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侍迎春 《民俗研究》2007,(3):263-264
《中国民俗通志·医药志》(以下简称《医药志》)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民俗通志》二十二卷中的一卷,此著作主要记录了上至远古社会,  相似文献   

2.
萧放 《民俗研究》2008,(4):266-270
有人说过:“时间带着口音发言。”时间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在人文时间中有日常时间与特殊时间,节日属于特殊的人文时间,也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适应社会节奏的标志时间。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有着丰厚的节日民俗文化遗产,节日民俗五彩斑斓。随着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读《广西通志·邮电志》有得韦清芳社会主义新方志要求“所采用的资料,包括史实、人名、地名、年代数据.引文等务必考订核实”,我们正在编修的地方志书就是对历史资料进行科学考证的成果.近几年来有幸参予部份县志邮电篇(章)的审稿,总为核实其历代邮电机构设置时间...  相似文献   

4.
5.
6.
祈盼多年的《新疆通志·林业志》终于与我们见面了 ,这是新疆林业界的一件大事。我以崇敬、喜悦的心情拜读了巨著的目录和部分章节 ,深感林业志以史为据 ,真实、科学、全面地描绘了新疆林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展示了新疆林业在各个历史阶段、各个领域所走的坎坷、曲折、波浪式发展道路。新疆是一个干旱半干旱地区 ,林业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15 .5万公顷的各林种的森林起着不可替代的保水保土作用 ,是新疆最大的绿色水库。 77.6万公顷的平原防护林为农、牧业的稳产、高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可以说没有森林的存在就没有新疆…  相似文献   

7.
我虽然不是广西出版界的一员,却是她的忠实读者和朋友。我在学术事业上的起步和成长,都离不开广西出版界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先后参加了《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欣赏丛书》、《徐志摩的艺术世界》、《中国历代祸患丛书》等丛书的撰写,在广西几家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8.
9.
<广西通志·旅游志>的出版,可见我国旅游业的长足发展.广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正在蒸蒸日上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训:“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编著广西通志工程浩大,今已陆续完成,值得庆贺。盛世修志的设计,是继承我国历代重视修志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功绩显著。通志组成中以政府志最为重要,应居各志之首,可谓举足轻重。一部高质量的史学著作,从编辑目的到社会影响,都会对后人提供历史借鉴和启迪。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完成后,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谈到该书的编写原则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入书,希望统治者读后能“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可以说这…  相似文献   

11.
齐涛 《民俗研究》2005,(1):5-13
志者,记也,志书亦即孔子所谓“述而不作”之类,与史书同源而又有别之。史书注重人与事,尤注重人们的言语与活动,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是也,是先个体而后集合;志书则关注凝固化的业已定型的自然、制度以及作为群体的人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是先集合而后个体。与之相应,史家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要把史家之史观付诸史笔,褒贬裁量,评判古今,  相似文献   

12.
1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俗学学者开始从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转向在语境中研究民俗,强调田野调查,强调在田野中观察民俗生活、民俗表演的情境、民俗表演的人际互动、民俗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等,呈现出民族志式的整体研究取向,时空、人、社会、表演、变迁、日常生活等系列关键词,表明在语境中研究民俗的学者具有共同的问题、方法以及学术取向,初步具备学术范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在晚清对日研究的著作中《日本国志》可谓是集大成者,全书内容丰富,其中有关日本婚丧习俗的内容十分详尽,本文从《日本国志》中所记载的日本婚丧习俗入手,探询当时日本婚丧习俗中的传统因素,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民风民俗与社会其它方面发展的不同轨迹。  相似文献   

16.
罗新慧 《民俗研究》2004,(2):116-122
“瑶台”之称多见于古代文献,但关于瑶台的起源、其所表现的上古婚俗以及流变情况,学者们尚未做深入探讨。上博楚竹书《子羔》篇记载商人女始祖契之母“游于瑶台”,为解析相关问题提供了线索。以下试做分析,祈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姚周辉 《民俗研究》2002,(3):177-179
有关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书已拜读过好几本,且都感到写得不错。今年3月初,听邱国珍教授说她撰写的《中国传统食俗》一书即将出版,心中不禁生出一丝疑虑:现在还研究这样一个很传统的课题,还能写出新意么?6月初。读到了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的这本书,才觉得自己是杞人忧天了。  相似文献   

18.
陈勤建 《民俗研究》2001,(4):178-180
学生时代的我,初读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头脑一下“嗡”了起来。怎么回事?是小说家出于革命使命的煽情?还是本于典型创作的艺术虚构?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小时候传统的科班教育,我对旧时婚姻的感受是封建桎梏式的“三媒六礼”,循规蹈矩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料,旧时婚姻还有典当东西似的,临时典租或典出一个老婆!这不仅是惨无人道,而且,对传统的封建婚姻礼仪也是一种背离,可两者怎么竟然能并行不悖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那时,文革的余波尚未终结,老师的讲评赏析,似乎更多侧重革命性、思想性的阐释,对典妻本身没作进一步的深究。  相似文献   

19.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0,(3):166-168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上、中、下三层文化构成的。所谓上层文化是指居于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创造的高雅文化;所谓中层文化是指知识分子创造的通俗文化;所谓下层文化是指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民众创造的民间文化。前二种文化主要是以书面的形式流传于世;后一种文化则以口传的方式流传于民众之中。民间故事就是后一种下层文化(一日民间文化)中流传广泛、生命力旺盛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