佑、刘师培是清末"新史学"的主要实践者,而经学渊源不同,史学观点也多差异.其所撰历史教科书尤为典型地体现了经学传统的深层影响,反映了清末经、史之学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4.
2014年,故宫博物院与印度喀拉拉邦历史研究委员会合作,在印度帕特南遗址、奎隆港口遗址进行联合考古发掘工作,相继发现有孔雀蓝釉陶器标本出土。本文对这两处遗址中孔雀蓝釉陶器标本的出土情况作简要报告,结合国内同类标本出土情况及相关文献资料,判断这些标本是9至10世纪自古阿拉伯帝国远航中国途中的遗物,同类器物在进入中国之后,其性质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5.
文化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给我们编纂志书带来一些困惑。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审视志书,志书记述了各种文化现象,如建置文化、人口文化、生育文化、物态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及精神文化。从文化要素方面分析志书文化层次的构成,可以看出志书记载一地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记载不同时期的文化,反映不同时期文化的继承、积累与创新。志书保存史料,实际是保存这一代人的文化活动,保存这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所以说编纂志书就是编纂文化,文化是志书编纂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徐国利 《史学理论研究》2023,(1):113-125+160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编纂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传统史书体裁和编纂作了较全面分析,将其概括为以“理乱兴衰”和“典章经制”两类史实(事)为架构的编纂模式。这种编纂模式虽存在偏重政治史之弊,但能从纵横两方面较全面地反映历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撰述批判继承了该编纂模式。他以社会文化史观为指导,吸收纪事本末体和典志体等体裁的优点,创造出综合体中国通史编纂的新模式。不过,该通史编纂模式也存在缺陷,只将史事作为记述内容,忽视了人的历史主体性,未将传记体纳入综合体中国通史编纂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沧桑》2011,(6):145-145
冷文波,李关志,李洪格在《山东史志》2011年第1期上发表文章,对于年鉴编纂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流程(方法)、提高年鉴编纂质量的措施等进行了思考总结。文章指出,年鉴编纂必须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年鉴编纂必须坚持质量至上的原则,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并做好框架设计和修订。2.增强责任意识,把好各项关口。  相似文献   

8.
在庚辛议和过程中,奕劻因西人所重而得以与李鸿章同列全权大臣,以宗室懿亲临危受命,驰赴京师,整顿京师秩序,晤商各国公使,筹备议和。在议和交涉中,西人挟势凌压,使全权大臣并无多少斡旋余地。虽然大局难挽,但关系宗社安危,心余力绌的奕劻仍在"惩凶"、"赔款"等条目上有所争取,尤其是在中俄专约问题上,更是力陈己见。纵观奕劻在议和中的表现,虽无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堪称历任其难,始终以维护宗庙社稷、祖宗基业为宗旨。  相似文献   

9.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由中国学者高建平与斯洛文尼亚学者阿莱西·艾尔雅维茨合作编辑的美学文集,主要内容是,当代美学在经历了商业大潮和文学研究热冲击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复兴。这种复兴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特点,对于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并对美学在当代诸多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不同国家的复兴情况作了描述和分析,这些对于中国读者了解当代世界美学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代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学者揭起了史界革命的大旗,要求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主张用新的史书体裁来反映时代的新变化和新内容。同时,从戊戌变法开始,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要求编纂新式历史教科书以适应新式学堂的需求。章节体史书便应运而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宋修《日历》之相关问题的考察,认为宋修《日历》始于建国之初而不是开宝年间;宋代《日历》的史料来源主要是《起居注》、《时政记》、诸司供报材料、《宣谕圣语》及人物的墓志、行状等。北宋《日历》之修时断时续,事无巨细地汇集史料、连续不断地编纂是南宋纂修《日历》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2.
考古发现表明,耀州窑瓷器在五代宋金的三百余年间曾广泛传播流布于中国的广大地域,这既反映了耀州窑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又是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地域间经济、文化往来的客观体现。  相似文献   

13.
五代宋初的洛阳和国都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宋初时期的国都建置 ,历来成为史学界所争论的问题之一。日本学者久保和田男的《五代宋初的洛阳和国都问题》一文 ,从郊祀功能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对这一时期的国都建置做了深入探讨。文章认为 ,在都城的南郊祭天 ,是中国古代国都的重要机能 ,而五代前期 ,各王朝大都在洛阳的南郊举行祭天典礼 ,故洛阳要优于开封。至后周时 ,郊祀则在开封举行 ,遂使开封的国都机能更加完备 ,奠定了宋都开封的基础。又从作为国都的象征性机能这一视角切入 ,论述了由洛阳表现为宅舍壮丽到开封表现出军事武力的都城景观之变化。  相似文献   

14.
宋初沿袭唐、五代以来次相监修国史的制度,在仁宗朝变为首相监修的同时,建立起以临时命官提举为特征的修史制度,监修国史逐渐变成了一个徒有监修之名而无监修之责的虚职。元丰五年以后,监修国史之职不再除授,修史但以提举修国史系衔。南宋绍兴三年恢复监修国史制度,九年又恢复提举制度,使监修、提举分领日历和国史的修撰。绍兴二十六年,监修、提举为左、右宰相分领,遂成为定制,相位虚,则由参知政事权领。  相似文献   

15.
敦煌石窟依据《贤愚经》绘制的故事画,在早期洞窟中就已经出现了,如第275、254、257、285、296等窟,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隋代。初唐至吐蕃占领时期,此类故事画在洞窟中消失。而到了晚唐五代宋时期,依据《贤愚经》绘制的屏风画出现在第85、98、108、146、55等洞窟壁画的下方,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贤愚经变。本文从艺术特色、内容取舍等方面对敦煌石窟中的贤愚经变进行了比较,并尝试分析贤愚经变入绘洞窟的原因及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宋人笔记中许多有关唐五代的科举史料,这些史料是如何采择而来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笔者从文献学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史料主要来源于唐五代人旧籍和“父史师友相与谈说”,金石碑刻等;其特点是兼有辨证考据,考镜源流,借古喻今;具有纠正史之误,补正史之阙等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杨蕤 《丝绸之路》2009,(6):87-97
唐朝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曾对陆上丝绸之路作过这样的描述:“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百练到安西。”但是,自唐末、五代以来,“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百练到安西”的陆上丝路盛况不复存在,致使学术界曾有唐末、五代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断绝的观点。在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研究的论著中.要么对这一段陆上丝路状况略略带过,要么只字不提。事实上,五代、宋辽时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贸易路线、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中西方的陆上交流通道不但尚未断绝,同时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内容。笔者通过对新、旧《五代史》、《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册府元龟》等史籍的耙梳,搜罗出几十种五代、宋时通过陆上丝路进人内地的丝路商品,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啪过对五代、宋代陆上丝路输人品的辑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路上丝路贸易的状况。  相似文献   

18.
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汉唐时期相比 ,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的市场格局、商业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 :长安的市场逐渐由以前封闭型的市场而演变为开放型的市场。这一变化不论在经济史上还是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五代、宋、元时期 ,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 )唐末到北宋初 ,长安商业处于严重萧条期 ;(二 )宋真宗以后至北宋末 ,是长安商业显著恢复和发展期 ;(三 )金朝至元初 ,长安商业陷入徘徊不前的状态 ;(四 )元初到元末 ,长安商业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本文还对以上四个时期长安商业的兴衰状况及原因作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历代都有很多谶谣流传,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带有预言性质的谶谣却常常被视为妖言,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也往往被忽视。本文试从宋代谶谣涉及的内容着手来分析谶谣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历史,并指出一些谶谣的制作原因、背景及影响。以求更客观地看待谶谣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