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68年9月6日,在“插队落户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口号声中,刚满17岁初中毕业的我不得不响应号召,从江苏如皋县城(现为如皋市)来到当地农村东陈公社5大队插队落户,这里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来到农村后的当年10月,《人民日报》刊登了长篇通讯《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首次报道了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既为农民治病,又不脱离农业劳动的赤脚医生(“文革”前称半农半医),  相似文献   

2.
莫强 《湖南文史》2012,(7):58-58
我属“老三届”那拔高中毕业生,当时毕业后的唯一去向是上山下乡。母亲说:“孩子去吧,说不准你去农村出息大着哩!”父亲帮我打点行装,他知道我爱看书,除衣裤被子外,还将家中所有藏书装箱让我带走。‘我便到湘桂接壤的山区插队落户当了一名知青。  相似文献   

3.
“文革”前,知青运动就已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早在1964年,晋城作为山西省的一个大县,已经搞起了试点。至1966年底,先后分期分批动员了上千名知识青年到县属十几个乡村插队落户,参加农业劳动。  相似文献   

4.
现在执行死刑,据说是将死刑犯押到一间屋子打一针就算完事,但是以前可没有这么“人道”.40多年前,一个犯贪污罪的官员,因罪大恶极被执行枪决,整个过程我亲眼所见,至今记忆犹新. 1970年6月的一天上午,我从插队落户的生产队回县城龙安镇(位于四川广安市邻水县)办事.本想下午到街上买了东西就回生产队,谁知刚到街上李家茶馆,就看见衙门口新华书店对面的坡道上聚集了一大堆看热闹的人.  相似文献   

5.
39年前,我还是贵阳十六中的一名初中生。1968年10月5日,贵阳首批知识青年满怀豪情壮志,奔赴威宁、平塘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我也是其中一员。其时,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是这批知青下乡两个月后,也就是1968年12月才发表,所以这批青年的“革命性”和“狂热性”由此可见一斑。首批知青均来自各个中学,  相似文献   

6.
1968年仲夏,在“杀回老家闹革命”的一片激烈闹剧中,我与同学从湖南辰溪沅江机械厂(861厂)工业学校被遣返回沅陵一中初中部读书.当年11月1日,我与大多数“老三届”青年学生一道,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号召,下放农村当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到沅陵县凉水井公社枫香坪大队(今松山边村)檀木岭生产队.  相似文献   

7.
俞乃蕴 《江淮文史》2006,(3):172-176
人,也的确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我的青年、中年时光,大部分是在合肥宿州路南端度过的。后来,经过几次大转移,合肥——北京——合肥——灵璧县尹集公社陈滩大队插队落户——宿县——合肥蜀山路和屯溪路,现在,又到宿州路的北端落户了。在宿州路的南端开始了我的合肥生涯,过了40多年,又将在宿州路的北端度着“夕阳红”的岁月,也许,也将在这里打上我人生的“句号”。前前后后,已越二分之一的世纪,又回到了合肥的“起点站”,这就是“缘分”吧。1951年严冬,皖南、皖北行政区合并,我们一行数十人原属于青年团皖南区工委的机关工作人员,来…  相似文献   

8.
王大庆 《湖南文史》2013,(12):65-65
20世纪60年代末,我响应号召到“广阔天地”插队落户。临行之际。我找了一些包装箱板钉了一个小木箱,将平时爱看的书一股脑全装了进去。其中有我上小学时看的小人书,更多的是上中学时读的外国小说。当时带这些书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冒一定风险的,因为其中有不少小人书是“四旧”书,外国的那些小说大多是“黄色”书,都属于“禁读”之列。但是这些书在我“扎根”农村时却帮我消除了不少寂寞。  相似文献   

9.
“插队知青”,一个颇具沧桑感的话题,一提起它,人们自然就会想起上个世纪70年代初城市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奔赴农村及边远山区插队落户,与当地贫下中农一道同甘共苦、战天斗地的事迹。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获  相似文献   

11.
<正>五彩纷呈的花草,不仅仅用以赏玩,用以入药,还能解救饥馑。记得十九岁去乡下插队落户,荣生帮我扎了个米囤。他说,那年肚子饿得受不了,夜里爬进生产队仓库偷了一把稻种,用两块砖头碾出米粒,慌忙朝嘴里塞。谁知被发现,吊在梁上,打了一屁股的血。至于我自己,以野菜野草充饥的往事,从来不敢忘记。江南鱼米乡,历来富庶,可是遇到天灾人祸,也会有饥馑的岁月。人们不像北方那样捋榆钱、找观音土,而是以花草填饥。比如红花草,学名紫云英,俗称草头。  相似文献   

12.
政府起用陆续回来的海归,当然主要是理工、科技、管理、贸易、金融、外交这类专业的海归。这类海归在今天基本上是工具作用与工具人格我出国前的经历是:插队落户8年, 1978年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系研究生,两年后毕业留校,工作一年。这是一部分知青的典型经历。这些人日后分成两拨,一拨留在本土,另一拨出国。像我这样出国又回国定居的,就被统称为海归。我们这一代海归相比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以及五十年代留苏学生,有三个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初,在我进入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之前,龚心翰已是常务副部长。他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科班出身,1964年毕业后进入《解放日报》,先后担任要闻部编辑和评论员。1959年,龚心瀚北上黑龙江逊河公社双河大队采访,连夜写出了在边疆插队落户的上海知识青年金训华为保护国家财产而英勇牺牲的报道。这篇报道发表后,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指示《红旗》杂志发表评论员文章,立即轰动全国。  相似文献   

14.
我与知青     
阿芳 《文史月刊》2010,(9):68-69
岩泉寨是湖南大山中的一个小自然村,环境恶劣,交通不便。 一天,公社领导忽然来到岩泉寨,对队长说,不久将有一批常德知识青年到这里插队落户,要做好欢迎他们的准备工作。过了两天,县知青办负责人送来6名学生样的男孩,集体住在我家门前的一栋队屋内,美其名曰“知青居住专户”。  相似文献   

15.
好棵石榴生高岩,好个红军进山来;风吹李花落满地,白花开败红花开。好棵石榴伴青松,好个红军为农工;风吹李花落满地,白花开败石榴红。这支赞美红军过青岩的布依“山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由贵阳一中高中毕业下乡到花溪布依族村子养牛坡荒寨插队落户时,听到的年近50岁的妇女队长姚伯妈唱的山歌。姚伯妈娘家在青岩古镇东南一个布依山寨。为人慈祥和善厚道明理,布依山歌又唱得十分悠扬。布依妇女自小在群峦旷原中长大,无拘无束放喉歌唱,练就一副好嗓子,到老来都有银铃般嗓音。我们做活路累了,就坐在坡脚土坎休息,我常纠缠姚伯妈唱山歌给…  相似文献   

16.
教社员跳"忠字舞" 我曾是长沙市红领巾歌舞团和中学生歌舞 团的成员,下放生产队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教 社员跳"忠字舞"。 记得那天晚上,刘队长用土喇叭叫大家安 静下来后,操着乡土味极重的口音,夹着不伦不 类的长沙官腔,为我们来队插队落户致欢迎词。 当他把"知识青年"讲成"青年知识"时,引起 了满坪的大笑。欢迎词后,他宣布由我教大家跳 "忠字舞"。这一下可热闹了,人们打着"喔嗬" 向四周散开,空出了坪中的一块。我们五个知青 被推到了中间空地上。这时,刘队长发话了,他 说:"言钢是省城歌舞团的演员,今天在公社我  相似文献   

17.
问: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到毛场体验生活的?答:1970年秋──1972年秋。问:您能谈谈您到仙桃毛场的真实原因及回省作协的情况吗?答:省五七干校秉承“四人帮”的旨意把湖北省直的一部分干部下放到两阳毛场农村插队落户劳动。我由老伴杨静陪同到毛场双大队,原先五七干校领队要我们夫妇住弃置的牛棚,牛棚内全是牛粪,雨漏成粪浆。农村干部可传我们夫妇年老,另拨紧靠猪圈的陋属给我俩栖身。我在双一队劳动两年。因为我肯干,譬如扛谷进仓,与一中农和一贫农合作,日扛2万斤;又如挑水粪120斤,等等,农民对我有好感,经常劝我少干一点,不要…  相似文献   

18.
<正>1970年,花溪区革命委员、区武装部组织孟关、黔陶等五个公社的六个民兵连,参加了高坡微波站工程建设。时称"二0五"工程,带着军事的机密性,由区武装部牵头,组成了"二0五"工程指挥部。工程建设者要的是基干民兵,普通民兵是不能入列的。六个连队中有五个连队都有不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孟关公社连队有近二十名知青,他们都是1964、1965年的秋收时节到孟关各大队插队落户的。已经有五六年的农龄了,半大的小伙子长成了壮劳力,懵懂的小青年已到了青春勃发之期。那年八、九月份,从知青中招教师和招工人的消息不径而传遍知青群落。这些身在高坡开山放炮抬杠  相似文献   

19.
《民国档案》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我的眼帘,走进我的书斋,已记不清了。反正从接触的那时起,我对这一刊物就发生了兴趣,每一期都要翻一翻,读一读,爱不释手。这已成为我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一次学院电话总机的接线员在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张字条,说有一位持德先生打电话找我,要我回电话。我按所留的号码拨通了电话。从听筒里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说:“我是卡罗尔的校友,听说一位中国学者来卡罗尔任教,我很高兴,想跟他认识一下。”我高兴地请他来我的住所。见面一看,是一位头发斑白而精神党锐的老者。他说他是1924年从卡罗尔毕业的。我听了很吃一惊,因为1924年我还没有出生,而他已大学毕业了。我问他多大年纪了。他笑而不答,说过几天就知道了。从谈话中知道,他过去也是一位教师,十多年前已退休。因为是校友,他一直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