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徕渠,又称唐梁渠、唐槐渠,俗称唐渠。是银川平原河西垦区的古渠,也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一条灌溉干渠。原古渠口开于青铜峡出口“一百零八塔”下。民国时期,渠长212公里,渠口最大进水量65.6立方米/秒,灌溉农田46.7万亩。新中国成立后,对渠道进行过多次大规模整治,特别是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以后,将唐徕渠引水段扩建为河西总干渠,给河西灌区的几条主要干渠统一供水,结束了银川平原干渠无坝引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跨过黄河,从乌鞘岭往西,是东西长约1000公里、宽十余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的狭长地带,位于南、北两山之间,形如走廊,因在黄河以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方志》2006,(2):F0002-F0002
皂河灌区位于宿迁市西北部,属全国大型提水灌区,面积339平方公里,以废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灌区负责两个镇86平方公里农田排灌任务;南部,灌区负责5个镇253平方公里农田灌排任务。灌区现有干渠1条,长16.7公里;支渠12条,长77公里,灌溉水源以南水北调为主,  相似文献   

4.
河西通西域     
王蓬 《丝绸之路》2014,(5):12-13
一 也许,对长长的河西走廊来说,最重要的地理事件是约在3亿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这条夹在与蒙古高原之间长达1200余公里的世界上罕见的地理走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则为公元前121年,西汉青年将领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击败匈奴,不仅使河西走廊首次归于中原王朝版图,  相似文献   

5.
邵如林  Zhao  Dengming 《丝绸之路》2014,(11):42-53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西部黄河以西。南与青藏高原北缘的祁连山脉接壤,东临黄土高原,西与塔里木盆地交界,北与内蒙古高原南缘隆起的北山山地相连,是一条长1000多公里、宽数公里至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河西走廊重要的历史职能。河西走廊虽然处于峰峦叠嶂的祁连山和主要为戈壁、沙漠的内蒙古高原的夹峙之下,但走廊之上,却是绿洲相连,地下水源充沛,资源丰富,物产富饶,自古以来即为中原通西域的首选之路。自3000多年前起,河西走廊就成为中国内地通往西域地区的必经通道,神秘的“玉石之路”和周穆王西巡,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自公元前121年开始,成为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的主干路段。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里成为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的交汇区。正是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会过程中,河西走廊得以长期吸纳这条道路上荟萃的各种文明,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河西文化。  相似文献   

6.
河西往事     
离开金城兰州,西渡黄河,沿着清晰可见的汉长城遗迹,翻越祁连山的余脉乌鞘岭,出险峻的古浪峡,就进入了一马平川、绿洲相连的的河西走廊。这是夹在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一条狭长的联结中原和西域等地的陆路通道。这条天然通道,作为人们东西往来的交通线,大约滥觞于商周玉石之路时期,后为西汉张骞通西域时所开,之后就成为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联系的必经之地和官马大道,是中原进入西域的一条最便捷、最安全的陆路通道。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     
<正>河西走廊是夹峙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的一块狭长平坦地带,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全长1100公里,最窄处数十公里,因地处黄河以西,史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不但是一条地理上的走廊,更是一座纵贯历史的长廊,自西汉开通丝绸之路至今,河西走廊已走过了2000年的历史。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两关是嘉  相似文献   

8.
<正>河北省唐山市大城山遗址于1955年发现,同年由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掘。大城山位于陡河西岸,分东西两峰,在东峰东面的山坡上开掘了10个探方,遗址的倾斜度约为20度,文化层堆积山上薄,山下厚。[1]遗址出土了大量遗物,包括陶、石、骨、蚌器,以及玉器、铜器等,还发现了白灰面、灰坑、墓葬等遗迹。 二 关于大城山遗址,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着不同意见。分歧集中在遗址所出遗存的文化性质上,与此相关的是遗址本身堆积的扰动和再次堆积问题。后者是前者的  相似文献   

9.
刘春海 《黑龙江史志》2013,(21):101-101
<正>本人在二十余年的文物管理、发掘工作实践中,探寻到中华民国时期宾县域内的古遗迹的"状貌",现整理成文,以食读者。古城宾州城北三十五里,红石砬山巅有古城一。高约七八尺,宽长各里许。此山悬崖峭壁,俯瞰江心,轮帆如豆。城内蓬蒿没人,遗迹隐然。宾州城西北四十五里,鸟河西岸,距江二里有古城一。宽长各里许,南有城门一,墙高丈余,厚二丈。  相似文献   

10.
正河西走廊主要位于中国甘肃省,南起乌鞘岭,北至玉门关,东西介于腾格里沙漠、西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和东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间,长约10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也是古代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初探道路,三次"河西之战"打通了河西走廊。自此以后,其辉煌延续千年之久。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  相似文献   

11.
陈庄村位于郑州市旧城区西北约10公里的贾鲁河西岸,村东南约半公里的河西岸台地上,是一处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仰韶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址。遗址附近的地势,基本是平坦的,可能由于历年来的雨水冲刷,遗址之北为一条深沟,当地群众称为“南沟”,遗址之东逐渐低下,紧靠贾鲁河西岸(图一)。与河东岸的白庄仰韶文化遗址隔河相  相似文献   

12.
陕西绥德出土半两铜合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4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在绥德县征集了三合铜质半两钱范,另有一合已被绥德县博物馆收藏。钱范是绥德县辛店乡邓家楼村村民挖窑洞时发现的,共有四合。邓家楼村位于无定河西岸,北距绥德县城约4公里。出土地点在绥德通往子洲公路旁约五、六百米二层台地的斜坡上。埋藏距地表2、3米处,同出有灰陶罐残片,周围并无其他遗迹、遗物,钱范应属窖藏。 钱范均为长方形铜合范,面、背范扣合严密,范首浇铸口呈漏斗状。表面有黑色烟炱,当系铸钱所留痕迹,详细介绍如下: 第一合:面范长175、宽83、厚4.5毫米,重488克。范面有…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承德县八家公社深水河村的社员,1972年冬在该村水泉沟附近的老阳坡打猎,无意中发现了金银符牌各一面。次年6月,省博物馆、省文管处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对符牌发现的场所进行了调查。深水河村位于承德县南的暖儿河上(图一),河水东西流,在河西约12公里处注入滦河。深水河村西约2公里有一水泉沟,沟长约7.5公里,是一条由西南走向东北的纵深峡谷。沟的北端有一分岔名塌木沟,塌木沟东北有高山呈圈椅形,山脚作斜坡状,山  相似文献   

14.
<正>西白村秦汉墓地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东北约20公里处的北山脚下,在纸坊河西二级台地之上,据调查,这里系分布较为密集的古墓葬群,秦汉时期的墓葬处在台地及山梁底部位置,而唐代以后的墓葬则处在较高的山梁上部(图一)。  相似文献   

15.
金塔寺石窟中的早期遗迹概述秦春梅,姚桂兰金塔寺石窟位於祁连山境内的崇山峻岭中,是甘肃张掖马蹄寺石窟群的组成部分之一。洞窟开凿在大都麻河西岸的红石崖壁之上。距地面约60余米,原有小路顺山盘旋而上,现新修一条陡峭的二百一十一级石梯直通窟内。在山崖上凿有两...  相似文献   

16.
郑州市站马屯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前言站马屯村位于郑州市南郊十八里河西1.5公里。遗址在村南0.5公里处,南北长20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一条南北走向的古河道(地图上称干沟)将遗址分成两半。文化部文物局郑州培训中心的学员选定在河东进行考古发掘实习,因此把实习的地点称为东区。遗址四周为缓坡,中心为隆起的墁岗,高约3米,当地居民称其为“马岗”。它的东、南、北三面为平坦的农田(图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现今仍流行 于河西的约20多种民间舞蹈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总结 了河西民间舞蹈的特点,并对其源流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面,为辽上京临黄府故城,古城附近分布的辽代文化遗迹甚多,在巴林左旗境内即有石窟寺四处。洞山石窟寺在古城北约三十公里,规模最大,遗存洞窟百余个,而雕塑大都损毁;三山屯石窟在城北偏东约七十公里,有洞窟数十个,保存遗迹也很少;前昭庙和后昭庙石窟寺皆在城南,保存较好,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存的辽代石窟寺较完整者。辽上京故城之南面,是一条东西横亘的大山,盛产花岗石,连绵起伏长约百余公里。自林东镇去后昭庙,经过辽上京故城西南隅。涉白音戈洛河(又名沙里河),沿河南岸之坡地向西南方向走,约十余公里后;逐渐进入花岗岩山谷中。这一带山势峻险,群峰耸立,景色佳绝,为我国北方所少见的风景区。  相似文献   

19.
在甘肃河西走廊古郡酒泉北部50多公里处的大漠深处,有一片连绵起伏的绿洲盆地,古老而文明的金塔,就镶嵌在这片绿洲上。它与祁连山支脉南夹山遥遥相望,闻名河西走廊的丝绸古道驿栈高峡平湖鸳鸯池,就坐落在夹山龙口之间。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闻名遐迩的丝绸古道上最重要的干线路段,曾一度辉煌,在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河西走廊的古城堡遗址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古城堡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堪称"古城堡遗址博物馆"。这些古城堡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盛衰,是研究河西历史的珍贵标本。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文化遗址正遭受着毁灭性破坏。如今,对这些历史遗迹进行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